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时(1928.9.5至1990.2.9),高山族,女,化名姜石,台湾省台南县(今属嘉义市)人。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曹县政协第四至六届副主席。
2009年“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评选活动,正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山东省台联系统也在全省台胞先进代表人物中认真遴选。江时,这位来自台湾阿里山的高山族姑娘的名字再次映入我们的眼帘。江时一生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助人为乐、与人友善,对祖国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对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执著追求。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她生前感人的事迹,也深深触动了我们。
讲坛耕耘辛劳四十载
江时,1 928年9月生于台湾嘉义。1943年于嘉义女中毕业后在家乡梅山小学任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她的一生会与山东曹县结下不解之缘。1947年,她与国民党军官韩吉奎先生在台湾结婚。1 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韩吉奎率团随国民党第二十一军起义。次年,江时随夫来到山东省曹县定居。江时未曾想到故乡一别就是40余载,故乡台湾,只能隔海相望,魂牵梦绕。
凭着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曾经在台湾任教的经验,1 951年7月,江时在当地小学当了一名教师,相夫教子,教书育人,生活虽然苦一点,但一家人和睦团圆也其乐融融。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江时的丈夫含冤入狱,文革中含冤而死。举目无亲的江时,以一个孱弱女子的身躯,一边独自艰难地抚养着四个幼小的孩子,一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繁重的教学工作。
在大陆,江时没有自己的家,她在哪里教学就住在那个学校,学校就是她的家。在那些夫离子散的年代里,她把对亲人的思念,对孩子的牵挂全部转移到她所教的学生身上,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把精力全身心地倾注到教学工作中。她日以继夜地为教育好学生而忙碌着。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教学中,她刻苦钻研,勤奋进取,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生活中,她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无私奉献,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1 962年秋,一个叫王倾注的学生考上了初中。那时候在农村里能考上初中很不容易。可这个学生却因为交不起5元钱的学费而面临辍学。江老师听说后,二话没说赶到他家,把自己当时仅有的5元钱给了他。当这位同学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这沉甸甸的5元钱的时候,激动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夺眶而出。在江老师的资助下,这个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坚持完成学业并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来也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在江时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挚爱,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她给予更多的关怀,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为了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义务为学生辅导功课,补课。她经常利用放学时间把学生留下来,自己一边做饭一边给学生补课,耐心讲解,直到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然后,让同学吃完饭再把他们送回家。在她的时间表上根本没有休息日,因为节假日她总是为自己的学生义务补课。不仅如此,江老师还常常省吃俭用,在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为班里的特困生购买学习用品,用自己的钱为学生订阅学习资料等。
在江时的辛勤培育下,学生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多年来,她所执教班级,学生各科平均总成绩始终名列当地同年级农村小学的前列。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江时同志曾先后被评选为县级模范教师7次,地区级优秀教师2次,省级优秀教师1次,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次。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丈夫逝世后,在祖国大陆,江时除了她的四个孩子外,别无亲人。当时两岸几近隔绝,远在台湾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朋好友也杳无音讯。对家乡思念和对亲人挂牵只能留在她的内心世界。饱受思乡情感煎熬的江时,只有在忙碌的工作中缓解和转移这份情感。同时,江时把这份情感也倾注到学生、学生家长和当地的乡亲之中,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
那时候的曹县农村十分贫困,为了减轻学校的教学开支和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江时带领学生勤工俭学:开荒种粮,种菜,捡肥料,割青草卖点钱,用于给学生购买图书、教具、文具;带领学生自力更生垒桌凳、刷黑板,用胶泥巴做成泥条晒干后代替粉笔。有的学生家里实在太穷,孩子又多,连一件像样的遮风挡寒的衣服都没有,江老师就把自己的和她孩子们的衣服拿出来送给他们穿。
