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化、多媒体的发展导致摄影记者面临一个新的职业转型――从拍摄固定影像的摄影师,变为拍摄活动画面并为之配上音效的视频摄影师。这就带来了摄影记者将如何应对职业转型,以及新闻摄影是否会“死亡”的讨论。本文从这两个角度讨论阐述,并提出关于摄影记者职业转型的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网络化 摄影记者 摄像记者 职业转型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而现在,媒介对于社会、时代、普通人的个体生活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并引发人们生活的许多变化,同时媒介自身形态也朝着多媒体相互叠加并且高度融合的多维传播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传统纸媒的网络化,更出现了网络电子杂志、手机报等,使信息层次空前丰富,给予读者视觉和听觉的全方位感受。网络化的深入为传播的多媒体化提供了技术保障,而媒体摄影记者在完成从拍摄传统胶片到数字化工作的转型后,正面临另一个新的工作方式变革――从单纯采集固定画面,到同时拍摄静态照片和活动影像相结合。而这一转变对摄影从业人员的影响之深远可能远远超过放弃传统胶片相机而选择数码照相器材拍摄照片的过程。
一、“摄影记者”向“摄像记者”的职能转变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开始涉足多媒体行业,这导致摄影记者的转行:从拍摄固定影像的摄影师变为拍摄活动画面并为之配上音效的视频摄影师。纽约《新闻日报》网站上不仅有图片,而且开设了视频服务,播放由该报记者制作的视频。报社摄影记者中的一部分人因为对摄像工作的喜爱,已经放下照相机,转而从事活动影像的采集与制作。“视频摄影师与照片摄影师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要对现场声音信号质量特别关注”。①从拍摄固定影像时对“决定性瞬间的”捕捉,到现在拍摄一个持续时间段里的过程图像,一切都需要重新学过。而从随意转动相机机身拍摄横片或竖片,到手端肩扛摄像机以横向机位拍摄活动图像,也是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
“关于一个能同时使用静止画面、活动图像和声音、影像的全能报道者概念的产生,也只是近几年的事,且尚未得到特别广泛的运用。但它确实已经给许多新闻从业人员造成了困扰。”②布莱恩?霍顿在《美联社新闻摄影工作者手册》里提到了这一变化对摄影记者带来的困惑,这种困惑既包括身份的困惑也包括职业转型尚未成熟时的技术层次上的困惑。
二、关于新闻摄影即将“死亡”的讨论
新闻摄影算得上是一个不断“死亡”的行业,早在1953年马格南的一次股东大会上,罗伯特?卡帕高谈未来的活动影像将会如何取代静止画面的重要性时说道:“我们得为未来着想。电视将会改变一切。”③并提到所有的的马格南成员应该开始携带摄影机拍摄,他预测最终所有的摄影师都将转变成为电视记者。
在当今的新闻摄影界,随着媒介融合,流媒体、多媒体、视频等视觉传播形式不断地挑战着这个行业,新闻摄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关于摄影还能走多远这个问题有中国学者说:“我想很干脆地说,没多远,完蛋了。…你问我摄影能走多远,我会试图让它选择一条路,英文有一个形容词叫做:interdisplinary,就是所有的学科都是打通的。”④前《时代》摄影师德里克?哈尔斯蒂德曾表示“全心全意拥抱视频报道”、“彻底告别静态图片的拍摄,而转向视频”。⑤为了抵御危机,为了实现网络生存,业界关于“转型”的呼声,由动态视频取代静态照片,摄像机取代照相机,摄像记者取代摄影记者的呼声日高。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新闻摄影真的要“死亡”了么?
