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作为一名专业报道三峡工程的新闻工作者,我深知自己的职责就是:用好手中的相机,全面真实的记录三峡工程,科学深入的报道三峡工程,拍摄典型新闻瞬间,编辑生动报纸版面,为三峡工程建设服务。
坚持正确导向
三峡工程新闻摄影必然要坚持正确导向,服从三峡工程建设大局,服务三峡工程建设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倡导三峡建设的和谐理念,形成三峡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三峡工程是和谐工程。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要建设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艺术的、绿色的、人才的、和谐的三峡工程”,这既是三峡建设者的心声,也是我们摄影报道必须坚持的宣传导向。
三峡工程的新闻题材,多次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的热门和敏感话题。作为真正熟悉三峡工程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新闻图片记录,牢牢把握三峡工程的正确导向和宣传主动权。
比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三峡移民总数有140余万人。移民问题曾反复被境内外媒体炒作。我们多次深入库区和坝区,跟踪报道移民搬迁安置的全过程,拍下移民们一张张笑脸,一幢幢新建的安置点楼房,以及一个个对口援建三峡项目落实的画面。我们纪录了移民们舍穷家、建新家、奔小康的幸福生活,有力地反驳了个别媒体和某些人的不实之辞。
把握重点战役
三峡工程建设报道只有打好重点宣传战役,并由此以点带面,才有可能扩大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三峡工程建设宣传的影响力。笔者认为,打好重点宣传战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报道三峡工程的质量。三峡建设者们严格按照三峡工程质量标准,建成了优质工程、一流工程。我用镜头记录了《工人为大坝穿冬衣》《三峡民工参加夜校培训》《三峡质量检查专家夫妻双双恋三峡(非典时期)》等生动场景。
2. 三峡工程的生态治理。三峡工程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工程措施,改善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发展。我拍摄下了《三峡清库最后一爆》《坝前清漂》《中华鲟的回家之旅》《新版三峡印象》等新闻照片,被多家报刊采用,受到读者和许多同行的好评。
3. 三峡工程的文物保护。长江三峡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三峡区域是中国文物的一座宝库。抢救三峡文物,包括迁建地面文物,考古发掘地下文物,新建重庆三峡博物馆等都是很好的新闻点。我跟踪拍摄了《张飞庙的迁建》《白鹤梁题刻的保护》以及众多文物考古工作者忘我工作等场面。
4. 三峡工程移民。三峡工程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使广大移民能“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我用新闻照片记载了《带着希望上路》《三峡外迁移民最后一人》《移民干部先进典型冉绍之》以及库区坝区一座座崛起的新县城等。
激活有效通道
搞好三峡工程摄影报道,必须要有健全的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向全社会发布准确的信息。我们不断拓展三峡新闻摄影报道的传播渠道。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三峡新闻摄影报道网络
首先,报社内部“两翼齐飞”。在专职摄影记者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记者与编辑,新闻业务相互交叉渗透,摄影部鼓励非摄影记者提供优质新闻图片。
其次,培养壮大特约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中国三峡工程报》有近200人的通讯员队伍,分布在三峡工地、库区、坝区、北京等地,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报社摄影部多年来坚持通过信件、邮件、电话等方式开展通联工作,并为通讯员开辟版面刊发图片。
二、积极拓展三峡新闻摄影宣传通道
首先,将本报记者的新闻摄影图片“送出去”。《中国三峡工程报》摄影记者的作品,通过新闻报道、书刊、专题摄影展等形式在外广为宣传。如去年5月20日大坝到顶前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上发表了我的摄影专版。去年4月,我撰写的专著《梦想与现实的交响―三峡工程纪实》在全国出版发行,书中精选三峡新闻图片上百张。
其次,把众多摄影名家高手“请进来”。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三峡总公司的支持下,我们通过承办全国性的新闻摄影大赛、名记者三峡工程新闻摄影采访等活动,邀请摄影名家前来同台竞技,定格三峡工程精彩瞬间。2005年10月至今,我们成功举办了“三峡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大赛暨大型展览,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对和谐的三峡工程的关注度和美誉度。(作者是中国三峡工程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