江老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人热情坦诚。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村民家有什么事,她都尽力帮忙。对村里孤寡老人、五保户,困难户,江老师就像她们的亲闺女一样地待他们,经常去嘘寒问暖,尽自己所能地在生活上照顾他们。村民们的家长里短,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儿育女,裁衣缝被之事,江老师总尽力帮上一把。她帮村民理发,接生孩子,小病小伤的送医送药;平时写信读报,过节写春联福字;利用业余时间办夜校,教成年村民识字学文化;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春种秋收,夏管冬藏,农忙时节帮助农民生产劳动等等,只要是有利于大家伙的事情,她都会努力地去做。
1 957年夏季,曹县遭受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暴雨,大水成灾,部分村民房屋倒塌无处安身。当时正赶上学校放暑假,江时老师就把教室腾出来,把课桌并在一起当做床铺,把自己家中吃的,用的东西通通拿出来,安置村民。她亲自烧水,做饭,送给乡亲们,真是“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心贴心,共甘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江老师有个学生叫赵辉,有一年,因眼病住进菏泽医院,当时因为有一种新药买不到而影响治疗,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全家人也为之焦躁不安。江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久,江时去济南开会。一有空就往药店跑,最后终于找到了这种药。她趁会议休息期间,往返千里之遥,把药送到菏泽。
像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举不胜举。曹县虽然不是江时的故乡,但乡亲们从未把江老师当成外人,江时也把乡亲们当做自家人,亲如一家。
爱国爱多期盼统一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时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1 979年,江时与离别30多年,在美国定居的妹妹取得了联系。1 980年5月,她赴美探亲。在美国,江时见 到了阔别33年之久的妹妹。当她们姐妹在机场相见的时候,激动不已,禁不住热泪盈眶,抱头痛哭。此时此刻,姐妹俩有淌不尽的相思泪,诉不完的离别苦。当晚,江时在台湾的哥哥也打来电话问候,他语音颤抖,非常激动,江时也拿着话筒久久说不出话来。是啊!30多年的骨肉深情,蕴藏在内心深处,此时此刻如火山暴发,喷薄而出,相思的情感在这里尽情宣泄,离别的创伤在这里迅速抚平。
在美国期间,江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帮助一些台湾乡亲,华侨同胞解除对祖国大陆的猜疑。在美国探亲时,江时的言行,得到亲人,旅美台湾乡亲和华侨同胞的支持与赞扬。与此同时,江时在台湾的哥哥也给自己在旧金山的女儿打电话,让她为江时办理回台湾探亲的手续。接到电话后,侄女马上与台湾驻旧金山办事处联系。联系结果是:如果她不回大陆,欢迎去台湾。侄女回来征求她的意见时,江时沉默了片刻,然后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回大陆。”为此,江时和她的兄弟姐妹们还闹了不小的矛盾。其实,当时江时的思想也经历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台湾阿里山是她魂牵梦绕,日夜思念的故乡,多少年来,她无时不在思念,幻想着重归故里的那一刻。记不清有多少个新春佳节,她是多么希望能与家人围在通红的炭火旁共吃团圆饭。回忆起童年,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更增添无限的思乡之愁。江时对她的兄弟姐妹深情地说:“在大陆30多年,共产党没有亏待我,人民没有亏待我,就是在十年动乱中,一伙人要揪斗我,我所在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孙秀平同志冒着自己被揪斗的危险,挺身而出保护了我。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当我惶惑忧虑吃不下饭时,有自发苍苍的老大娘摸到我门口送来热鸡蛋;当我被揪斗十多天回不了家时,是邻居的大婶,大娘将我不满10岁的女儿领到她们家保护抚养起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就在我赴美启程时,几乎全村人含泪送我出村头。我怎能忘却这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啊!”
江时常说,她非常爱故乡台湾,同时也非常爱她人生的第二个故乡鲁西南,爱这里淳朴的乡亲们。她坚信总有一天,在那道隔绝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的海峡两岸会架起一道彩虹,为此,她愿为之付出一切。
回国后,江时对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工作更加上心了。她利用参观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建设成就和游览名胜古迹的机会,拍摄了一些照片,寄给她台湾和海外的亲友,帮助他们了解祖国的真实面貌。她还积极为住在大陆的台湾乡亲,台属,侨眷寻找在台湾和海外的亲人,为他们写家信,送邮件,并主动给他们垫付邮费。江时还把他们要寻找的亲人的情况写给《台声》杂志,请编辑在寻找亲友的专栏里刊登等等。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促进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利用自己的优势,向广大台湾同胞宣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党的对台方针政策,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默默奉献着。由于早年的艰辛和晚年的操劳,江时终因积劳成疾于1 990年不幸去世,享年63岁。
江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为人师表的一生,是博爱大众的一生,是爱乡,爱国的一生,是平凡的而又伟大的一生。她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体现了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