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传媒纷纷将“内容为王”奉为圭臬的今天,调查性报道可以改善媒体的报道质量,提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 《新闻调查》 《焦点访谈》
20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开始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来到中国,刚一出现,它就以自己特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新闻界一道靓丽的风景,进入21世纪,调查性报道更是方兴未艾。
一、调查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何为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批评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
调查性报道是源自西方的一种报道方式。作为对纯客观报道的反动,这一报道方式与解释性报道、精确性报道一起成为深度报道的重要武器。利用这些武器,记者们深度介入社会生活,全面反映社会面貌,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发展。其实早在17世纪70年代,美国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开始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丑行进行揭露,包括政治活动的内幕、政府的贪污腐化、公司企业的营私舞弊行为、犯罪集团的活动等。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开始鼓吹社会变革,鼓励大众同政府和巨商和贪污腐化作斗争。他主张“有力的写作和计划性新闻”,强调报纸应揭露贪污腐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查性报道正式在美国新闻界生根。美国各大城市的报纸纷纷开始建立调查性报道小组,愈来愈多的人力和财力被投向调查性的报道上。而调查性报道的里程碑是华盛顿邮报披露的“水门事件”。从1972年6月起,该报的青年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通过22个月的调查和报道,揭露了尼克松的政治丑闻。最初的导火线不过是一个窃听事件以及一名嫌疑人身上搜出来的电话本。由此出发,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发现了事件背后的白宫官员,又发现了总统与窃听事件的关系。深度的调查和连续的报道最终是尼克松总统辞职。“水门事件”也因此成了调查性报道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二、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调查性报道传入我国,这一报道方式遂成为国内媒体尤其是纸媒和受众热衷的报道形式,先后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实践者和以调查性报道为主体的新闻媒体。1996年开播的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更是率先在国内电视界提出以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发展目标。从1982年始,国内业界的探索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新闻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便开始了有关调查性报道的介绍、分析和研究工作。
黄钦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研究综述》一文中曾对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在文中,他将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具有三个高峰期。这三个高峰期分别是1995、1999和2006年。仔细分析这三个高峰期,我们会发现,这三个时间恰巧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发展阶段相吻合――1996年,新闻调查开播;2000年,《新闻调查》走出主题性调查的误区,从探索期进入成长期;2006年,《新闻调查》创办十周年,步入成熟期。而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路程主要分为了拒绝和排斥、关注和探索以及比较和反思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调查性报道只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被介绍到中国,研究者在介绍的时候也是将调查性报道视为与垄断资本集团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手段,是资产阶级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安抚人民群众的工具;第二阶段伴随着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创办以及国内报业在调查性报道方面的探索,业界和学界开始关注调查性报道,并对如何采写调查性报道进行了探讨;第三阶段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试探性地对中西调查性报道进行比较研究,并且主要聚焦在对于调查性报道概念的思考上。总之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还是一个有待于发展的过程,现在中国的调查性报道的研究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调查性报道的自身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都需要研究者和新闻工作者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进行完善。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显要方式,其在新世纪的大环境下是不会衰退的,其不仅不会下滑,而且还很有可能成为以后新闻报道的一种主要的报道方式之一。
三、调查性报道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公众对知情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表层的新闻事实,他们还需要了解为什么事实是这样的,通过对事实的深入了解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同环境更加协调。这就对大众传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媒不能仅仅局限于报道事物的表象,更应该深入挖掘事物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满足受众深层次认知事物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的参政议政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要求通过新闻媒体更多地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执政情况,并且对政府官员的执政行为、执政能力和廉政情况进行监督,对贪污腐败等现象予以曝光,而调查性报道是满足受众上述要求的极好的新闻传播方式。正因为如此,调查性报道在中国也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报道方式。而且调查性报道在新闻学中也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观,而且改变了记者的思维模式,使自己从以前的单一思维模式过渡到立体性思维,可以使记者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更加的全面、具体以及深刻。而且调查性报道的产生还冲击了倒金字塔结构的权威地位。随着受众的信息需求量以及理解能力的上升,简单的信息传播以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希望可以更完整、更准确、更全面的了解事实的真相,此时以前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报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调查性报道呼之欲出。
总之,在大众传媒纷纷将“内容为王”奉为圭臬的今天,调查性报道可以改善媒体的报道质量,提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调查性报道还可以锻炼记者,培养一支意志坚强、不畏强权、业务精通的高素质记者队伍。正是调查性报道的特殊意义,决定了它将会在大众传媒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马鞍山日报社)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