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打开电视机,美食节目随处可见,节目形式和内容也是异彩纷呈。电视美食节目是从什么时候起走进我们视野的呢?是什么原因推动了电视美食节目的产生?电视美食节目的发展又经历了哪些历史性的事件?发展到今天,电视美食节目有哪些特征?电视美食节目的主持人又呈现什么样的角色特征?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美食节目 起源 发展 主持人角色
一、电视美食节目出现的背景
英国广播公司1922年取得了英国政府的特许经营许可证正式成立。二战爆发后,BBC步入了黄金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BBC开发了三个不同广播频率:娱乐节目、家庭服务节目以及“第三频率”。对二战之后25年内出生的英国人来说,BBC在英国战后的文化生活中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的英国物资匮乏,填饱肚子的常常只是几片面包,人们不能也不会去思考食物该有的乐趣。
二、电视美食节目的发展
(一)BBC Marguerite的出现。Marguerite Patten是BBC的第一位美食节目主持人,1947年她的美食节目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轰动,在那个年代引领了风尚。
(二)划时代的Delia Smith。1973年,Delia在BBC的节目《Family Fare》开播。她总是教授人们用最简单易学的方法来烹制菜肴,目的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自信能够制作美食。
(三)风靡世界的电视美食节目。随着Delia引领的风潮,世界各地都相继掀起了美食节目的热浪,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美食节目,这些节目也成为争相克隆和模仿的对象。
1978年,美籍华人甄文达主持一档为他量身打造的中国菜烹饪节目《Yan Can Cook》(《甄能煮》)。节目中,甄文达不仅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快刀功夫,还表现出了富于感染力的幽默和热情,这些成就了节目的高收视率。《Yan Can Cook》已经播出30年、总长超过2000集,成为全球60多个国家、20亿观众喜爱的美食节目。
1993年10月10日,日本富士电视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烹饪比赛节目《铁人料理》,节目好评如潮,后来很多国家都效仿此节目,依旧获得巨大成功。
1998年BBC的《The Naked Chef》让当时的小伙子Jamie Oliver一夜成名,开创了性感男人的厨房造型新篇章。他的系列美食节目至今已在全球超过45个国家播出过。
三、国内美食节目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悠久的美食文化传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国,对于美食和烹饪的研究自古就有。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的第l4卷《本味篇》,记述了当时推崇的食品和味料,同时也提出了我国最古老的烹饪理论。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792年,是我国最早的烹饪专著。全书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14世纪至18世纪中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清朝曹雪芹所著的小说《红楼梦》中也涉及了上百道佳肴,至今仍有很多爱好者和研究者。
(二)美食节目在台湾
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出现了隶属于公共服务性节目中的美食版块,以烹饪教学为主,内容为中式菜肴。1963年出现了以烹饪为主的独立美食节目《星期餐点》,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直到1986年,出现日播节目《傅培梅时间》。而今,台湾有各式各样的美食节目十余个,大家熟悉的有《美凤有约》、《型男大主厨》、《大小爱吃》、《美食鉴定团》等等,形式丰富多样。
(三)大陆美食节目的出现
1979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最早的专题性栏目《为您服务》亮相荧屏,其中偶尔能见到涉及饮食健康的话题。这是大陆美食节目的雏形。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1999年2月刘仪伟主持的《天天饮食》开播。它是央视最早推出、唯一日播的烹饪教学美食节目,节目长度为10分钟。至此,美食节目在中国的绚丽大幕拉开。
2001年1月,由中国烹饪协会、青岛电视台和青岛广电中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满汉全席》在青岛电视台亮相,这是中国最早的烹饪竞技美食节目。同年12月,《满汉全席》开始作为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周末特别节目在二套每周六晚上8:15黄金时段播出。2004年7月,旅游卫视推出了国内第一档美食脱口秀节目《那小嘴》。
四、国内美食节目发展概貌和基本特征
(一)国内美食节目发展概况
