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居民如何建立现代消费意识】安全意识心得体会1000

  【摘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改革消费模式,完善消费结构,建立现代消费意识,形成现代消费观念。本文从消费模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内涵着手,论述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消费模式、方式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现代消费意识,形成现代消费观念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消费意识 消费观念 消费结构 消费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趋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温饱型”小康社会向“富裕型”小康社会过渡,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从传统消费观念转向现代消费观念,从注重物质消费转向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并重,这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改变当前一些地方农村居民低水平的、落后的消费习惯或消费方式,建立现代消费意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加快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革进程,建立与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消费意识。笔者认为,建立现代消费意识,必须理解与消费意识相关的消费模式、消费方式及消费结构的基本内涵;明确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的重要意义;重点把握几项重要原则、创建几种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注意解决几个问题。
  
  一、消费模式、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的基本内涵
  
  要建立现代消费意识,首先就要理解消费模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基本内涵。
  所谓消费模式,是指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通俗地讲就是消费开支在主要商品及劳务类别间的分配。消费模式对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消费方式是“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享受服务的方式和形式”。大体包括消费习惯、食品结构、衣着状况、居住形式、出行方式、保温取暖和防热降温渠道等等。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个人消费结构则是指个人用于各类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支出在个人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从满足人们需求的层次来看,消费资料可以划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生存资料属于第一层次,是首先必须给予满足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属于更高层次,用于满足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更高级需求。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在既定的收入和消费总支出预算下,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层次的需求,然后才考虑第二层次的享受或发展消费需求。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的意义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科学消费观。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也就是节约、环保、文明的消费模式。建立这种消费模式,有益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
  (一)能够促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
  人们在消费中注重节约、讲究文明,就会比较合理、均衡地安排其消费支出,在追求适度、实用、舒心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增加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消费,从而拓展精神生活空间,提升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快乐、幸福感也会增强。
  (二)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而且指心灵健康,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的身心是否健康,与其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过度的物质消费和挥霍奢侈,对提高生活品质和增进身心健康往往是有害无益的。只有在物质消费中讲求节约,注意适度和合理,同时保证必要的精神文化消费和闲暇消费,并注意其品质,人们才能赢得身心健康。
  (三)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改善,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
  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但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模式,同时也要求改进人自身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在消费中注意节约和环保,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米、每一张纸。同时还必须懂得,个人消费行为直接关系到社区、休闲旅游园区、公共场所等的环境以及交通出行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在各种消费行为中讲文明、守秩序,礼让待人。
  
  三、目前消费模式、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出现了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层次多样化的现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消费观念正在逐步形成。但在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
  消费模式方面主要是存在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具体表现为:
  1、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比重很低。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内部结构的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说明食品支出仍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消费,其中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虽属于小康型消费结构,但其总体消费结构层次仍低于城市居民,这种低层次集中反映在农村的文化消费基本上是贫乏的,读书看报、学习现代科学、掌握知识技术在很多农村地区仍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2、住房消费是农村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满足后的消费热点。农民在解决了吃穿问题,很多农民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就不敢扩大再生产了,开始追求四平八稳的生活,不惜重金盖一所“有派头”庭院成为他们消费生活中的重头戏。
  3、服务消费比例较低。农村居民大多对服务消费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受传统持家思想的影响,很多服务消费都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
  (二)消费方式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一些地方存在着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主要有:
  1、赌博消费。一些农村地区赌博成风,尤其是春节期间表现得非常突出,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
  2、封建迷信消费。封建迷信方面的消费浪费了大量钱财,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
  3、人情消费。人情消费主要指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的农户之间用于人情往来的礼仪性消费。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价码也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这种人情消费表面上看是礼尚往来、“人情储蓄”,实际上却造成了巨大浪费,也使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三)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存在着以下非理性的消费观念:
  1、过度节俭。一直以来,节俭被一些农民认为是消费第一原则,再加上实际生活中天灾人祸及生老病死等不确定情况的存在,以及子女的高等教育负担过重等原因,限制了农户的其他正常消费支出,强化了农户消费的谨慎心理,某些农户消费出现了过度节俭的特征。过度节俭的消费观念必然会降低农户生活水平。
  2、炫耀攀比。“随大流”和盲目攀比是最主要的传统消费动机,至今影响仍很大。比较典型的消费攀比主要体现在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建房等消费上。这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低收入的农户不堪重负、陷入贫困。
  3、习惯于先储蓄再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很多农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无债一身轻”,感到“寅吃卯粮”、借钱消费心里不塌实,基本上还是习惯于通过储蓄积累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
  4、重视消费中的物质因素,忽视消费中的精神因素。农村一些居民普遍对日常消费中的精神因素不重视,如饮食很少讲究色、香、味,住房不注重装潢布置的品味和个性,文明和卫生状况也比较差。
  以上现象和问题的存在,说明一些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处于一种缺乏科学引导的、传统向现代过渡但尚未成型的阶段。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改革消费模式,完善消费结构,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建立与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消费意识。
  
  四、建立现代消费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在改革消费模式方面,应重点把握几项原则
  1、消费模式要切合实际、合乎理性和科学。
  所谓切合实际,就是说,它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能够符合大众的消费习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所谓合乎理性,就是说必须反对非理性的奢靡、低级趣味和落后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使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实现最佳组合,获得最佳的消费效益;所谓科学,指的是它必须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主要包括:物质生活消费合理、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合理、有符合科学标准的消费环境等。
  2、消费模式必须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质量,逐步实现消费的现代化、社会化和城市化。
  3、消费模式必须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和消费质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上升的文化需求。
  4、消费模式必须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在消费方式上,应积极创建几种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1、应当讲求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实用和耐用性,尽量缩小一次性消费的范围。在全社会推广节能型、节水型的低度消费资源的适度消费生活体系,减少高能耗、高用料、高用水的消费,杜绝浪费性消费。
  2、注意食品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3、居住方式和出行方式宜提倡相对集中,发展公园、公共娱乐场所;宜提倡自行车、公共交通。
  4、便于资源的节约、共享、回收,提倡使用循环经济产品替代传统经济产品,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
  (三)在完善消费结构方面,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进一步完善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合理化,应该特别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降低恩格尔系数;
  2、建立合理的衣着消费结构,体现高档化、艺术化、名牌化、时装化、个性化等特点;
  3、建立合理的用品结构、尤其要注意发展精神文化用品、耐用消费品等;
  4、建立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尽量安排宽敞、舒适、美观的较大住宅;
  5、建立合理的劳务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结构,大力提倡精神消费品,提高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①《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②吴振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经济难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③徐希燕:《农村发展经济学》,华文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④蔺丰奇:《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作者:中共繁昌县委党校信息中心主任、高级讲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