2010年,iPad在日本市场登陆,以此为契机,日本的电子书市场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日本《朝日新闻》甚至由此发表评论认为,2010年是日本电子书开启市场繁荣之门的元年。
电子书市场:规模较小 增长平稳
日本信息技术研究公司Impress 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称,2009年日本国内出版行业年销售总额为1.9万亿日元,相比2008年减少了16%,传统出版市场总体份额继续萎缩,但其中的一个亮点是电子书的销售总额继续保持了上升态势,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00亿日元(约合8.3亿元人民币),年总销售额达到574亿日元(约合47.68亿元人民币),上涨24%。虽然这只占到了全行业销售额的3%,但其逆势走高的态势却十分明显,照此速度(2002年10亿日元→2005年94亿日元→2008年464亿日元),未来五年内,日本电子书市场将有望超过1300亿日元。
正是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抢占电子书市场的主导权,2010年3月,日本国内31家主要出版机构共同发起组建了“日本电子书籍出版社协会”(简称“电书协”,2010年底成员社增至41个),其宗旨为“在日本构建健全的电子图书出版市场”。该协会的基本理念定位于:一、保障著作权者的权利和利益;二、给读者提供阅读与购书的便利;三、谋求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的联动与共存。具体责任则涵盖了统一电子书出版格式、制定新的行业标准和开展新阅读终端研究等三项内容。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电书协”实际还承担了电子书籍普及之后,延续日本传统出版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阅读器市场:序幕拉启 激战正酣
随着2010年苹果公司新型电子阅读器iPad在日本的登陆,以及谷歌、亚马逊、汉王等国外电子业巨头高调宣称进军日本市场的举动,电子阅读器再次成为日本出版业和电子行业关注的焦点话题。为了应对iPad产品在日本的登陆,日本各大电子企业纷纷在2010年度升级或推出新的电子阅读器,将关注的目光重新聚焦于电子书市场,索尼公司和夏普公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
索尼公司创新技术后推出的Reader电子阅读器,不但在售价上比iPad便宜了一半左右,而且在内容提供上,也根据日本读者的习惯和口味,与日本移动通讯公司KDDI、大型印刷厂商凸版印刷公司和《朝日新闻》社合作,创建了专门的“Reader Store”网上电子书店,初步筛选出2万个全日语书目,提供给用户浏览及下载。夏普集团同步推出的Galapagos阅读器,则与《日经新闻》和《朝日新闻》等媒体展开合作,开设了相应的电子书店,为用户提供3万种图书、杂志和报纸的定期接收服务,并计划从2011年开始,将服务内容扩展至视频、音乐、游戏和电子教材等领域,探讨电子阅读器运营业务的多样化。
市场结构:手机阅读主导 动漫内容优先
日本电子书的销售额主要来自于手机订阅,在2009年电子书574亿日元的销售总额中,仅手机订阅收入一项就占到了89%,合510万日元,用于电脑阅读的则只有60亿日元上下,不到销售总额的11%。在所有的电子书种类中,漫画最为畅销。其中,面向电脑的漫画为20亿日元,而面向便携式设备(手机等)的为330亿日元,后者相对前者具有压倒性优势。除了漫画之外,在畅销电子书种类中排在前列的还有图片、写真集和小说。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电子漫画在便携式设备宽屏上逐格显示时,很容易形成看传统连环画时的接受情境与审美类同心理,能够忠实地再现纸质连环漫画书页形式所表现的“画面移动图像”形式,与传统的“连环画剧图像”接受心理相吻合(事实上,这一规律已成为90%以上的日本电子漫画创作所遵循的标准表现形式)。其次则是因为使用便携式设备阅读,不用到书店登记购买,为阅读者个人提供了隐私保护的空间,尤其是对最为畅销的BL少女漫画和TL少年漫画的读者群体而言,由于她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为在校女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性格成长上的敏感时期,因此手机定制的阅读方式,不但为满足她(他)们“悄悄购买”和“偷偷阅读”的个性需求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为电子漫画的创作和发行提供了相对封闭和精准的受众空间。尽管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和审慎对待的内容选择问题,但在营销思路上则无疑是正确的。
图片和写真集类电子书的传播与阅读方式基本与漫画类电子书相一致,都是以图片作为基本的传播媒介和阅读对象而受到用户的欢迎。在文字类电子书中,最受欢迎的是手机小说,手机小说在日本中学生群体中也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目前手机小说的市场规模维持在30亿日元上下。这其中,以校园为背景的浪漫喜剧小说又最受校园女生的欢迎。日本最大的手机小说网站是Maho i-Land(意为“神秘岛”),该网站目前已经拥有了100多万本在线图书和600万名注册用户。
发展中的问题:版权保护 书店变革
在不规范的电子书市场上,日本一些电子书商往往私自选择一些纸质书进行数字化,为个人用户提供电子书订购服务,一本电子书收费从几十日元到几百日元不等。这类业务大多处于日本版权法的灰色地带,因为在日本,根据版权法的规定,如果将个人的图书数字化或复印图书用于个人目的并不违法。许多公司利用这一法律界定上的模糊性,向用户提供“个人客户订购服务”,其合法理由是代表个人转换电子书。但事实上,这些电子书却往往通过“个人客户订购”的形式,流向了难以计量的群体用户。这种交易形式,在还不规范的日本电子书市场上,已经演化成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条和商业运营模式,给传统出版社维权和法庭取证带来了极大困难。对此,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对相关法律进行调整,以详细说明复制图书和将图书数字化的类型与种类:如果是个人复制图书给自己使用可不算作违法,但如果由第三方来帮助个人复制并收取费用,则应算作违法,理应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管制和处罚。
同时,在电子书的冲击下,日本的图书销售体制开始动摇。传统出版社提供给作者的报酬只有版税的8%到10%,而电子书提供商付给作者的报酬则高达电子书价的50%-70%。如果电子书商越过出版社直接和作者签约,那么出版社在新的版权交易机制中将面临着被架空的危险。按照现行的日本法律,唱片公司、电视台等媒体和企业享有“著作邻接权”权利,能够拒绝所推出的产品上网,并要求违约者等价赔偿,但出版社却不享有这项权利。这意味着一旦作者越过出版社直接与电子书商签约,那么留给出版社的解决办法则只有协商,而无法进行违法责任追究。事实上,这一缺陷正导致越来越多的图书作者越过出版社,直接与电子书商进行图书版权的买卖和交易。
电子书市场的发展还影响到了日本传统书业的零售格局,根据出版商Arumedia的调查,1999年日本街头还有22314家书店,到2010年时已经降到了15314家,三分之一的书店在电子书时代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网络书店的崛起,仅亚马逊一家就已经占据了日本图书和杂志市场的5%。为了应对数字化的冲击,很多书店不得不积极扩大规模,增加图书品种,增强竞争优势。但显然,在电子书时代,仅靠扩大规模和增加图书品种并不能改善传统书店的生存状况。为电子书的销售提供必要的接纳渠道,并迅速融入“融媒”时代的产业链条,积极适应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转型需要,打通出版社、印刷厂、书店、经销商、广告公司和阅读器生产商之间的协作机制,才是传统书店能够得以革新重构的根本之策。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