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短文篇一:好文章--防范住院患者自杀的方法与措施
发表时间:2012-10-10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黄凌凌 朱小峰
[导读] 评析方法:采取临床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全院通报等形式进行。[7]
黄凌凌 朱小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350005)
【摘要】 本文针对住院患者自杀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医院内住院患者自杀的原因和高危因素,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和预防。方法:(1)制定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和患者自杀后的应急程序:(2)培训医务人员掌握有关自杀的知识;(3)参与或指导医务工作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工作;(4)评析住院患者自杀事件。通过以上的具体防范措施和方法,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37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icidal behaviors and its reasons of the inpatients in general hospitals and propose the strategies for interventions.Conclusion Suicide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accidental death in general hospitals.and enhanced awareness of this problem in the medica1 staff in the hospita1,active and timely crisis interventions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can be important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inpatients.
一 自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自杀是人类的悲剧。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自杀死亡:世界上每40秒钟有1人成功自杀。每3分钟有1人自杀未遂:自杀给家庭和社区带来的心理、社会和财务上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1]自杀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住院患者自杀不仅给病人及家属在心理上、经济上带来沉重的打击,同时对医务人员,同病区内知情住院患者的情绪影响也不容忽视:值班人员由于来自病员家属、科室领导、医院领导、同事议论及强烈的自责致使自身内心处于极度内疚状态,如果不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极易造成今后工作上的失误及产生工作、乃至生活上的消极行事。而院方对住院患者不采取积极、正确、及时的处理办法,导致事态扩大化,除了因媒体介入而进行的负面宣传报道、家属的医闹纠纷会导致医院的社会形象及信誉度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还会打乱医院的正常运行秩序。更可能引起其他住院患者接踵而来的自杀恶性事件发生。因此,住院患者的
自杀行为事件是医疗工作应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 临床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近年来住院患者因抑郁、焦虑导致的自杀行为偶有发生,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发生的自杀行为患者9例(含自杀未遂2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1~71岁,平均(57.1±13)岁;职业:工人4名,农民2名,专业技术人员2名,干部1名;临床诊断:晚期恶性肿瘤6例(66.6),慢性内科疾病2例(22.2),恶性肿瘤术后1例(11.1)。7例患者自杀发生在夜间(77.7)。其中亦有未被医务人员识别出的抑郁症自杀案例发生,直接影响了住院患者的安全。故积极防范住院患者自杀,是防范医疗意外的重要课题。我院实施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整体护理模式及早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努力降低住院患者自杀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2]
三 住院患者自杀的原因
1 内在因素
(1)人格障碍。病人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疾病的转归和发展,也是导致住院病人自杀的重要原因;人格障碍既不属于精神疾病,也没有智力缺损,但他们的行为表现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它被认为是介于正常人与精神疾病的中间状态。有自杀倾向的人一般在个性特征上有一定缺陷,不愿用倾诉、转移等积极的应对方式排解自身的抑郁情绪,而是以自责、自伤,甚至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2)认知因素。长期以来,认知因素都被认为是自杀行为的病因学中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住院病人认知不良常表现为对疾病缺少正确的认知,认识问题范围狭窄,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因而失去信心、绝望,认为自己所患疾病无药可救、感到生存没有价值等。2 外在因素
