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谣言,是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谣言虽然不真实,但却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反映。本文以不久前发生的“抢盐”事件为例,分析了谣言的传播机制,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谣言散播的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谣言 传播机制 控制分析
谣言是社会信息传播中一种具有危害性的信息,它产生的负面作用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今年由日本地震导致核辐射引发的谣“盐”风波致使中国的市民大规模的抢盐囤盐。3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抢盐”风波波及全国。从江浙地区开始,由南向北,“碘盐可防核辐射”“中国食盐将遭受核污染”等传言广为传播。两天后,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乃至偏远山村,食盐都成了紧俏商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盐几乎被抢购一空。还有部分地区的盐价涨了十倍以上。
一、谣言传播的背景及条件
首先,社会危机是谣言传播的温床。当社会有机体遇到意外干扰时,既定的社会体制、秩序以及社会生活遭到人为的或自然力量的破坏,会损害社会的稳定状态,人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减弱,自控能力和批判能力下降,意识形态出现不稳定状态,自然容易轻信并传播谣言。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的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地震引发的海啸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雪上加霜的是,在震后的第二天下午,位于日本东北部的福岛核电站发生了爆炸,爆炸中第一核电站的反应堆厂房破损,震撼了全世界的公众。虽然这是日本的社会危机,但其地震所引发的灾难,包括海平面下降,核泄漏等影响波及全球。尤其是身为邻国的中国,首先就受到核泄漏的威胁。
公众对于核辐射的恐惧,核威力的惧怕,促使一些观点、语言相同的人们,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日本核泄漏产生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互通情报,互相安慰,解除不安,这样的底层群体活动,就为谣言提供了市场,成为谣言产生、发展的条件。
其次,正式传播渠道不畅是谣言传播的重要条件。正式传播渠道一般指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是权威的、形式化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来源的主要通道。调查表明,公民所获的政治、文化信息中,80%左右来自正式传播渠道,可见正式渠道影响之大。在一般情况下,正式传播渠道与谣言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此次发生的日本大地震,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平面媒体的报道,都侧重于地震带给日本毁灭性的打击及地震的原因分析,以及日本政府的救援,灾民的生活,全球各界人士的救援情况等等,而对于福岛核泄漏只限于客观报道。随着日本震后核危机的加剧,官方及媒体仍旧把注意力放在核泄漏上,并没有对公众的担忧进行及时的疏导,才致使谣言疯狂传播。
二、谣言传播的过程分析
谣言主要靠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介传播。此次的谣“盐”传播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渠道。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传递和接收的渠道多,方法灵活。另外,人际传播过程中信息会随着个人因素的影响,发生畸变,被曲解,传播链随时可能中断改道,传播过程是半隐蔽的,缺乏监督制约,且很少记录保留,难以返回消息源核对。人们为获得信息,会自然形成信息交流路径,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利益、志向的传播者不按自己的正式角色或职能路线进行信息传播,就形成了谣言传播渠道。人们往往希望在正式渠道之外自发地形成非正式渠道来沟通信息,满足需要。非正式渠道中的信息传播者常常按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取舍,容易使信息失真、零碎。
3月15日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很多市民的手机上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BBC报道,日本政府已经确认严重核泄漏,所有亚洲国家应该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当天夜晚,BBC不得不出来澄清,他们并未发布“日本核泄漏将影响亚洲邻国”消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宁愿相信这种道听途说的所谓BBC新闻,而要防核辐射就要吃碘盐的谣言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除了互联网上陌生人之间相互转发谣言的信息,更多的是来自于亲朋好友间“善意的提醒”。于是,“抢盐”的行动迅速波及全国。
三、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信息的模糊不清晰是谣言传播的重要条件,但是谣言的产生、传播也依赖于各种心理,正是大家都愿意接受并传播它,才产生了谣言。
首先是心理恐慌。当恐慌情绪的表达和恐慌行为出现时,会给他人造成刺激,引发类似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通过这一相互刺激的循环模式,恐慌就会迅速增强并且蔓延。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中国媒体对事件的进展进行了密集的报道,公众将日本核泄漏视为头等大事。伴随着日本核泄漏事态不断的恶化,公众的心态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由关注核泄漏转为担忧核辐射。恐慌情绪逐渐在公众的心中酝酿发酵。
其次是谣言主题的意义重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等,他们给出了一个关于谣言的公式:R=I×A,其中R 表示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流通率,I 是重要度(Important),A 是模糊度(ambiguity)。①这个公式主要是表明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与谣言内容的重要度、模糊度是成正比的,即谣言内容的重要度与模糊度越大,谣言在社会中的流量就越大,流通速度就越快。盐作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谣“盐”风波兴起后,抢盐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虽然在谣言疯传的同时,网上并不缺乏理性的声音。但在生活必需品的哄抢事件中,即便是“智者”也很难保持淡定。一方面,“智者”知道吃盐不可能防辐射,但也会担忧食盐被那些信以为真的人抢光,从而加入抢盐的行列;另一方面,在哄抢风潮中,人群之中情绪感染的威力往往能使“智者”丧失理性。
四、谣言传播的控制分析
从对谣言传播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谣言确实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为避免社会的非理性情绪出格,笔者认为公众、媒体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对谣言实行控制。
首先,政府的应对速度还应更快些。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微博时代的来临,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前的即时通讯工具,快速应对谣言,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从源头上阻断谣言的广泛传播。
其次,公众应该有责任意识。公众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增强独立判断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是由公众责任意识的强弱决定的。只有大多数公众有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成熟文明的社会才有可能建成。在面对各种资讯时,公众不能失去判断力,更不能扩散谣言。另外,公众在接触网络媒体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面对网络鱼龙混杂的信息,要提高甄别能力,以免以讹传讹。
最后,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大信息准确度以及透明度,谣言的传播效应自然大为压缩。
此次谣言风波能够得以迅速平息,不仅是因为卫生部、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中国盐业总公司等多个部委、机构紧急发布信息进行辟谣。更重要的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反应。主流社区和微博上对“抢盐风潮”的质疑远多过支持。这种网民自发的开放的言论,使谣言逐渐被粉碎。所以,只有公众、媒体和政府三方的合力才能抵抗谣言的传播。
参考文献
①[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湖北大学09级传播学学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