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开食品毒包装]毒包装

  一生中,你大约会吃掉75吨食物,这75吨食物的“外衣”,是共计8.5吨左右的食品包装。你关注着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是否安全,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食物的包装是否安全?   食品包装被称为“特殊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它在原材料、辅料、工艺方面等方面的点点滴滴都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然而大多数人往往被精美的包装外观所迷惑,被色彩缤纷的图案引发了错误幻想,被伪专业词汇干扰了判断,在扫一眼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后,将手中的食品放进购物车。
  食品包装,让我们在与时间争夺食物的“战争”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容忍它损害自己的健康
  
  越艳越有毒
  
  “需要加热吗?”便利店收银员一如既
   往笑脸相迎。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张立立看了看手中饭团的包装袋,对收银员摇了摇头。从前,他只注意饭团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米饭里包的是什么馅,今夭,他想看的是花花绿绿的包装袋上是否有“可加热”的字样。
  是一则新闻让张立立多加了个心眼。国家对食品用保鲜膜所做的强制性新标准规定:从2009年12月1日起,保鲜膜包装上必须有相应警示语,如“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等。“饭团的包装袋和保鲜膜很像,以前只顾看又出了什么新口味,也和别人一样直接加热,现在想想,心里特不踏实。”现在,张立立宁愿把饭团拿回家拆开后自己加热。麻烦了一点,但是心里的安全感却增加了不少。
  张立立的担心不无道理。《洛杉矶时报》曾在2008年报道,调查显示,在98%的美国成年人和100%的美国新生儿血液抽查样本中,检测到了PFOA(全氟辛酸铵)的存在。这种化学物质用来避免食品粘着到包装袋上,在包装袋经微波炉加热的过程中会迁移到食品里,因其难以被分解,又在人体内积累下来。美国人喜欢微波炉热爆米花,没人料到会把包装材料吃到了血液里。
  和PFOA一样存在是否“有毒”争议的还有双酚A,几乎所有食品和饮料罐的内壁表层均使用到含有双酚A的环氧树脂,这种物质可能导致乳腺、前列腺以及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2008年底,加拿大成为首个将其列为有毒物质的国家。此前,这种物质在食品包装中已经使用了50多年,却一直被人忽视。
  
  危险的原材料
  现代的食品包装工艺建立在化工材料产业的基础上,这些采用“食品级原料”制造而成的包装,在避免食品被外界环境污染的时候,和食品发生着“最亲密的接触”。
  在符合标准的正常使用情况下,这样的接触并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在加热、重复长久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造的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情况下,将会引发包装材料的“非法迁徙”:包装材料的化学物质会向其直接接触的食品迁移。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认为,当食品接触物质累加迁移量大于0.5ppb(10亿分之0.5每单位),就应进行遗传毒性实验,因为即便是致癌物质的低迁移量,也对健康有害,所以即使包装材料对人体的影响还不明确,迁移现象依然不受欢迎。
  出于安全考虑,这样的风险评估应遵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
  对食品包装的使用不当可以归咎于个人行为,只要花些时间了解一下就可以规避风险,但是违规的生产行为就让食品和包装发生危险的“亲密接触”变得防不胜防。
  我国国家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三等:工业级、食品级、药品级。然而现实中,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用工业级的材料生产食品包装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企业甚至把绝对禁止使用的废旧塑料当原料)。2008年一次对塑料包装袋进行的全国性抽检结果显示,其总体合格率仅为50%~60%。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加工者“先是从回收来的塑料瓶中挑选出好的,而后将剩余的瓶粉碎熔化重新按模型注塑,生产过程需加入抗老化、着色剂等多种化学物质,根本不会区分废旧塑料的来源,甚至农药、化学制剂、医学及化学品的包装也会回收并用来加工新的包装产品”。
  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以制作奶瓶为例,食品级的原料塑料每吨3万~5万元,而工业级的是每吨8000~1.2万元,如果用废旧塑料每吨则只需要4000~6000元。在监管乏力的空隙中,此类行为不断膨胀成长。
  