(1)缺乏家庭及社会支持。由于疾病的迁延,部分病人的家属因为工作或其他各种原因,陪伴照顾、探视病人的时间越来越短,次数越来越少,使他们产生一种孤独的、被遗弃的感觉,因而失去了生存的意念。 另外一些性病、艾滋病、同性恋、麻风病、吸毒、酒药成瘾患者常被人误解、歧视、唾弃,强烈的耻辱感、罪恶感和无助感也容易引发自杀。
(2)负性生活事件。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有人际冲突、家人责骂、失业、夫妻矛盾、恋爱失败、工作压力等。住院病人若遭遇此类负性生活事件,常可导致急性应激,引发心理冲突,若自我调节不良,极易诱发自伤、自杀等后果。
四 住院患者自杀的特点
1 时间
常选择陪伴人外出或医护人员少、疲劳、精力不足的时段,如中午、深夜或清晨。另外,医护人员繁忙、无暇顾及、无人防备的时候也是自杀多发的时间;甚至有的病人在掌握到医护人员查房的规律后,选择查房间隙达到自杀的目的。 而节假日值班时间应是防范自杀的重点时段。
2 地点
住院病人经常会选择病房中的厕所、窗台等处,或医院院内池塘、花园、屋顶平台等偏僻处作为自杀的场所;也有病人选择院外自杀。
3 方式
最常见是院内跳楼;其次包括自缢、服毒、割腕、触电、投河、拒食等多种方式。
五 住院患者自杀的易发人群
1 严重的慢性病及恶性疾病
严重的慢性病及恶性疾病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晚期,老年性疾病生活无法自理者、疼痛性疾病、艾滋病、有机磷中毒等患者。
2 躯体性疾病合并心理问题的患者
研究证实,躯体疾病可伴发精神障碍,尤其是抑郁症,常增加自杀的危险性。此类病人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动作迟缓,沉默寡言,睡眠不佳,拒绝进食等。而综合性医院往往只关注患者的躯体性疾病而忽视了心理问题的存在,或对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不高,更容易发生悲剧。[3]
3 长期住院,经济困难而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巨额医疗费用使家庭负债累累,导致患者焦虑、无助、抑郁,不能理性的宣泄,就易产生极端举动。
4 缺乏家庭及社会支持的患者
夫妻关系不和,家庭矛盾突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以及近期遭受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的患者。此类患者常感觉自己被家庭和社会遗弃而产生悲观厌世情绪。5 有自杀未遂既往史的患者
患者本人或其朋友或熟人曾有过自杀行为:有血缘关系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此类患者常因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暗示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6 躯体疾病伴物质滥用(酒、药成瘾)的患者。
研究表明此类患者其自杀率明显增高,而与抑郁症相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终生自杀危险率可达l5%[4]
六 防范住院患者自杀事件发生的措施和方法
为防范住院患者发生自杀事件以及在发生此类事件后可以得到有效处理,建议成立医院危机干预中心。医院危机干预中心成员由医院管理行政人员、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相关专科疾病的医护人员组成。中心的使命是开展自杀问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临床服务,培训专业人员,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自杀问题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降低住院患者自杀率的目的。1 制定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和患者自杀后的应急程序
1.1 制定患者有自杀倾向时的应急程序
(1)发现患者有自杀念头时,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
(2)通知医院危机干预中心进行危机评估和心理治疗。
(3)没收锐利的物品,锁好门窗,加强药品管理,防止意外。有研究提示,当患者使用的一种自杀方法被限制后,他们一般不易采用另外的致死性自杀方法。
(4) 疼痛的折磨是引发病人自杀倾向的重要因素。对于疼痛性疾病和癌性疾病的疼痛、不适,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密切观察评价效果。对于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可以请精神科或心理医生会诊,用药物或心理治疗手段解除其异常心理,症状严重者应转入精神科继续治疗。
(5)通知家属,要求24小时陪护,不得离开。
(6)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详细交接班,做好相关记录。
(7) 对有明显自杀倾向者,安排病房最好靠近护士站,病床尽量不靠窗,不安排单人间。所有安全措施在实施时应尊重患者,避免引起患者的对抗情绪。
(8)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准确掌握并记录患者的心理状态,为需要协助患者寻求家庭和社会支持。[5]
1.2 制定患者自杀后的应急程序
(1)发现患者自杀,应通知医护人员立即赴现场,看患者是否有抢救的可能,如可能立即抢救。
(2)保护现场(病房及病房外现场),有疑虑可通知警方以排除他杀可能。
(3)通知医务科或院内总值班。
(4)通知家属,做好相关记录。
(5)通知医院危机干预中心进行危机评估,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
2 培训医务人员掌握有关自杀的知识
2.1 纠正医务人员对自杀认识的危险误区。目前社会上还对自杀存在许多危险的误解,这些误解甚至在医务工作中也是广泛存在的。比如以下几种错误的观念:
(1)认为想自杀的人不会向别人暴露自己的自杀企图,向别人谈起自杀不过是想威胁别人。
(2)认为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
