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天津市政府筹建了“市信访接待和行政复议中心”,与土建工程同步启动了“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工程,经过三个月的开发、集成、调试,八个月的试运行,完成了大厅宣传服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视频远程接访系统、电话语音系统、会议培训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协同办公系统。于2006年12月15日,通过了由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国务院法制局专家以及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组的验收,专家们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此系统在国内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会后专家们提出了两个题外的质疑:一是如此可上通国家信访局、国务院法制局,下联区(县)、街(乡)的庞大信息系统和办公应用系统,只用短短三个月,不可思议;二是投资1400万元的工程,开发费只占了60万元,相当于总量的1/23,开发单位不仅能承受,而且还能成功,不可思议。对此参建双方如实做了解答,究其诀窍就是两个字――“整合”,也就是立足于工程甲乙双方的现有资源,通过整合挖潜来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效益。
一、认真研究需求,力求宏观上吃透精神,微观上把握细节。需求就是项目的标的,了解需求是直接关系到成败的重中之重。研究需求就是要弄清楚用户想解决什么矛盾,以便对症下药。在调研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清楚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微情节,更要注意理解的准确性,做到开发方能深入到甲方业务层面,用户方能够明了乙方可以提供哪些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和服务,以求找到最佳结合点。同时还应了解领导同志的批示意见和要求,以便在宏观上准确把握项目的定位(天津的项目市领导就提出要做到“以人为本、全国一流、十年不落后”,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解决集体访应急处理和信访工作评价考核量化问题),以及本行业、本系统的标准、现状和发展预测。只有建立在上述信息基础上,才有利于构建成一个可应用、可发展、可增值,甲、乙双方共赢的信息系统。
二、深入双方扎实调研,摸清信息化资源底数。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要孤立地看待每一个项目,而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注意掌握与其他相关问题的底数。底数清了才能掌握甲乙双方有什么、缺什么、做什么,努力的方向才明确。那么,有哪些资源需要摸清底数呢?一是网络资源;二是系统软件资源;三是应用软件资源;四是数据资源;五是安全策略资源;六是管理机制资源;七是人员应用素质资源;八是开发商拥有自主产权的软硬件产品资源;九是公共设施资源。
三、立足整合、精心设计、精打细算、精益求精。做到“三精”首先要解决好实施方案的设计思路问题。一是走新建为主,整合为辅,即扩大再生产的模式;另一思路是走以整合为主,缺啥补啥,即内涵挖潜的模式。立足于信息资源现状和资金现状,参建的天津市信访接待和复议中心信息化工程的工作人员,甘于自找苦吃,采用了后者,充分利用自身和天津市现有信息化资源,适度投入,在整合上下功夫,实现了多、快、好、省(功能多、交工快、效果好、省资金)。
(一)网络整合:项目需求中要求实现市信访办上能与国家信访局,下可与区、县、局信访部门,以及城市中心街道,农村中的乡镇信访部门间的互联互动,并具有数据、音视频的传输功能。针对以上三级用户节点,如果新建独立的路由,不仅投资大,而且利用率低,同时工期长。于是充分利用天津市已建成并运行着的“市电子政务专网”、“天津村村通工程”、“天津市党政专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了市、区(县)、街(乡)三级信访和市、区(县)二级法制系统网络环境,节约了资金,缩短了工期,解决了“路”的问题。
(二)平台整合:将市信访办、市法制办的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利用开发单位拥有自主产权的“天津政务网办公系统”、“协同办公”、“目录服务系统”三个软件进行了整合,创建了数据流转、共享及网上办公平台,简化了开发环节,大大压缩了开发成本,减少了开发风险,解决了“车”的问题。
(三)数据整合:需求中提出要实现市、区(县)、街(乡)信访数据,市、区(县)法制数据同步共享的功能,于是对原先分散、孤立、无序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集中与分布式数据库相结合,辅以软件抓取功能,实现一点登录全网可有权限共享,解决了“货”的问题。
(四)安全整合:全系统的数据流转涉及三个网(内网、外网、因特网)对于上述网间互访国家有关部门有着严格的规定,依照规定采取了人工摆渡、网闸隔离、高保障防火墙、病毒防犯、漏洞扫描、入侵防御、网络审计、内容审计、集群系统、数据备份等硬软技术的整合,保证了数据和网络的安全,解决了“刹车”的问题。
(五)技能整合:系统提升了原有功能,又新增设开发了大量应用,面对办公手段和办公流程的变革,业务人员原有应用基础和计算机技能水平必须要尽快做相应的提升,以适应工作的新需求,这样才能确保系统全部用户的同步启用,进而发挥整体效益。于是市信访办、市法制办组织各级应用人员分批进行全员培训,进行技能整合,提高了工作人员素质,实现了平稳切换,解决了“驾驶员”的问题。