  “标不清”也能杀人
  毒包装危害着食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有意无意标识不全的包装也会给不知情的食品消费者“带来麻烦”。
  2008年3月,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做了一期关于食品包装的报道,食品专家认为消费者们往往被食品包装上精美的图案所迷惑,例如鲜美的水果、美丽的牧场容易让购买者对这些食品的生产地产生错误的幻想;包装上的伪专业词汇像“欧咪伽-3脂肪酸”、“益生菌”、“高浓度”等字眼又总是能干扰消费者的判断,而消费者最该知道的问题,食品包装上不一定有明确的标示,即使有,普通消费者也不一定就看得明白。
  在北京某媒体出版中心任职的孟迷对此就深有感触。长久以来,她从没深究过自己喜欢的便利店盒饭的塑料饭盒上那个由3个箭头组成、里面有个5字的三角形是什么意思,直到不久前,她察觉到从微波炉里拿出来的饭盒有了轻微的变形。
  “我上网查了一下,说是里面的数字越大就越耐热,数字5的材料是聚丙烯,豆浆瓶、酸奶瓶、微波炉餐盒用的都是那种。”饭盒是安全的,她却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因为资料上还说了,市面上多数5号材料聚丙烯做的饭盒,配的透明盒盖却是用1号材料PET制造的。后者并不适合微波炉加热,而她并没在盒盖上看见任何标识。
  同样苦恼的还有信息提供方。在我国,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监管权分属不同的部门,该标什么,不该标什么,并非所有生产商都摸得准。
  “我们公司原先是做化肥类为主的,后来公司想在农副产品方面下下工夫,于是就从江西井冈山订了很多散装的花菇、黑木耳,涉及到了食品包装这一领域,就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采购商透露,“因为我们公司主要是做酒店、饭店生意的,如果用简易包装的话,会被工商局、卫生局等部门查,到底有多少食品包装的国家标准要注意,要去申请,然后印刷在包装袋上,我们都不是很清楚。”
  这样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假如食品里含有令人产生过敏反应的成分,却在包装上却没有明确的标示,有过敏体质的消费者误食了这样的产品,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要更严,也要更好
  我国涉及食品包装卫生安全的、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有133个,行业标准有126个,但这些标准存在不明确、不细致的问题,并且还欠缺某些重要指标。
  比如,国家只对允许使用的材料做了规定,但对不允许使用的材料规定得并不清楚,这些标准大部分都是推荐标准,强制性标准又缺乏对有毒包装物质的明确界定。
  “我国现行的食品包装技术法规和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科技部高级工程师王远德表示,“制定和完善食品包装法规,绝非一日之功。”
  但“有关方面正在努力”,这在初始阶段,往往体现在不易被普通消费者察觉到的细微环节上。
  标准出台,也有行动配合。2009年11月6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7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并向社会发布“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和“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
  对于食品包装,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今,食品包装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也更加被重视。
  “从公元前5000年一直到现在,葡萄酒一直用陶罐、木桶和玻璃瓶保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一些消费者的需求使得葡萄酒企业纷纷使用无菌纸盒包装,这已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利乐公司全球市场经理Chris Kenneally说。
  Kenneally口中的“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是指现在的消费者更加关注包装的经济性与环保性。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喧嚣下,在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岛国面临着亡国危机时,在威尼斯年年涨潮掩过街道时,人们多多少少都感觉到:不能再无动于衷。
  
  谁污染了你的饮料?
  
  在液态食品产品包装领域,瑞典的利乐公司是当之无愧的巨头。据公开数据,2008年,利乐公司共生产了1413.79亿件包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705.38亿升的液态食品产品。
  著名的利乐纸包装包括三种成分:75%的纸板、20%的塑料(聚乙烯)和5%的铝箔,用纸-铝-塑的方式通过6层复合制成。
  纸原本是最古老最传统的包装材料。相对于塑料来说,纸的化学性能稳定,且可以回收利用。然而,在现代食品工业的改造中,纸却不再是过去的纸。
  
