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速度震惊世界 [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探析]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典型报道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多元化的媒体、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其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而公民意识的增强、个人独立性的增强等又对其发展提出挑战。新时期,我们只有把握受众心理,了解社会动态,及时对典型报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才能促使其繁荣。
  【关键词】新时期 典型报道 受众心理
  
  “这将是一个完全重新部落化的深度卷入的世界。通过广播、电视和电脑,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环球舞台,当今世界是一场正在演出的戏剧。”①在全球化席卷的浪潮中,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主动或被动的被卷入。当今社会是一个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交流的多元社会,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公民意识逐步觉醒,这就给我们的媒体在进行典型报道时带来了难度。毕竟,典型报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学者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典型报道观念是文化程度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将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消亡。”②虽然笔者也感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报道发展式微,但觉得消亡的论调还是过于悲观。毕竟,生存的土壤决定了其生存状态,而生存的状态又会促使其改变现状。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结构单一同质,那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集全国之力发展经济,故需要典型报道这种报道形式来凝聚民心。而如今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典型报道的生存土壤逐渐质变。为了生存、壮大以及更好地发挥功用,典型报道在新形势下应顺时而动。
  传统的典型报道诞生于政治统帅一切的特殊环境中,受僵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从一种报道形式逐步畸变为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和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先进的人物、典型的事迹,激动感染一代人的同时,也让许多人产生了怀疑,觉得典型可敬不可学,离自己太远,是神而不是人,使人们对典型的认可度降低。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厦门PX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如今的社会,民众自主能力、个性意识、独立意识等都有了很大提高。当典型报道来临时,他们不再盲目崇拜,而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独立思考,再选择接受与否以及何种程度的接受。另外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促使了公民价值观的多样化。多元的价值观使公民在面对典型报道时,质疑的多了,认同的少了。第二、大众文化的冲击。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消费文化,对商品利润的追求使它把诱发人的感性本能的满足作为目标。③与之相反,传统的典型报道只注重人的理性和精神,贬低、压抑人的感性本能。于是,传统典型报道在新的形势下式微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社会民主不断进步、公民个性不断张扬的今天,必须对典型报道给以新的定位,才能使其摆脱尴尬的地位。今天的典型报道,必须为公众提供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启迪、示范和参照。只有这样,典型报道才能在平等交流、服务受众中重新打造自己的影响力。④
  笔者以为,新时期典型报道的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典型产生渠道多样化
  
  如今的典型产生渠道,不再局限于“领导机关确定典型――媒体采访宣传典型――领导对典型给予表扬并进一步宣传”等步调。媒体的联动能产生典型,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同样能产生典型。网络就给普通民众推举典型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南方周末评出的2009年年度人物中的王帅,就是通过网络为大家所认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网络的功用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广大民众的积极投入、普遍参与会提高典型的认可度。另外,典型就在自己身边产生,其可触、可摸、可感性会大大增强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
  
  二、典型来源多样化
  
  回顾典型报道最初产生的20世纪40年代,其推出的不论是典型人物吴满有、申长林,还是典型单位南泥湾、南区合作社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如今,随着公民价值多元化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多元化,在选择典型时逐渐摆脱了以往“高、大、全”的模式,走上了价值选择多元化的道路。比如南方周末今年评选出的2009年度人物:韩寒、周立波、赵长青、救人大学生、身体维权者(孙中界、赵海超、唐福珍)、王传福、伍皓、王帅、吴君亮。他们身份各异,年龄也相差很大。但不同的人物都用不同的特质震撼着这个社会,比如老律师赵长青,被骂作“狗头军师”仍坚守法律的正义;救人大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什么叫勇气和担当;云南官员伍皓身体力行推动全国新闻改革……又如2008年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职位不同、身份各异,但都有一种力量让受众感到共鸣,从而使受众将典型报道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内化于心,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向典型人物靠拢。
  典型人物选择的多样化,突破了原有典型报道单一的模式和思维,多元化的典型选择标准将典型报道延伸到了更为细致的领域,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加丰富的资源。⑤
  
  三、对典型人物描述的人性化
  
  纵观之前的典型报道,我们发现典型人物大多是“金刚不坏之身”。“不辞辛劳、日夜劳作,甚至积劳成疾;有病不医,有伤不治,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孩子不管,对妻子不顾,甚至双亲离世都未曾见最后一面”,这是一些传统典型报道的惯用模式。其实,正是符号化、抽象化的典型人物塑造让我们感到典型人物可敬不可学。典型报道,尤其是其中的典型人物报道,写作的核心就是人,主要写人物的思想,画“形”不是根本。⑥因此,典型报道中我们要集中力量摸清人物的思想特征,然后加以全面深刻的表述。形象化、人性化的描述,能拉近受众和典型人物之间的距离。同时,全面刻画典型人物,回避典型人物身上的缺点,也是不尊重典型人物的表现。典型人物也有感情,也有喜怒哀乐,伤心了会哭,急了也会骂人,这些本身也不能说是好是坏,可只有完全表述出来,我们眼前的典型人物才是个有血有肉、立体真实的人物。
  另外,媒体在介绍、表述典型人物时也应注意语言的运用。过度模式化、规范化的语言会让读者有生疏感。这一点,《感动中国》节目组做得很好,他们以“感性”的口吻,生活化的语言,促使受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说到底,在新时期要想做好典型报道,上述只是具体措施,其实归根结底最本质的就是尊重新闻规律,抓住受众心理。而受众最看重的往往还是真实性。20世纪40年代典型报道的模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虽逐步淡化,但“拔高、增大”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新时期我们只有恪守新闻规律,鼓励记者回归职业角色,深入生活,才能更为深刻而完整地了解到典型的人性光辉,从而真实地还原人物,进行细致而深刻的报道。比如南方周末2009年11月5日对长江大学救人大学生溺亡隐情的调查。从标题《“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我们就可以看出记者的客观态度。文章通过对救人大学生的回忆、对冬泳队员鲁德忠等的叙述以及渔民不下水的辩解和他人的证实,还原了当时事件的真实经过。既达到褒扬救人者的目的,也还被冤枉的渔民以清白。同时,作者还用冷静的笔调指出造成此事的深层原因:捞尸队的存在及垄断!从而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契机。从此篇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典型报道可以用细腻的言语描述,多方面的角度表达。它可以弘扬事件中的真善美,也可以揭露其中的假恶丑,它最重要的还是还原真相。
  仔细分析典近型报道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走向,其兴起――繁荣――消沉――复苏的背后,都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变化。近几年典型报道又呈现出生机勃勃之势,时代需要英雄,时代需要典型,典型报道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典型呈现在受众面前。媒体只有在对社会有着深刻了解,把握规律、发挥主动,注重典型的真实性、亲近性、可信性,典型报道才能做到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第389页
  ②陈力丹,《淡化“典型报道”观念》,[J].本文为首都新闻学会1987年年会论文
  ③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M]武汉大学出版社,第235页
  ④金君俐,《典型报道如何突破窘境》,[J].《新闻实践》2009年第9期
  ⑤朱清河、刘娜,《全球化语境下典型报道的趋势》,[J].《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⑥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第205页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