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挣扎在“缝隙”里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仇恨美国吗

     2007年是英国人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詹姆斯敦建立400周年。从那时到现在,北美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高楼林立的美国大街上,偶尔发现一棵百年老树,总会产生奇妙的联想:当年,这里可能是草长鹰飞,百兽争雄;而今,却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差一点忘了:随同原生态一起消失的,还有这里的原住民。
  我们可以感叹,工业文明改变地球面貌的巨大力量。但我们不能忘记,面对巨变,原住民是何等无辜,又是何等无奈。他们的历史被无情地打断,文化逐步消失,人口逐渐减少。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他们渐渐缩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被摆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被制作成旅游纪念品在市场上出卖。
  而幸存下来的少数原住民后裔,无论是被称作土著人、原住民还是印第安人,实际都是时刻挣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承受着精神世界与生存需要的分裂之痛。
  
  与北美开发史平行的印第安血泪史
  有学者指出,印第安人的悲哀,在于他们无力抗拒西方船坚炮利的“硬实力”,又无法适应西方的生活方式。从外部强加的所谓“开化”,总是结不出甜美的果实。
  实际上,连“印第安人”这个名称,也是西方人强加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误会。1492年,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却误以为抵达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印度,于是把当地土著居民称为印度人。为了把这些 “印度人”同真正的印度人区分开来,人们称呼这些土著居民为美洲印第安人。
  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为了寻求新的生活,这些部落沿着连接亚洲和北美的冰封的白令海峡迁移到阿拉斯加,再向北美其他地方扩散开来,世代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后,西方殖民者接踵而至,印第安人便不断地遭受杀戮、驱逐、隔离和歧视。西方人宣扬的所谓“北美开发史”,是与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平行发展的。
  有人会问,既然北美原有不少印第安人,为何殖民者还要舍近求远地从非洲输入黑奴充当苦力?
  北美殖民者的主体是英国人、荷兰人等所谓“西日耳曼人”,这些民族向来就有很强的产权观念。如果就地征用印第安人,那么有朝一日,等这些北美大地的原主人“翻身”后,势必会有产权之争,而“引进”黑人就不会有此问题。因此,英国殖民者采取的是驱逐印第安人、输入黑人劳力的策略。
  这并非没有先例。据史料记载,在一些太平洋岛屿上,荷兰殖民者采取的方法是杀光某个岛上的原住民,而从其他岛屿引进土著充当劳动力。其中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美式民主未能惠及印第安人
  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新生的白人政权并没有把“民主自由”施予印第安人。
  和殖民者一样,美国政府对待印第安人的手法,同样充满了暴力和虚伪。19世纪末,美国政府曾制订计划准备专为印第安人成立一个州,就是今天的俄克拉荷马州。但是,在该州发现石油后,美国政府又立刻变了卦。
  直到1924年,美国政府才承认印第安人为美国公民。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资料,目前美国印第安人总数大约为253万,分属560多个部落,居住在200多块印第安保留区内。
  印第安人总体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下的占41.7%,是美国平均贫困率的两倍;印第安人的教育水平也是全美最低的,大学以上文化的为7.6%,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失业率也是全美最高的,只有不到1%的印第安人拥有自己的土地。
  生活在保留地内的印第安人就业机会很少,他们以狩猎和务农为主,农闲时无事可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保留地内的印第安部落同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逐步发展起自己的工业和商业,有的还开辟旅游业。印第安人保留区已成为美国人和外国人参观访问的一景。
  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赌博条规法》,要求各州不得阻止印第安人在保留地内从事州立法没有禁止的赌博活动。从此,印第安人的博彩业,从几个孤零零的用纸牌搭成方块的赌博厅发展到目前规模巨大的产业。
  据负责印第安保留地赌博业和部落赌博项目审批的全国印第安人博彩委员会统计,1990年,印第安人保留地内的赌场收入只有5.7亿美元,目前已超过100亿美元;在联邦政府承认的全国558个印第安人部落中,有188个部落在全国28个州经营着285个赌场。
  有人说,博彩业是印第安人在20世纪取得的最成功的经济发展。开设赌场对贫困的印第安人有利无害。他们的博彩业收入反过来投资在学校教育和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公共设施方面。
  然而,由于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博彩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一些眼红的州政府开始想方设法向印第安人伸手要钱。
  1993年,康涅狄格州同当地印第安人部落签订赌博契约,要求部落向州政府进贡四分之一角子老虎机收入。作为交换条件,州政府允许这个部落垄断这个州的角子老虎机。1997年,新墨西哥州不顾印第安人部落的反对,在同部落首领签订赌博契约时,坚持要求对方让出16%的收入。
  
  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挣扎
  比印第安人失去土地和生活贫困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正日渐丧失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据统计,70%的印第安人已经不会说自己的语言。
  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印第安人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和保护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保护印第安文化,比如修建印第安人博物馆等。
  尽管印第安文化艺术日益成为美国文化市场的新卖点,但印第安人本身正不断地被美国主流文化同化。有学者指出,目前印第安文化实际上已经不断地“博物馆化”和旅游市场化。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美国印第安人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走上联合斗争的道路。1954年,24个部落的代表发起成立了美国印第安人全国委员会;后来,又相继成立了全国部落主席协会和美国印第安人全国运动,以及其他地区性印第安组织。芝加哥印第安人中心创办的《印第安人之声》报,已成为当地比较有影响的一份报纸。
  经过长期不懈的抗争,印第安人取得了一些权益。如印第安人在法律上不受州政府管辖,各印第安保留地和村镇直接归联邦政府内务部印第安人事务局领导。这一地位可以使印第安保留地免受地方当局可能的侵害,即使受侵害时也可以直接向联邦政府控告。
  除了独特的法律地位以外,美国印第安人还被免除任何税务负担,成为不纳税的特殊公民。不仅如此,联邦政府每年还向印第安保留地施放两亿美元以上的补贴,人均100多美元。
  当然,印第安人所争得的这些权益,与他们在历史上的损失和遭受的痛苦无法相比。几百年来,印第安人与美国政府的两大矛盾――土地和自治权,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也是美国之所以对《土著人民权利宣言》投反对票的根本原因。
  在联大会议后,美国代表海根表示,美国反对《宣言》,是因为宣言文本在诸多方面存在缺陷,“令人感到困惑”,在实施上难以成为国际认同的标准。但《宣言》对土著各项权利的要求,尤其是明确主张土著拥有自治权以及对土地、领土和资源的权利,才是美国政府所难以接受的。(杨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