  纸和塑料的战争
  “利乐包的出现,改变了鲜奶的销售半径”。这一设计将高温灭菌后的牛奶保质期从7天延长到了几个月,不仅延长了在超市货架上的陈列期,长途运输距离也被大大延伸。2008年,通过伊利、蒙牛和汇源等巨头的销售链条,利乐公司在中国共计卖出去270亿个纸盒,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使用20个。
  市面上那些常见的像一块砖留出个孔的即时饮(1963年)、折成屋顶形状的冷藏装(1966年)、或者像灌了水的枕头样的纸包装早餐奶(1997年),都是利乐公司的发明。它们有着同一个名字――利乐包。
  “利乐砖”的成本较高,250m1的液态奶包装约为0.5元/个,“利乐枕”的成本相对较低,约为0.3元/个。在利乐纸包装中,纸板提供强度和硬度,聚乙烯保证密封,铝箔层则阻隔光线和空气的进入。真正与盒内液态食品直接接触的,其实是最里层的聚乙烯,并不是纸板。
  同“利乐枕”纸袋争夺市场、形似塑料袋的“百利包”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欧洲引进的。它采用5层共挤薄膜,其中最关键的是居中的EVOH阻隔层。由于不用纸、铝,成本相对便宜,在早餐奶和各种添加红枣、核桃等的营养奶领域增长迅速,大有和“利乐枕”平分秋色之势。
  随着市场扩大,国内厂家开始自己生产百利包装膜,但大部分是3层共挤薄膜,由于缺少EVOH阻隔层,氧气很容易透过,导致牛奶“胀包”现象频频发生。
  直到2005年12月1日,《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标准强制实施前,袋装奶市场极为混乱。标准首次对保障袋的透氧率指标做出明确规定。然而由于EVHO原材料大多需进口,价格不菲,乳品企业压力不小。有的干脆将阻氧性能极差的普通复合膜用来包装需作无菌处理、需较长保质期的乳制品。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乳制品变质、变味等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油墨也入侵
  2009年12月11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珠海乐通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其招股说明书上写着,公司主营业务是食品包装用印刷油墨。乐通是该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
  “油墨不都是黑乎乎的,用在报纸印刷车间里的东西吗?”在普通消费者眼里,对油墨的理解大多局限于此。
  4年前,一桩事件曾在欧洲掀起轩然大波。2005年11月22日,瑞士雀巢公司宣布从欧洲四国召回一批液态婴儿配方奶。起因是意大利人在奶中检测出了一种可疑化学物质“异丙基噻吨酮”(ITX)――这是在包装印刷工业常用的一种原料。意大利人感到无比愤怒:ITX渗入到了牛奶中,并被喂给了成千上万的意大利婴儿。
  和全世界大多数液态奶一样,这款产自荷兰并在西班牙包装的婴儿奶,同样由瑞典利乐公司负责包装。雀巢发言人佩鲁因此指责利乐公司,“我们感到悲哀,从可靠合作商那里购买的包装材料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标准。”利乐公司的发言人却辩解说,这种包装技术“在各食品包装公司使用广泛”。
  雀巢和利乐,两大巨头之间曾经亲密无比的伙伴关系因为油墨而出现了裂痕。
  雀巢液态奶事件发生后,在被问到在中国的生产情况时,利乐公司表示,“ITX是UV印墨中的无毒化学物,是一种感光因子。我们在中国市场使用的是柔版印刷技术,没使用UV印刷技术。”
  这个回答很奇怪。业内人士都知道,柔版指的是印刷方式,UV指的是印墨类型。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柔版可以用UV墨,也可以用水性墨,还可以用最落后的含苯溶剂墨。
  油墨要侵入,关键是穿过铝和最后一道塑料涂层。内壁涂层本来就是塑料,这一过程可能的危险极难检测。但是无论如何,当塑料和油墨相遇,无异于在食品的四周展开一场化学大战。
  利乐究竟在中国是否采用了UV墨尚不得而知。一个不难了解的事实是,UV墨是作为一种新技术引进的,在柔版这种新型印刷方式中被广泛采用,但是造价昂贵。
  据介绍,在中国食品包装中,所用油墨含有有毒物质苯的产品种类比例超过了90%。而对于类似ITX这样的问题,董金狮认为“中国人要整明白估计至少还得等好几年”,“无苯印刷还没做到,现在谈论ITX恐怕是太奢侈了”。
  