(3)认为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动。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自杀者均患有精神疾病。
(4)认为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人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特别是不需要使用精神药物。
(5)认为危机的度过意味着自杀危险的消失。
(6)认为自杀未遂者并没有真正的死亡愿望。[6]
2.2 培训医务人员掌握自杀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自杀患者的急救能力。一般认为,患者在躁狂时很少出现自杀行为,而自杀观念或自杀未遂多见于紧接躁狂症后的抑郁期。患者采取的自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住院者以跳楼及自缢为多。若发现自杀患者应该迅速就地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处理,并立即通知有关人员进行积极抢救。当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医务工作者应开展基本的医疗和护理工作。对自杀未遂的处理模式,不单是躯体治疗,还应配合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治疗。
2.3 培训医务人员掌握基本的危机评估及心理治疗方法
2.3.1 将临床上有内向、孤僻、自卑、忧郁等心理特征,近期有情绪和行为异常及重大负性生活事件者,作为自杀行为重点防范对象,特别是近期有过自我伤害或自杀未遂者,更应引起高度警惕。研究表明,流露死亡意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杀危险信号,大约80 的自杀患者在行动前以各种形式表露过自杀的念头。从出现自杀的想法到最后采取行动的时间可长达几年,也可能短至几天,甚至几个小时。我们对这些患者可作为重点防范对象进行心理测量。评估的主要方法:一般采取量表和问卷的方式进行,可以综合评估和判断其自杀的危险性。目前国外常用的有绝望量表和自杀危险性评定表(评分≥10分有自杀危险) ,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重点观察与心理疏导。总之,对自杀危险的评估应多方收集资料综合评价,不应
自杀短文篇二:一个初三学生跳楼自杀后她的老师为她写的悼念文章
一个初三学生跳楼自杀后她的老师为她写的悼念文章:
我深爱的学生喻丽璇-兰勇(班主任)。
喻丽璇——璇儿,她走了!她成了飞翔的天使!她是森林里的美人鱼,她游进了丛林深处,闪着精灵的神光!还记得我第一次念她的名字,三个就读错了两个字的声调。还记得我第一次评讲试卷时说:如果你发现那些只需死记硬背即能解决的题了问题,你就不必太着急,如果你发现阅读与作文有问题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你在下面小声嘀咕:天呀,我就是第二种情况。但你从没在考试中失败,让我失望过。
还记得第二学期期末时,我知道了你在寝室看《斗罗大陆》到三四点。我问你好看吗?不好看。为什么还看呢?就想看一下它是如何难看的。我特许你在办公室看完了十三本《斗罗》,还努力帮你找寻第十四本,拿你当小白鼠作试验:就想看看你不复习能不能考好。还记得我特许抄数学作业,因为你在抄作业时还要审查别人做得是否正确,这样的抄不是比做更好吗?结果你仍是第一,从此你成了人人膜拜的“考神”。还记得你创办的语文游戏活动——“小神童俱乐部”,还记得你领衔主创的健康节目——“天行健”,还记得你主持的“模拟联合国”活动,还记得你与嘉璘创办“狂想时间”;还记得你与陈竹园在“疯人的梦想”那句“葡萄干,葡萄干······”;还记得你在《阿长》中那款款走来的妩媚,还记得两次运动会时你都是长绳班长,你不会跳绳,只会摇绳,却让能十六国两次获得长绳第一名、破校纪录······你首创了“金酸莓奖”,为班级像星辰一样让人惊艳,你写的班级总结《仰望璀璨》像婵娟一样让人亮堂······还记得你写的文章《大腹的智慧》、《平凡,不平凡》、《石头不疯狂》、《我最悲壮的事》、《我们与自己的影子同行》、《森林里的人鱼》、《我的桃花源》,还有那我最称道的《物语二则》:
“茶垢哲学”——“茶叶们就像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来了走。似乎对我们没有任何改变,然而轮回流转,多年来后才明白,每个出现在我们生命中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命运。茶杯是个智者,它将毫无用处的废渣及时倒掉,而将精华镌刻在生命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没错,它的确因为接受了这些所谓的垢而沧桑——但谁又不会沧桑呢?而它却在沧桑中获得了茶的清香,融合了各种生命的美的清香。”
“小花被人生”——“就像幸福的女人最美的一样,它虽然度过漫长的十三年,但每分每秒都在被爱中,被信任中,被依赖中度过,又怎么会老去呢?我忽然觉得感动——这种让别人幸福的感觉亦是很幸福。那么我怎么地想,为了让自己更幸福,我应该让我可以给予幸福的人得到大限度的幸福。”我不知道还有谁能比你更聪慧?还有记录你辛苦学习的《假日乐事》:“于是我的日子便在僵硬的右手,刺痛的眼睛,酸痛的全身,驼背时妈妈的精准一击,发呆时爸爸的口头禅‘你的作业做不做得完哦?’和坐在椅子上一天终于起身时发现全身上下涅槃了的重复情节中熬过了。”我不知道还有谁能比你更辛苦?每周都是爸爸亲自来接你,每期总是爸妈同来领通知书,每每谈起你时,他们眉飞色舞、他们喜笑颜开,你们是最温馨的家庭,你们是最友爱的父女,你们是最相爱的母女,你怎舍得离开?你是我的监察班长,你是我的文艺班长,你是我的生日班长,你是我的读书班长,你是我的阅读班长,你是我的新闻班长,你是我的宣传管理班长,你是我的漫画班长,你是我的朗读班长,你是我的健康班长,你是我的体育班长,你是我的长绳班长,你是我的纪检班长,你是我的模拟联合国班长,你是我的班长秘书长·······同学们遇到难事都仰仗你,老师遇到难题都厚望你,学习你领航,活动你领衔,我们最和谐,最有活力的班级。你怎舍得离开?课堂上,你双眼乱转,心有灵犀,活动中你双眸流转,顾盼生情,你可模动作,你会仿声音,学什么像什么。没有你,老师没了会心一笑,同学们没了开心一刻,连那校园中的那个三次折断的树也少了知音知己,你怎舍得离开?你是我的左膀右臂,我是我的心肝宝贝,你是我的忘年神交,你提出的意见我总会采纳,你发出的讯息我总会回应,你笑,我知你,你颦,我懂你,我思,你沉默,我开口,你无语。
还记得那次谈话吗?