继《天天饮食》之后,国内美食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各上星频道均有不同形式的美食节目:烹饪教学、烹饪比赛、旅游美食、娱乐美食、美食地图等。烹饪教学开始生动有趣,明星上菜又和访谈搭在了一起,美食文化介绍又分化出美食地图……传统的美食节目被注入了无数新鲜元素,吸引着爱好美食的观众的目光。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专业频道的纷纷推出,国内的美食频道也出现了。2004年,四川美食天府数字频道开办,频道立足四川,辐射全国。内容以推介川菜文化为主,逐步推出川酒、川茶、川景以及由美食衍生的特色旅游等内容;2005年3月28日,天津电视台推出时代美食数字电视频道;2005年11月,中国第一个专业美食频道――中华美食频道试播,2006年12月8日正式播出。该频道覆盖国内40多个城市,同时在北美和中国台湾地区成功落地。中华美食频道也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以弘扬中华美食文化、传播世界美食资讯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电视专业频道。
(二)国内美食节目的基本特征
国内美食节目纷繁复杂,但从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节目形式由烹饪教学片转向寓教于乐、灵活多样的形式。最早的美食节目是教学片,由主持人一步步细致地教大家美食的烹饪,如今美食和娱乐很好地结合了,艺人上菜、烹饪比赛、美食脱口秀、旅游美食、美食地图等等丰富了荧屏,于是我们看到了《满汉全席》、《天下食神》、《那小嘴》、《美女私房菜》、《大小爱吃》等等让人耳目一新的美食节目。
2、节目内容由介绍美食本身转向传播美食文化。当人们已经对食物本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人们关注美食的视角就渐渐从食物本身延伸和扩展到各国、各地美食文化,越来越多的旅游美食节目受到观众的追捧。
3、节目定位由追求温饱转向美食鉴赏。时代的变化不得不让我们惊叹生活水平的提高,美食节目的定位也随之改变。节目中推出的菜品已经不仅仅是一些简单易学的家常菜了,而常常有一些佳肴盛宴,甚至还出现了欣赏性的美食节目,可以让观众一饱眼福。
五、美食节目主持人角色的发展演进
纵观节目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美食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单一的“厨师型”衍生出了好几种其它类型,不同类型也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1、厨师型最早的节目就是主持人向观众展示和教授菜品的具体做法,节目常被称为烹饪教学片。这时,美食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是“厨师”,是老师。Marguerite Patten、Delia Smith、甄文达等等都是这个类型的代表。今天,这种教授形式还有广阔的市场,像大家熟悉的《天天饮食》等等。
2、朋友型随着美食与大家生活的贴近,美食节目不局限于狭小的演播室,节目也开始加入了情景剧等等一些元素或设计一些情境,越来越轻松活泼。这时,主持人的角色慢慢变得更像朋友。Jamie Oliver是这个类型的典型代表。他凭借不羁的风格、轻松自然的表情,成为风靡全球的“厨艺界贝克汉姆”,是近年来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厨艺节目主持人。
3、导游型在美食和旅游结合的节目当中,主持人更多地是介绍各地的不同饮食文化,带着大家饱览各地的美食和风光,这时,他(她)的角色像美食导游,带我们游览美食地图。如《为您服务:奥运美食地图》的主持人韩冬就化身美食侦探,带领着大家品尝我国各地的美食,也介绍了各地的美食文化;中华美食频道《中华美食大讲堂》的主持人更是不仅讲解中国的各色菜系,还深入讲解各种美食烹饪中的工艺、工序,对美食文化的介绍追根溯源,大大增长了观众的见识。
4、助理型助理型的主持人虽然在演播室“厨房”,但是却很少动手或者完全不动手,只是担负着介绍背景资料、讲解菜品细节、营造和调节现场气氛等作用,一般常出现在烹饪竞赛、艺人上菜或者娱乐访谈类的美食节目当中,如 《铁人料理》的鹿贺丈史、本木雅弘,《满汉全席》的朱轶、陈蓓蓓,《大小爱吃》的大S、小S等等。
六、国内电视美食节目展望
我国美食节目从无到有,曾经发展蓬勃。而今,美食节目似乎到了一个相对的停滞期。美食节目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美食节目缺少一些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自主创新的少,模仿的痕迹重。一些收视率高的节目往往都是 “借鉴”了国外的优秀节目。
如果就现有形式来看,笔者认为服务类节目强调实用性、人文性和地域性,国内美食节目需要找这样的平衡点,烹饪教学片的节目应该做得更精致些,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的介绍可以做得更亲近百姓一些,竞技类的美食节目可以做得更精彩一些……而主持人的角色将是从“良师”变成“益友”的“大厨”。■
参考文献
①陈雪霞、吴武忠,《电视烹饪节目收看动机与收看满足之研究》,《观光研究学报》,2004年
②杜雅婷,《从美食类节目的特点看美食节目的发展前景》,《中国广播》,2004年第4期
③林侃,《美食之于电视――食来运转的现代美食节目理念》,《东南传播》,2007年第11期
④《打开中国电视史 美食旅游向前冲》,http://blog.省略/tivo/textview.php?file=110232
⑤《改变英国人生活方式的电视节目――厨艺美食篇》,http://artichoke.省略/blog/3583762.html
⑥《痴迷美食的日本人》,http://www.省略/f/t/10132/37844.html
⑦《Jamie Oliver》,http://baike.省略/view/1312754.htm
⑧《甄文达》,http://baike.省略/view/953960.htm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08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