  瓶子的江湖
  2009年12月5日是不周日。早上9点,已有数家公司的采购代表从各地的电脑登陆上来,排队在“中华包装瓶网”上发布求购信息。
  这里,被称作“瓶子商人的家园”。一家“长期提供各种PET、PE瓶”的广东企业吸引了众多买家的注意。该公司在介绍里特别注明“能生产各类食品包装瓶”。而在其主营业务一栏里,写的却是“洗浴日化品”,也就是洗发水、洗手液之类的瓶子。
  2008年5月,山东济阳县一家塑料制品厂,五六名工人吃过午饭,正围在一台吹塑机前干活,他们在生产一种聚乙烯桶。几名执法人员突然现身,在成品区里发现了码放整齐的塑料桶,一些桶体上印着“某某斋”,是盛装酱油的;另一些上面标着“某某坊”,是盛装白酒的。由于该厂拿不出食品生产许可证,执法人员没收了发现的18900多个塑料桶。
  做这种瓶子有点像吹气球。各种不明来路的塑料颗粒被集体烧融后,流到一个模子里。机器喷嘴伸进来,高速吹气,就可以吹出各种瓶子的形状。更常见的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这种由百事可乐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首先推出的包装,伴随着可乐、矿泉水、茶饮料的风行而席卷全球。
  和玻璃、金属相比,塑料的种类要复杂得多,变化也更难把握。应用最广的聚乙烯,就有PE(普通聚乙烯)、PVC(聚氯乙烯)、PS(聚苯乙烯)以及HDPE(高密度聚乙烯)等。其中PE质量最轻,主要用来生产塑料袋;HDPE最硬,过去多生产洗发水瓶等工业级瓶子。PVC介于两者之间,既能制成食品保鲜膜,也可以用来装洗手液。
  登陆国家质检总局的食品生产认证网站,在“产品”栏输入“瓶”或者“饮料”,得到的记录超过1万条,大部分是生产瓶装水、桶装水及各种饮料的水厂或食品公司。在“企业”栏输入“包装”,却只返回69条记录,而且多数认证已经过期。输入“塑料”,得到的更少,只有8条。
  1万多家生产水或饮料的公司,使用的都是安全的合格的瓶子吗?
  要揭开横亘在政府、科学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这个巨大产业,确实困难重重。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和部分包装企业之间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磋商,受到了澳大利亚国家食品局的关注。但直到今天,仍然没人能说清,在塑料包装的漫长循环旅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变化。
  
  全氟物之死
  
  2009年5月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重新审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名录》,全氟辛烷酸及其盐类(PFOS)和胺类(PFOA)化合物被列入黑名单,成为继滴滴涕之后的又一位上榜者。曾经一度被隐瞒20多年、几年前还在欧美等国就其去留问题引发争吵的全氟辛烷酸,终于被终结了。
  
  北极熊和新生儿之劫
  2008年,科学家在格陵兰岛的北极熊肚子里,检测出一种只有在人类化学工业里才使用的致癌物质:全氟辛酸胺(PFOA)。
  科学家很快将这消息和之前进行的调查结果联系起来。2007年,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对在该院出生的300名婴儿的血液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100%的血液样本中含有PFOA,99%含有PFOS。PFOS和PFOA几乎普遍存在于母体子宫中。
  这种人工台成的化学物质,在1997至2002这30年间,总产量在10万吨左右,主要用于生产杀虫剂、防护剂以及材料的表面改性。
  无论PFOS还是PFOA都属于含氟化合物的一种。但和众所周知的氟利昂不同,这类化合物中的氢被氟全部代替,在碳链的末端形成一层致密的“氟壳”,不仅普通的酸碱对它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油、水和高温均奈何不了它,化学性能极其稳定。
  但这同样也导致它很难降解。“PFOA在雌鼠体内的降解速度是几个小时,在雄鼠体内几天,在猴子体内是几个月,而在人体内则几乎是4年。”美国环保署污染预防和有毒品办公室的Jennifer Steed指出。动物和人身上表现出毒理实验的差异令科学家困惑。
  “我们确实不清楚是什么样的生物学作用造成了这些差异。”美国环保署国家健康和环境影响实验室的首席生物学家Lau说。
  更困难的是确定这些化合物的来源。因为这些化合物通常不作为商品出售,它们只是降解产物或制造其他商业化学品过程中的加工助剂,难以追踪。
  这种只有化工里使用的成分,究竟是怎样进入人体,并最终漂洋过海袭击北极熊的?
  