我问:璇儿,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我提供帮助?
你转了一下眼珠:不需要!
我说:那好吧,如果有需要请开口讲话!
你说:好的!
过了些日子,我问:璇儿,你的事情解决了吗?
你说:解决了!
你说,我们是不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即可表达一切的知音!
如此师徒,你怎舍得离开?你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你一颦一笑皆有好戏,一举一动皆有妙智,你不是精灵,你是什么?我总觉得你是在与我玩迷藏,我总觉得你是在与我寻开心,你蹦蹦跳跳,你手舞足蹈,你凌空飞翔,你不是精灵,你是什么?还记得你关于“我最欣赏的一段纯音乐”的解读:音乐之所以被誉以沟通全世界的美名,是因为每一人心里潮湿的内壁上都纹着古老的,由祖先传承给我们的神秘音符,在我们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几个音符串联一一契合,从此,心便和那暗合的旋律,缓慢而永不停息地跳动。而作曲家的伟大,则在于他能创造性地截取一段心境,谱出能让人共鸣的心灵之匙,再让一个精确得不可替代的解释成为这把钥匙的钥匙。我以为,《猪八戒背媳妇》便是这精确得不可替代的解释,是这段曲调所诠释的心境最严丝合缝的钥匙。不需要你潜心聆听,也没有什么朦胧的意境让你探寻,这样简单的调了,这样直白的名字,在如今愈发匆忙而麻木的生活中,给人最本真、直接得粗鲁的触动。当我们含笑看着天真的八戒宣泄完的快乐时,我们自己的快乐又在哪儿呢?这就是我认为这段音乐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了。当诸位和我一样,听到这乐曲时不由自主地微笑,并且萌发出一种想站起来动动脖子,扭扭屁股的原始欲望时,我相信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人类不停探索的一种答案。这便是快乐。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本真的、带点儿庸俗的快乐。
或许,你在追求神性的同时,更想获得俗世的凡之乐。但它为何如此难觅呢? 更记得你的“最新一个想法——好孩子的悲伤”,借姝含姐姐考试的意外“受伤”来表露了你自己的心声:从来人们都说要对坏孩子宽容,但我从未看见一位作者呼吁要对好孩子宽容——好孩子便不会犯错吗?好孩子便不需要宽容吗?好孩子懂事、上进、成绩好是理所当然,若是失足定会引来家长、老师的揣测、调查报告坏孩子顽劣、颓废、成绩差是预料之中,若是一天顿悟,从此改邪归正,这是家长、老师齐声赞扬,感慨老天开眼。马克·吐温写过一个很令人悲伤的故事,好孩子因为听话失去了童年的乐趣、父母的关爱,社会的关注,他做任何事,都是本性使然,不足为奇;坏孩子却因为目的誓不罢休而拥有所有的关爱呵护,善良的人们一次次拯救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爱。好孩子因为天生的、一如既往的不需要操心,被选择性地忽视了。我们是含笑听完你的演讲的,我们折服你的睿智。我的点评更是充分肯定了你那俗世快乐的需要和好孩子渴望宽容、渴望关怀、希冀友谊的热切。我们是理解你的!但可惜的是:璇儿,我们都看轻了你困惑的危险。你的逝去是我最大的心痛,差点击穿了我的“理想”。不过,你既然做了选择,我们也只能尊重你的选择。你永远与别人不一样,这是你的个性,也是你的光芒。我们不能以俗世的眼光来随意看待。我们要将你永存心底,不轻易开启。我和你的好同学、好朋友要一起共渡难关,理想永存,生活还要继续;丽璇永存,我们永远怀念你!
