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并不困难:有困难找慈善会怎么找

  2008年个人捐赠首次超过企业捐赠,中国内地公民个人捐款达458亿元,改变了此前国内个人捐赠不超过总额20%的格局。      2009年10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2009年度年会在北京CBD办公区的万豪酒店举行。10月31日早晨9点,深秋的北京已有寒意,但李迈同其他与会者一样,准时出现在万豪酒店的一层宴会厅里。
  两天前他还在济南的公司里忙碌着,如果没有这次会议,他将在周末的时间继续陪妻子逛街购物,或者到郊外去短途旅行度假。但如果那样,他将错过这个十分有意义的活动,而这个活动将让他改变对慈善的看法。
  因为与其他NGO与会者不同,他是作为招商银行用户出席该活动的。至于出席的原因,招行的工作人员对他说是:他办理了招行的壹基金爱心信用卡,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他通过爱心卡为壹基金提供了款项,并参加了招行与壹基金组织的公益活动,他应该作为招行用户嘉宾出席这个慈善活动。
  在李迈的眼里,李连杰的壹基金绝对是个慈善机构,他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人,在接触这个事件之前,他从没想到自己能与慈善搭上关系。“最常做的就是公司里组织捐款捐物,救助受灾的同胞。”李迈说,“但是这种形式的组织,总让人没有自主性,有被迫的感觉。”
  不能发挥主动性的活动,总让人在心理上觉得不舒服。“迫捐让人没有满足感。”李迈说这是他选择办理招行爱心卡的原因之一。
  通过与其他NGO从业人员的交流,李迈知道了自己的做法也是慈善行为。他觉得心理上很满足,自己的这种并没有多少心理负担的行为得到了社会认可,“既不被过度关注也不被忘记,这种感觉很好,也容易让人持续做下去。”李迈说。
  就在李迈参加壹基金的活动之前的一个月,中国社科院就在北京发布了《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这个报告显示了一组最新数据:2008年个人捐赠首次超过企业捐赠,中国内地公民个人捐款达458亿元,改变了此前国内个人捐赠不超过总额20%的格局。而这庞大的捐款数字中,有很大的比例来自普通网民的网络捐款。透过这组数据,不难发现中国内地个人捐款额度上升,强烈表明了一点:中国平民慈善意识的崛起。李迈的行为,正好成了这个报告的最好注脚。
  在更早一些时候,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得者中,有一位名为阿布力孜•努来克的普通人以自己最质朴的爱心赢得了这项我国政府最高规格的慈善奖项。当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的副司长对媒体表示,这是政府提倡人人可慈善的一种手段。
  官方的提倡和国家经济的提升,特别是民间慈善意识的提升,让中国人更真切地感受到慈善的力量。像李迈这样的人,在中国还有众多,他们的崛起,也正是市场经济催生的结果。市场经济导致的弱势群体存在,单靠政府救助无法填平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鸿沟,因此,全民参与的现代慈善就成了体现公平、提高效率的一剂社会良药。
  这种改变虽然已经出现,但相比中国的经济速度,还是慢了许多。因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慈善事业”的释义依然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色彩,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 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 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
  时至今日,这个概念该变了,因为做慈善不是富人的事,人人都可,它既不迷信也不宗教,更不会很困难。
  
  链接:
  
  中国当今捐款人捐赠的五大不理性:
  第一,企业给政府捐款。按《慈善事业捐赠法》规定,只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政府才能接受捐款。企业此举,破坏了慈善规则,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大有钱权交易之嫌。
  第二,政府摊派。这种非自愿的捐赠行为成了政府的第二税源,让慈善变了味。
  第三。急功近利,捐赠就是为了给企业做软广告,其宣传投入比硬广告还划算。
  第四。糊涂捐款,脑袋一热就举牌,然后又后悔,对捐款使用不严格监督,助长了NGO的不透明。
  第五,只捐硬不捐软。只愿捐款修路盖房子,不愿为慈善服务捐款,不愿意为公益组织人工成本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