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舆论引导工具,它所着重刻画的婚姻形象以及传播的与婚恋相关的内容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 传播效果 青年婚姻观
大众传播技术的发明及其“魔力”般无形的巨大作用,使得不少学者不断推测、验证和总结着它对人类以及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之初,认为大众传媒对人类具有绝对影响力的“魔弹论”、“皮下注射论”到之后的“有限效果论”以及“宏观效果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都是人类在意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之后所做的种种效果研究。但是,无论是“绝对的影响力”还是“有限效果”和“适度效果论”,有一点毫无疑问――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自始至终无法忽视,而在多种传播媒介共存,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其对人类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
一、昭示主流婚恋观
所谓婚恋观,是指人们对于婚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婚姻的本质、基础、择偶标准、恋爱与婚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婚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婚姻的直接产物是家庭,而家庭是社会关系维护的最小单位,是社会组织中最小的基建细胞,婚姻和谐与否,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自大众传播媒介技术被广泛运用以来,作为一种舆论引导工具,它所着重刻画的婚姻形象以及传播的与婚恋相关的内容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而生动的形象、超强的说服力传播,无可比拟的广泛性使得大众传媒对人们婚姻生活方式和婚姻伦理观念的这种影响不容忽视。
不管是报纸时期的文字报道还是电视媒体时期婚姻伦理影视作品的热映、网络时期对婚姻的多方面呈现都向人们昭示了主流婚姻伦理观念。这些观念对人们的婚姻行为产生极大示范和引导作用,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价值。为了更好地论述这一点,我们以大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适时接触,即以人们在其婚姻观的主要形成时期――青少年时期所接触的媒介形式,将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分为三个群体: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因为,在大众媒介的发展过程中,青年往往成为大众传媒最大的接触群体,因此,他们受到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大众传媒中所一再报道和提倡的时尚婚恋观和时尚婚恋行为很容易为青年人效仿和实践。
如若将这种划分再具体到年龄上的话,报纸媒体的受众集中在青少年期为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人,电视媒体受众为八九十年代的人,网络媒体的受众则集中在2000年及以后。因为青年期在五十年代之前的大多数人对于大众传播媒体的接触较少,影响并不广泛,而五十到七十年代的人们,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接触最多的媒体无非就是广播和报纸,广播和报纸对青年期为八九十年代人的影响虽在,但电视媒体的介入开始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接触则以现在的青少年为主要群体即所谓的“80后”、“90后”。
二、多形式的婚恋观塑造
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的青年时期即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个时期人们的一切价值观基本都向政治看齐,报纸广播媒体宣传的婚姻观念也与之一致。无论是红色年代“英雄楷模”的遗风、社会主义建设模范还是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发生的文革时期的“根正苗红”的政治表率都是报纸广播媒体宣传的对象。典型报道这一我国独有的新闻报道题材,自发轫于延安以来,也在这一时期日渐成熟繁盛。报纸广播媒体推崇的“典型人物”往往成为青少年心目中择偶的至高标准。沿着这一标准所延伸出来的对婚嫁双方政治出身、劳动表现等因素的考虑和选择成为影响婚姻关系能否建立的关键,而相比之下,经济等方面因素较之居于下位。同时,由于新中国对旧传统中家长制观念的打破,报纸广播媒体对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政策保障和自由、权利等方面进行的思想解放的宣传,越来越多的男女青年开始敢于追求自己的内心情感,独立自主的决定自己的婚姻。但是在这一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和文革时期的插曲算是个例外,因为政治思想的压制,人们的感情也被压抑,爱情已成为走资派的标志之一。人们对婚姻的观念也只是简单的成为一种相伴而生的形式。