自杀短文篇三:《自杀论》文章内容分析
《自杀论》是迪尔凯姆的早期著作。在《自杀论》一书中,他运用实证、否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自杀进行了分类,最终提出了规避自杀的方法。
迪尔凯姆在本书中的研究及解释思路大致如下:
问题的提出→概念的界定→研究假设的提出→假设检验(1否证命题: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o实证命题:自杀是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得出结论;整个论述严谨有序,结构清晰规范,在一破一立的过程中分析宗教、政治变革、家庭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这种写作模式值得我们社会学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认真学习与体会。
2.1 问题的提出
在迪尔凯姆看来,现实中公众对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兴趣越来越大,但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与公众的这种厚望并不匹配,他说:“不幸的是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社会学并没有向我们展现出这种景象;因为它往往不提出明确的问题。它还没有超越建设和哲学综合的阶段”,,因此,对于任何习惯于只研究某些特定问题的人来说,纯社会学的著作毫无用处,因为“大部分著作都不属于任何特定的研究领域,而且过分缺少有点权威性的资料。”基于此,迪尔凯姆提出,为了不辜负公众对社会学的期望,社会学家应该把“各种具有明确界限的现象(可以用手摸得着的)”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热衷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把它变成哲学专题著作;还应该仔细参考各种辅助学科才可能有所作为。正是在这种意图的支配下,迪尔凯姆构思了《自杀论》。迪尔凯姆同时说明之所以选择“自杀”作为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原因:1比自杀更容易确定的课题不多;o自杀在今天的情况下正是我们所遭受的集体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将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疾病。?向学术界证明社会学方法的优越性。他认为,社会学方法应该完全基于这样的基本原则:各种社会现象应该被当做事物,即外在于个人的现实来研究。如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除了那些特殊的意识以外再没有别的实在的东西,那么他就会因为没有自己的题材而消失。因而本书的研究力图让人们懂得“社会学可能而且必须是客观的”。
2.2 概念的界定
在导论里,迪尔凯姆首先论述了概念界定的必要性,他认为日常用语的很多词所表达的概念始终是模棱两可的,容易让使用者“陷于最严重的混乱”,因此本研究首要任务是确定“在自杀的名称下进行研究的事实的范畴”。迪尔凯姆采用了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的方式,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归纳,得出第一个公式:“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然而他并没有草率地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通过一系列设问及讨论来渐进修补第一公式的不完整性,丝丝入扣,环环相接(此种分析思路在后文经常采用),最终得出明确的结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至此,迪尔凯姆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具有明确内涵的概念的同时,也展示给读者一种清晰的逻辑思维方式及严谨的治学姿态。
2.3 研究假设的提出
关于导致自杀的原因或者因素,此前人们主要有两种先验假设:内体—心理的素质和自然环境的性质。与此不同,迪尔凯姆的研究假设是:自杀的原因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这样,他就面临着双重的论证任务:?否证人们的先验假设;?实证自杀现象的社会论 《自杀论》主要由“序”“导论”“第一编:非社会因素”“第二编:社会原因与社会类型”“第三编: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组成。在序言里,迪尔凯姆主要阐明了选题的背景及原因,他觉得“社会学为了能够存在,应该有一个完全属于它自己的研究对象,应该研究一种不属于其他科学范畴的现实”。而当时社会学的研究状况与公众对它的期望及偏爱完全不相称!为了尽可能制止这种状态继续下去,迪尔凯姆选择了自杀作为研究课题。接下来在导论里,根据他本人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关于“社会学者第一步是将所研究的事物加以明确的定义”的要求,迪尔凯姆首先界定了“自杀”的含义。然而,社会学要研究的是社会自杀率,而不是单个的自杀案例,因此,迪尔凯姆接着提出了“自杀率”这一概念,并对本书的研究内容进行
了大致的介绍。在“第一编:非社会因素”里,迪尔凯姆论证了自杀率与“心理变态”“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自然因素”“仿效”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编里,迪尔凯姆使用了否证的研究方法来证明:自杀并不是由非社会因素导致的。 这是一种只要证明一个观察为伪,就可推翻与之相关的结论的研究方法。 这种否定的思想首先见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迪尔凯姆的否证思想则是在黑格尔的三段论上升了一个层次:首先,他将抽象的事实转化为一个或者一系列的具体命题,而这些命题往往与经验事实相联系。 然后,他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证伪,来达到对命题的否证。 以对“自杀与自然因素相关”的证伪为例。在当时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个人因素不是决定自杀的唯一原因,但它与自然因素相结合可以产生更大的作用。 这种观 点的数据支持来自欧洲不同的纬度上自杀人数的分布情况。 他们认为,气候与自杀倾向必定有一定的联系:气候越温和,自杀人数越多。 迪尔凯姆首先将自然因素分为了气候和季节性气温,将自然因素进行了概念化操作。 他观察到:在灼热的印度,自杀人数也