  氟从口入?
  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指出,PFOS和PFOA应该是从消费产品渗透并污染整个生态环境,它们普遍存在于家庭用品中。PFOS常用于纺织品、皮革的防污防水涂层,而PFOA则广泛用于各种家具、金属、防火泡沫、包装材料的表面。
  最著名的全氟化合物当属杜邦的“特氟龙”系列,这是杜邦公司对其研发的各种碳氢树脂的总称。其中最广泛的是聚四氟乙烯,它被称作“塑料之王”,作为一种最常用的表面涂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它由杜邦公司化学师Roy Plunket在1938年偶然发明,并投入商业化生产。
  然而近半个世纪后,这款曾经造福于人类的化工产品却遭到美国环境署的投诉。2006年,该署对杜邦公司提出抗议,称特氟龙的生产过程中添加了PFOA作为助剂,并被广泛用于全世界使用特氟龙涂料的不粘锅上,抗议还称,杜邦公司早在20多年前就已知道PFOA对工人有害,却将这一秘密守口如瓶。
  全球第一款采用杜邦特富龙不粘涂料的炊具诞生于1962年。除了不粘锅,很多快餐店也在铝质蛋盘上使用这种不粘涂料来降低成本,使得重复涂覆频率大大降低。玉米片制造商则用它涂在切马铃薯的刀面上,降低残渣的集积,使停工时间缩短。
  继不粘锅之后,越来越多的线索将焦点指向了食物。科学家发现,一个重要入口就是食品包装。不仅美国人最喜欢的爆米花和比萨的防油包装纸上使用了聚四氟乙烯涂层,而且面包、奶酪以及方糖,从生产过程中的模具,到专卖店里的托盘,到家庭用的包装袋,几乎都离不开这种涂料。
  
  全球狙击
  杜邦事件并非孤例。早在2000年,美国3M公司就宣布全球召回PFOS。它曾是该公司著名的斯科奇加德防油防水剂的主要组分。3M的研究人员发现,PFOS不仅会造成工作人员中毒,还会向环境释放。2003年,3M宣布停止生产PFOS。
  尽管对其危害性评估和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整体论证仍需时日,一些国家已经坐不住了。
  继美、加、英等国之后,2006年12月27日,欧盟理事会发布限令,禁止PFOS在欧洲范围内生产、销售和使用,并出台了严格剂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杜邦坚称,聚四氟乙烯本身是对人体无毒的,而作为生产助剂的PFOA即使对人体有毒,含量也很微小。在经过380度高温的烧结时,“不到两秒钟就消失了”。
  真的如此吗?就算成品完全不含PFOA,在高温下特氟龙仍有可能会分解,释放出PFOA。为此,美国环境署特别对特富龙在高温焚化时大气环境中PFOS和PFOA的含量展开了测试。但目前的实验研究显示,特富龙涂料只会长链降解形成短链聚合物,而不会分解成PFOA或PFOS。
  “理论上说很难完全清除”。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氟化学专家陈庆云院士说。他表示,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开展得很少。
  
  连包装一起吃
  
  氧气、水分和阳光,缺少一样我们都没法活,可是当它们“恩泽”我们的食物,却会把牛奶变酸,会使鲜肉腐败,会让蜜饯发出油臭。
  这就是食品包装存在的理由。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与时间争夺食物的“战争”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主动权。当食品包装可以轻松完成主要任务,它还能多承担一些吗?食品的“外衣”,有着怎样一个未来?
  