电视媒体以其声画具备、丰富视听、鲜活生动的优势在八九十年代逐渐取代了报纸在众多受众心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九十年代,电视剧作为电视媒体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人们的婚姻观开始产生影响。这一时期的电视剧经历了从起先港台剧的引进到后来国产剧的诞生两个阶段。众多电视剧的表现内容都离不开对爱情、婚姻的永恒话题的叙述。《射雕英雄传》(1983年)、《渴望》(1990年)、《新白娘子传奇》(1992年)、《北京人在纽约》(1992年)、《过把瘾》(1993年)、《牵手》(1998年)琼瑶剧等一系列电视剧中对婚姻和爱情的刻画构成了生活在那些年代的青年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之前过度保守、压抑和封闭的中国青年人开始在金钱和欲望的面前迷失。电视剧反映的内容也逐渐由对纯粹爱情的表现如《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和郭靖,《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蛇和许仙转而向警示和教育众人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婚姻观,注重真情的角色转变。例如《渴望》,故事虽然讲述的是两对年轻人在文革那个动荡的年代,破除种种阻挠的爱情经历,从而体现出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作为舆论引导标兵的电视剧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和理念实际在映射八九十年代经济本位的人们的婚姻观、价值观。在金钱、欲望主导下,婚外情成为现代幸福婚姻的一大杀手。电视剧《牵手》直面现代都市人的情感世界,反映的就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尽管我们无法测量出这些电视剧对现实生活中,婚姻关系的温暖情感回归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却无法忽视它们在潜意识中对主流、正面的婚姻形象的树立。在这些电视剧中,一个好家庭和一段幸福婚姻是建立在两个人的鬓角斯磨的过程中,唯有真情和爱才能使美满的婚姻走的更远。
新世纪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大众传媒共存的一个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青年人来说,受之影响最大,接触最多的还是要数网络媒体,我们将他们简称为网络受众。大众传播媒介在网络媒体时代,对青年婚姻观的影响更以一种广泛而明显的方式进行着。因为“网络具有共享性、匿名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以互联网已被公认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所传递的个体的婚姻观也被它所放大。多种个体的婚姻观也加剧了整体婚姻观的多元化,既有注重经济的“嫁人要嫁黄世仁”、也有倾向于品质的“嫁人要嫁灰太狼”以及以感情至上的“裸婚”一族。“试婚”、“闪婚”、“不婚”、“网婚网恋”等新潮做法的经网络媒体一传播,也为众多青年所效仿,进而使得现代青年对婚姻观的意识也不再如以往般慎重。整体而言,网络媒体受众的婚姻观少了以往的慎重,多了游戏和娱乐的成份。
从大众传播媒介以多种形式对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在婚姻观方面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个时代,大众传播媒介都以一种或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为人们的行为树立标杆。
结语
法国的社会学家塔尔德曾在《模仿律》一书中说,就像先有了轮子才有了汽车的发明一样,人类的发明和创造是不断叠加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技术的叠加,也有效果的叠加。在报纸广播媒体时代,可能单纯的只是这两者的存在,其影响效果也只是它们二者的叠加,但是到电视媒体时代以至网络媒体时代,这种叠加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以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受众的划分为例,对新世纪的青年来说,电视剧和网络对它们的影响将近同步。 虽然以媒体的不同形式将其划分,来进行大众传播媒介对婚姻观的形成的效果研究有点太过绝对,但是,这样能够将这种传播效果看得更清楚一点。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它对人们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将会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婚姻观只是众多观念中的一个例子。我们不能将这种影响绝对化,仅是认为它就是社会意识的引导者,可是,却不能忽略在社会意识的形成方面,它所发挥的巨大的传递、合成和催化作用。有学者曾将大众传播媒介比作社会的“皮肤”,认为它是社会风云变化的感应器。这种比喻只是单向的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反映和感触,并没有明示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反作用。我们只有在正确认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正确反映,深刻了解它所能产生的巨大的“神话”效果之后,才能合理的运用它来引导舆论,指导生活、形成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①杜洁,《“80后”青年婚恋新现象面面观》,《中国青年研究》,2009(4)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