(六)制度整合:信息化建设中多级别、跨部门间的大兵团联合作战没有规矩无法进行,也就是说制度建设必须同步实施,于是在各自已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建立了一套可行的系统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解决了“规则”的问题。
通过以上六个整合,使信息高速公路更加通畅,使市信访办从传统的人工办公方式跃入天津市政府系统现代化办公的先进行列,提高了办公效率,优化了办公流程,实现了政务公开,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需要提出的是实现六个整合的基础是观念的整合,即面对我们的国情,政务信息化建设应走什么路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基础性建设规模大,重点应用见效快,如路由建设、“三网一库”的平台建设、“十二金”的建设。跨入“十一五”以来,以电子政务为龙头的应用建设将会突飞猛进,如应急指挥系统、督察系统等。这些项目在整合的问题上大有文章可做,发达地区起步早,诸多信息化资源需要整合,欠发达地区虽然起步晚,但可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在作规划时融入整合的思路,使后来者居上。实践证明,抓整合要靠两手,一是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二是技术手段进行改造,两者各有优势相辅相成,应视情而用,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中间件”技术的成熟,技术整合的可行性增强,整合的难度减弱。“十一五”期间让我们在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做好整合这篇文章吧。
(《信息化建设》2007年第3期,作者单位:天津市政府办公厅)
链接
整合不必从头始
和许多人一样,我在工作中已经养成了一种对互联网的依赖:无论是写方案、做规划,甚至写文章,我都会先到网络上,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学习相关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智能搜索技术无疑是对互联网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有了它,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个开放的窗口和无序的信息海洋,而且演化成为了一个虚拟的知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不再是被动接受,还可以主动选择、要求,甚至预定。
其实我们在进行政务或者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尤其是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综合性信息系统的规划或者构建时候,也有着同样的需求。怎样利用经年累积的信息化成果,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按需建设?这其实是每一个信息化项目都面临的问题。“整合”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旋律。
照理说,基于信息化成果的整合,要比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分类整理容易得多。因为这些成果大都是动用政府财力,定向、按需开发的,形成过程也都是受控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加大,政务信息资源的积累明显加速,项目管理程度也在走向完善。但一个无情的事实却是,要获得所需要的关于现有信息资源的知识,远远不像想象的那么便当。
笔者最近参与了一个超大型系统的信息化规划,对此体会颇深。为了了解相关的信息资源分布情况,我们展开了一轮调研。尽管信息获取的人际渠道比较畅通,甚至大部分部门都表示出“你们要什么信息,我们给什么”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些信息资源所能提供信息的形式、内容和质量却是千差万别:绝大多数是提供介绍性文档和专门制作的现场演示;再要进一步的信息,就要从系统的内部设计资料中去找了。只有个别的单位已经对所涉及的业务进行过初步的、大面积的整合,能提供一个规范的信息资源目录。
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需求来自许多方面,除了政府内的相关规划部门,还有广大业务部门,以及众多的企业,乃至每个公民。归根到底,政府投资所积淀的信息资源应该服务于整个社会。规划者面对的信息资源资源状况尚且如此,其他需求者所能享受的服务,无疑更加贫乏和被动。
国家资源目录体系尚在试点之中。我们注定要在一个缺乏统一、规范支撑平台的条件下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以及面向需求的再开发。当然,调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信息资源整合不必从头开始,否则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对信息资源的运营管理者也是一个负担。我们可以从继承相对规范、最接近理想的技术标准的整合成果开始,把它作为一个“核”;参照国家对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改造,逐步吸纳其他与应用需求相关的、散落的信息资源的碎片,滚成一个大大的“雪球”。那时候,我们对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也会像今天使用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一样方便了。(向东行)
(《信息化建设》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