很多。 这一发现推翻了气候是造成自杀的一个主要原因的观点。这样,对非自然因素之一的气候与自杀相关的证伪就完成了。 这种证实方式为我们对理论的证伪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此之前,一些人们先验的观点认为:自杀可能是纯粹的心理现象。以瓦格纳为代表的一群学者认为,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自杀率!这就意味着,自杀和某种身心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迪尔凯姆对此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呢?”接着,迪尔凯姆讨论了“首先,什么是种族?”这一问题并比较了不同种族的自杀倾向。在迪尔凯姆看来,欧洲的四个种族除了乌拉尔——阿尔泰族外(人太少不便于研究),其余的三个种族按照自杀倾向的大小顺序排列为:日耳曼族→克尔特—罗马族→斯拉夫族。至此,迪尔凯姆提出第二个问题“但是这些区别能不能真正归因于种族的影响呢?”在一番论证后,迪尔凯姆发现,“总之,在所有的日耳曼诸民族中,一般说来只有德国人强烈地倾向于自杀”。所以他得出第一个初步结论:与自杀有关的不是种族问题而应该是国籍问题。为了更深入地论证“种族其实和自杀毫不相干”,迪尔凯姆紧跟着探讨了德意志人在德国以外的地方和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是否还保留着这种可悲的倾向。通过对奥地利各省的自杀和种族进行比较后发现,当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生活在同样的社会(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自杀短文)环境中时,他们的自杀倾向也大致相同。因此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当环境不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与种族无关”。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探讨种族因素所具有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迪尔凯姆接着比较了具有同样宗教信仰的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州和法兰西人占多数的州,结果是“所有的事实都证明,德意志人中的自杀者之所以多于其他民族,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血统,而在于他们在其中受到熏陶的文明”。至此,迪尔凯姆以一种几乎无懈可击的严谨分析思路否证了“自杀与种族有关”这一命题!我们在对这一结论信服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迪尔凯姆在进行论证时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及环环相扣的科学的求证态度!
通过以上层层分析,迪尔凯姆得出这样的结论乃是水到渠成: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跟种族、遗传、心理状态、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太大关系,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组成自杀事件的个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群体自杀率却受基本社会事实的制约,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社会整体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成员的结合状态以及伴随这种结合状态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情感。自杀率随社会基本性质的变动而起伏。这样,迪尔凯姆就证明了他在序言中所做的断言:自杀是“我们所遭受的集体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至此,作者运用归纳式理论建构的思路[给我们呈现出一篇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被一些西方社会学史家称为“圣经”的社会学经典之作。
接着在“第二编:社会原因与社会类型”里,迪尔凯姆采用了溯源分类法,即预先假定影响自杀的某些原因,再根据原因的不同而对自杀分类。他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和一个附
带类型,以此为逻辑线索进行研究。这些自杀类型主要有:利己型、利他型及反常型,它们分别由不同原因来决定。
(1)利己主义的自杀。 这种类型的自杀与集体凝聚力相关:当集体的凝聚力强时,利己主义自杀人数比较少。 当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时,群体成员就会固守在群体内。 当集体涣散时,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在集体中无法实现自己的利益,他们将离开集体的控制。 若他们离开了集体支持,仅凭个人力量,更难实现其目标。 他们无法实现利益,悲观失望的情绪便油然而生,直至产生消沉幻灭的思想。 因此,当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松弛的时候,人和生命联系的纽带也松弛了。 在文化水平发展越高的地方,这种类型的自杀现象越多。
(2)利他主义的自杀。 这种类型的自杀的原因与利己主义自杀恰恰相反。 这是一种过分融合于社会的自杀:自我不属于自己,而与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或者他的行为的集中点在他自身之外。 只涉及个人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无足轻重,几乎可以完全湮没在群体之中。 这种自杀在原始民族中尤为常见。
(3)反常的自杀。 危机打乱了集体秩序,破坏了社会本身的平衡时,自杀人数增加。 在旧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新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时,人们的不适感会增加:一方面,人们的观念要重新塑造,另一方面,社会没有生成一套清晰的是非标准。 人们感到迷茫,并由此而产生痛苦,弃世而去。