  把包装“吃”掉
  专家们说,把包装变为食物的一部分,减少生活垃圾,是未来食品包装发展的趋势之一。
  美国农业部的化学家Tara McHugh强烈支持把包装一起吃下去的理念,而且她开发可食性包装材料的尝试已经获得了成功。
  Tara McHugh制成了一种多功能可食用包装膜。这种可食用包装膜100%用蔬菜和水果制成,膜的厚度与一张纸相当,能够被裁切成信封大小。她还在包装膜中加入维生素之类的成分来增加其营养价值,或是加入各种口味的调料来增加其口感,又或是脂肪和油类物质以增强其防水性,还能加入胶质提高其对氧气的阻隔性。
  “你可以用它来裹着一块肉排一起煮,它会在你烹调时融化,并为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色彩。”Tara McHugh说。无论是草莓、苹果,还是花椰菜、芦笋,都能成为这种包装膜的原料。
  另外一些科学家则想着让食品包装可以被地球轻松“吃掉并消化”。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一间工厂里,玉米中的糖分被提炼出来,经过发酵、蒸馏,萃取出制造塑料和纤维的基础材料――碳,再被加工成一种名叫聚乳酸(PLA)的物质,然后被压制成包装袋、泡沫塑料或餐具。这种材料可以通过燃烧、生化分解和昆虫吃食等方式处理掉,从而免除“白色污染”的危害。
  虽然这种材料的物理性能还较差,目前只占到整个塑料使用量的1%,但是开发公司之一Plastic Technologies的副总裁Scott Steele依然认为,“PLA饮料瓶迟早要走进千家万户”。他的理由是,虽然生物降解的材料现在还比较贵,但5~10年后,生物降解材料的价格一定比那些从石油中提取的聚合物树脂便宜,因为随着工业文明的消耗,石油的价格肯定会越来越贵。
  
  “穿”得越少越好
  “绿色包装”指的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不会污染环境,能够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包装。它讲求实用主义、极简主义,拒绝过度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
  包装浪费一直普遍存在。
  “即使在被剖杀、涂上面包屑和被冷冻过后,这些‘幸运’的鱼依然能享受到大海般的空敞。”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的读者Jim Demers在打开“保罗太太”牌罗非鱼片盒后感叹道。小小的几块鱼片,甚至用不到盒子的一半空间。“保罗太太”的母公司Pinnacle Foods说,这是为了“保证每一片鱼片拥有独立的空间,以此保持鱼片的形状、排列以及表层酱料的整齐”。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5%的受访者表示,包装精美与否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不过,所有受访者都不愿支付超过商品价值20%的精美包装的费用,这个数字与我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的规定差距不大。这部在2008年进行了公开征求意见的法规规定,商品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的15%。
  新的食品包装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则为实现绿色包装的早日普及创造了希望。(甄晓晖)
  (《新知客》2010年第1期,作者均为该刊记者)
  
  科技资讯
  
  科学家在地球上造出宇宙大爆炸后的温度
  目前,科学家最新一项实验呈现出迄今地球上最炽热的温度4万亿摄氏度,是太阳中心区域温度的25万倍。该温度曾出现于宇宙大爆炸后短暂的瞬间,这种超炽热爆炸实验只持续了不足十亿分之一秒,这是美国纽约布鲁克哈温国家实验室的一次大型原子碰撞实验。
  
  最准确时钟37亿年误差1秒
  目前,世界上最准的时钟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诞生,它主要用来计算宇宙137亿年的寿命,误差仅在4秒钟之内,在37亿年内的误差也不会超过1秒钟,被称作“量子逻辑时钟”。这种新型时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正式命名为“Cn”
  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2月19日宣布,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由该中心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从即日起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新元素原子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277倍,是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正式承认的最重的元素。
  
  科学家确认影响心脏功能的关键酶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收集到的最新数据,证实了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在心脏细胞正常生长及调控心脏功能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该蛋白的缺失,将导致转基因小鼠出现心脏疾病甚至死亡。
  
  中国科学家发现生命新陈代谢“乙酰化”奥秘
  2月20出版的国际权威刊物《科学》发表了复旦大学赵世民和雷群英等人的两篇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开辟了代谢研究的新领域。此项研究揭开了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的机理之谜,为破解蛋白质修饰规律的生命之谜打下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