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麦克风时代,是回归【大众麦克风时代】

  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是东普鲁士的首都,普莱格尔河横贯其中。18世纪在这条河上建有七座桥,将河中间的两个岛和河岸联结起来。人们闲暇时经常在这上边散步,一天有人提出:能不能每座桥都只走一遍,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又很有趣的问题吸引了大家,很多人在尝试各种各样的走法,但谁也没有做到。1736年,有人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经过一番思考,很快就用一种独特的方法给出了解答。欧拉把这个问题首先简化,他把两座小岛和河的两岸分别看作四个点,而把七座桥看作这四个点之间的连线。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化成,能不能用一笔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这是拓扑学的先声。
  针对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结构设计,人们引入了拓扑结构的概念。在这种结构下,网民实现了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因为大家都是“点”,是“点”就无所谓大小、形状,只有个数决定一切。
  微博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种崭新的阅读形式,甚至可能是人类阅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微博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个人都是“记者”,又都是“读者”。“在微博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的确,微博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炸式增长。正如微博的拥趸所认为的,微博的出现为世界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在接二连三的突发和热点事件中,微博的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Twitter在约14时35分33秒披露了这一震撼性的消息,其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超越传统的新闻媒体;2009年6月13日,德黑兰在大选后的骚乱消息在Twitter上大范围传播,Twitter成为伊朗人满足信息渴望和对外发声的替代网络。曾经高高在上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注册了账号。
  在网状的拓扑环境中,信息会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传播。微博信息传递之快,可以让所有人瞠目结舌;当然,有时候微博上信息消失的速度,也可以超乎想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怪Facebook最大投资人之一彼得?特尔曾如此评价Twitter:“这要么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要么是一个可怕的战略。”
  中国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个人媒体时代中,每个人都是传播节点。因此,在信息渠道众多的情况下,如不能通过权威途径客观、及时地对外公布,就可能有人通过其他途径歪曲、虚假地公布,并调动起整个社会的情绪。
  2010年11月19日下午,在多家知名网站的微博中,有网民声称成都市51路公交车被人劫持。此消息顿时引起轩然大波。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这辆公交车上两名乘客因为争抢座位发生争吵,其中一名乘客动手挪动另一名乘客已放在座位上的背包。激烈争吵中,背包乘客拿出一把剪刀威胁对方。见此情形,公交车驾驶员将车停下,其余乘客纷纷下车离开了现场,发生争吵的两名乘客也下车迅速离开。所谓“公交车被劫持”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网络有两大特点,一是“真实性很难求证”,二是“轰动性很难控制”。经常是公益组织还未反应过来,一些孤立事件已成为网络热点。
  公益组织如何在舆情应对中做到“更高、更快、更强”?这还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