迪尔凯姆针对自己研究得出的导致自杀的种种社会原因,提出了规避自杀的方法。 比如:(1)提高群体的凝聚力;(2)惩罚自杀者;(3)保证大多数人的正常意识;(4)改进教育等。下面详细为大家解释一下。
(1)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所谓的群体包括:宗教、家庭、政治群体。 在迪尔凯姆的研究中,他曾推导出了这样的结论: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成反比。 由此可见,在当时候社会中,组织的整合程度高,对减少自杀有一定的作用。 若这些群体的整合程度越来越低,就只有建立不同职业的职业组织,将个人和集体的命运牢牢结合在一起,才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才能约束其成员遵守组织的规则,发挥它们防止自杀的作用。
(2)惩罚自杀者。 自杀是一种违背道德道德行为,应该受到惩罚,但人们却没有强烈地感觉到自杀的不道德性。 若立法上杜绝自杀,就会伤害公众的感情。 既然不能从立法上来惩罚自杀者,就应该施以某些道义上的惩罚。 比如,拒绝给予自杀者正式落葬的荣誉,剥夺自杀者的某些公民权利、政治权利或者家庭里的权利,给自杀者以不可承受的道德重量。
(3)保证大多数人的正常意识。 产生自杀的精神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感染性。 只有使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保持正常,才能不受悲观主义倾向的直接影响。 这就需要隔离悲观主义者,或者对悲观主义者采取行动,人们才不会受到影响。 一旦大多数人的意识都保持正常,就可以共同抵制一些有害的倾向。
(4)改进教育。 教育可以培养各种性格,使之坚强。 改进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消除产生自杀因素的社会弊端。 从自杀的根源上来看,这些社会的弊端源自于社会的整合程度问题。 于是,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迪尔凯姆在“第三编: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提出“社会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虽然我们从自杀的外在表现来考虑时,往往只看到一系列独立的事件,因为自杀是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彼此没有明显的关系,然而,所有特殊情况的总和有它的统一性和它的特殊性,因为社会自杀率是每一种集体个性的特殊标志。那么,这种社会弊病是不是不可救药呢?迪尔凯姆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解决这种弊病的唯一办法是“建立国家之外的集体力量”,“行会”是一种最佳选择。
迪纵观全篇,尔凯姆把自杀的原因不归于自然和个体因素,而归于社会因素,他坚定地主张社会是独立于个人的实在,要将社会事实当作客观事物看待,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要排除意念。在分析自杀问题时,迪尔凯姆同样并不从遗传、心理、个人经历等方面找原因,而是完全从社会着手。也许这种理论有值得商榷的方面, 但它对当代社会实践的重大启示作用却不容置疑。 现代社会,我们在思考和分析自杀问题时往往只重视独立的个案而忽视不同地区的自杀率, 寻找原因时完全从自杀者的个人心理和生活经历着手,却忽略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这必然会使我们的归因有失偏颇,从而影响我们处理自杀问题。 迪尔凯姆对于自杀的分类有助于我们看清社会因素作用于自杀者的机制,进而为理解社会特别是社会问题提供一种新视角。 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变, 按照迪尔凯姆研究的结论来看,自杀的类型也由利他主义向利己主义和反常性的自杀转变,自杀率特别是失范性的自杀率呈上升的趋势。
迪尔凯姆指出,各种社会现象应当被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现实来研究,并在《自杀论》中对思想观念在前、事实在后的传统研究方式进行了批评。在研究初始阶段,科学定义是其必须。“那种产生通俗术语的肤浅考察是不可能有把握地弄清事物的这些正常关系的;因此,学者不能把那些符合日常用语的既成事实作为他研究的对象”,社会学家无论在选择自己的研究对象时,还是在论证的过程中,都应该“排除一切预断”。这些都能够说明迪尔凯姆对科学研究客观立场的要求,即人们应当排除先入为主的习惯性理解。同时,迪尔凯姆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官方统计数据等间接观察资料,来客观地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贯穿始终的观念就是社会事实之间是存在因果律的,他一直在社会层面对自杀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未从以往的个人心理层面或是哲学思辨层面进行研究,这一点体现在他致力于将科学理性的方法扩大到对人类行为的解释过程中。在书中,迪尔凯姆在寻求影响自杀率原因时,对具有共变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了考察,从而提示我们:因果关系通常表现为相关,但是相关并不总是因果。
(二)具体研究方法
1.共变法。迪尔凯姆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使用的是共变法。他指出“,我们只有一个方法证明一个现象是另一个现象的原因,这就是比较它们同时出现或同时消失的情况,考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结合时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否证明它们是相互依存的。”由于对两种现象相互依赖关系很少能够通过人为的方法观察清楚,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又难以进行实验操作,因而 “考察这些现象只能用比较方法,这是社会学研究唯一适当的方法”。共变法是迪尔凯姆研究因果关系时所凭借的重要手段。