但是也有学者坚持照片创造历史,并且是不可取代的,也不会消亡的观点。在很多历史事件的重要关头,摄影记者与电视记者同在,但人们记住的往往是新闻照片而不是电视上的视频影像。“照片比活动的影像更可记忆,因为他们是一种切得整整齐齐的时间,而不是一种流动。电视是未经适当挑选的流动影像,每一幅影响取消前一幅影像。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重要时刻,这重要时刻可以反复观看。”⑥也就是说,即使移动图像在电影、电视和电脑中大行其道,但是人们的头脑攫取的始终是静态的影像,图片更能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关于摄影记者职业转型的建议和想法
目前媒体整体收入的下降趋势很严重,媒体尝试着用一种机器来取代另一种机器,用更多机器来赢得生存,在未来,静止的照片真的无法与流动的视频竞争么?在网络无限的、连续的、动态的、免费的情况下,受众的时间成为了唯一重要的成本。
媒介整体发展形态的变化必然影响个体媒介发展形态的转型,摄影是当下一种重要的视觉传播媒介。如何转型才能稳住脚跟是摄影界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摄影记者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做有“文化能力”的摄影记者
所谓“文化能力”是一个动态词组,是指具备文化把握能力和文化评价能力的人才,懂得用文化驾驭影像,以文化的眼光看待镜头中的事物,在与社会的对话中懂得进行文化思考,提出问题,提出自身的主观评价,最终其所集结的影像是摄影者深入社会,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其文化评价的产物。
一张有文化底蕴的照片才是有价值的,也必将被人们关注,并永存于历史之中的。
2、做“一专多能”的摄影记者
多种媒介整合的网络化时代,媒体信息的传达不只依靠一种媒介,将会通过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交互传播,因此在多种信息相互叠加、高度融合、自由转换的传播时代,媒体需要全能型媒介通才。
摄影记者要注重静态视觉经验积累与多种制图软件的应用,同时要学习解读动态影像的能力,力求掌握制作动态影像的技术,把握动态视觉语言的表达规律,同时还应该加强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通过多媒介的学习,提高综合媒介素养,最终将自己打造成懂文字、图像、视频的“复合型”的媒介人才。
3、做坚守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的摄影记者
著名摄影师大卫?伯耐特表示:“我最在意的是报道摄影的来源和信度问题,如果信息源头和真实性受到伤害,就如同一百万只蚂蚁啃噬一棵大树,我们的行业将面临危险。”⑦
一些大众制图软件比如PHOTOSHOP,甚至简单到光影魔术手,都为摄影记者轻松修改照片带来极大便利。为了博得关注,目前的摄影界时常曝出一些因被修改过而备受指责的新闻图片。
网络世界带来的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人们对于图片的审美疲劳。图片甚至很少再能引起人们去关注,面对犯罪、杀戮、战争、贫穷、饥饿,人们从开始的震惊到现在已经熟视无睹。这种视觉经验的变化在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中已经有详尽的讲述。
在这个时候,摄影记者绝不能将摄影当成是随意按下快门,生产影像垃圾,再随意抛弃的娱乐化过程。摄影记者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拍摄一些过度渲染、甚至血腥的、残暴的、或者侵犯法律的图片,或者为了博得关注而人为制造假新闻。
陈丹青曾说:“摄影家(摄影记者),手摁快门犹如紧扣抢栓,对决定性瞬间赋予机械式的精准权利,但可能没有一种艺术家是像摄影家那样,必须将整个儿交付给对象,投入种种紧急状况…”摄影记者应该要用好手中的相机,坚守职业道德,以真实而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取胜,是新闻摄影最本质的使命,也是新闻摄影生存的永恒之道。■
参考文献
①黄文:《步步为影――数字化语境中的图像传播》,中国文联出版社,008
②布莱恩?霍顿:《美联社新闻摄影工作者手册》,南京出版社,2006
③阿列克斯?凯尔肖 著,李斯译,《卡帕传》,海南出版社,2003
④陈华沙:《2009万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⑤德里克?哈尔斯蒂德 著,王慧 译:《投降?不!翻倍下注!》,《影响》杂志,2005
⑥苏珊?桑塔格 著,高飞 译:《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⑦大卫?伯耐特,2006年9月18号在平遥国际摄影高端论坛上的讲话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系09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