2.演绎鉴别法。这是基于迪尔凯姆完成了对现象方面逻辑联系的分析后,将其抽象程度提升,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命题之上的理论检验和运用。由于通过共变法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能全部 都符合因果关系的原则,因而演绎鉴别就被作为检验理论的重要手段。迪尔凯姆是通过对的结论进行反复比较,以确定演绎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信来验证理论的。例如他从经验层面 的统计数据中得出宗教一体化程度与自杀率成反比这一结论,他首先引入的是直接可观的经验事实,由英国宗教一体化程度最高而自杀率最低的事实验证了结论;进而,他又通过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导致社会一体化程度下降,比较了新教国家的入学率和天主教国家的入学率,发现新教国家的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普遍高于天主教国家,以此来进行演绎鉴别。
三、关于研究方法的实践与运用
(二)确定分析单位
与其定义模式相辅相成,迪尔凯姆在进行分析时,是以社会集团为单位的,例如宗教方面的天主教和新教教徒,军队方面的军官和不同兵种的士兵,等等。由于只有作为社会事实,自杀这一现象才有特征、可以把握,而这必然建立在群体分析的基础之上。他的分析过程体现了每一群体都有着特殊的自杀倾向,而其与所属群体的一体化程度等等是相关连的。以群体
为单位进行分析,贯穿始终的是迪尔凯姆对分析层次的把握,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这也是符合其方法论原则的。
(三)测量指标
真正将研究自杀这一社会事实转化为可操作的测量验证过程的,是用自杀率这一可观指标测量自杀倾向的相对强度。确定了这一指标,又可以通过统计数据不能用于个人身上这一点来 间接强调自杀之社会性,这体现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精神,从而为定量分析法开启道路。迪尔凯姆的研究大量运用了犯罪统计学提供的资料,具体对不同社会群体体现不同性质的可操作性经验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由此来展示自杀行为可以像自然科学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性。例如在对宗教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后,迪尔凯姆提出了利己自杀中社会整合与自杀率负相关,进而以家庭关系作为整合度的精确指标进行检验。自此以后,这种注重对社会现象的量的方面的探讨一直成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主流范式。
四、存在问题
迪尔凯姆的《自杀论》证明,在社会研究领域,运用和自然科学类似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以建立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理论。然而,其研究也在一些方面存在可商榷之处。迪尔凯姆强调社会的整体性,指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产生于行动者直接体验的有关社会世界的各种观念及行为,而是产生于一种集体化的社会事实,强调社会事实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这不免使其主张带有了浓重的社会决定论色彩。这使人们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如果不抛却平常经验性的认识,便不能进行社会研究。这种结构主义的思想不免是对主体的能动性的一种忽略。同时,在《自杀论》中,其定义不清晰和未能阐述解释项之间的关系之不足,也是理解结构性的难处。迪尔凯姆运用溯源分类法首先假定自杀现象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因而根据原因的不同而对自杀进行分类。虽然这是他对以往“功能即因果”这种逻辑不足的提升,同时也是对运用形态分类法根据自杀外部特征而分类但是缺少资料的弥补,但由于 溯源分类不具有外部形态特征,从而使其命题不具有证伪性。
正如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中所提到的,社会现象必须加以细致考察才能被真正了解,考察得到的证据必须合乎规律。如果忽视这一点,就无从进行社会学研究。由于当时的社会学学者对于研究社会现象究竟应该用什么方法还很少专门去研究并且加以确定,因而他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明确的社会学方法来进行各种社会现象的特别研究。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中,他虽然对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方法做了详尽、具体的探讨和论证,但是还缺乏实践的验证,《自杀论》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验证。它的出现使得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更为系统和成熟。
虽然时至今日,社会学界对迪尔凯姆方法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提出诸多质疑,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普遍认为,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自杀论》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的研究表明,在社会现象研究领域,建立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那种既可以解释,又要接受实际资料检验的实证科学理论是可能的。
除此之外,在我们小组看来,《自杀论》所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面对社会现象时思考问题所应具有的忆中走来,逻辑思维方式、研究社会问题时所应采用的缜密的推理方法及科学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们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来说,这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应该比对自杀问题本身的探讨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