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

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篇一:七(上)第25课《河中石兽》复习导纲

七年级语文(上)第25课《河中石兽》复习导纲

设计人:王颖 所属学校:胜利三中 审核人:冯桂敏参与人:冯桂敏

一、知识积累。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 ②阅十余岁: ..

③设帐寺中:④ 据理臆断: ....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3.填空:

①本文的作者是 ,字,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

部。

②本文所要揭示的道理是(用原文填空)

二、语段训练(原文略)。

1.解释加点词语(2分):

①不亦颠乎: ②啮沙为坎穴: ..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众服为确论: ...

2.翻译句子(4分):

①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完成下列表格,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4分)

原因:

4.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2分)

三、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见纪昀《河中石兽》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石 必 倒 掷 坎 穴 中 ②有 好 事 者 船 载 以 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棹数小舟: ②湮于沙上:..

③庞然大物也: ④尽其肉,乃去: ....

3.翻译。(5分)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

②驴一鸣,虎大骇,远遁。(2分)

4.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3分)

概括:

相同原

理:

(二)类文阅读。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以天下莫能当: ②尝与其父: ..

③奢不能难: ④若必将之: ..

2.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①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②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 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2分)

4. 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3分)

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篇二:百草园 文言文拓展阅读题目

关于《〈世说新语〉两则》的拓展阅读 1.王戎识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子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 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 .(2) 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 .(3) 取之信然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光(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

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

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

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 退为家人讲 ________ .

(2) 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 .

(3) 同列语之曰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王戎、司马光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

个这样的事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郭伋传(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1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

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

“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

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儿曹何自远来:________ .(2)故来奉迎:________ .(3)先期一日:________ .2.翻译句子。(2分)

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要的语言说说郭伋是怎样一个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章《论语》,完成1、2两个小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解】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会举一反三。

喟然:叹息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

之,指孔子之道,亦指孔子其人。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在前在后,喻恍惚不可捉摸。

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次序貌,诱,引导。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文约礼,孔子教人,唯此二事。

卓尔,峻绝。

末由也已:末,无,无路可由。

1、从以上两章《论语》中找出三个成语。

2、阅读这两章,谈谈你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两章《论语》,完成1、2两个小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

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

多(而不去实践)。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字体加粗的词。

(1)学者有四失( )(2)或失则多( )

(3)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教者必知之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4、假如你是一名教者,针对学者存在的缺点,会运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们?

远公诲弟子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①,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

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②!”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③。高足之徒,皆肃然增

敬。

注释: ①堕者:同“情者”,懒惰的人。 ②桑树之光:照在桑榆、榆树梢上的落日余辉,

比喻老年时光。朝阳之晖:比喻年少时光。 ③词色:同“辞色”,言辞和表情。苦:指恳切。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讲论不辍(2)执经登坐(3)肃然增敬

2、翻译句子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公用的劝说方式,桑榆之光”指。“朝阳之晖”指

教育弟子要 。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熙宁九年,

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

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

3

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注释:(1)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2)潜心:用心专而深。(3)绝学:宏伟独

到的学术。(4)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5)翕(xì)然:统一或

调协的样子。(6)寝门:内门。唐白居易《哭诸故人因寄元八诗》:“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

门,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7)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理解其用法。

(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2)吾道南矣: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请你用文中的

具体文字说明杨时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

纪文达智对乾隆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直南书房,每出,至直庐,即脱衣纳

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

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著衣,亟伏

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

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

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

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

高宗乃悦。

【练习】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①纪文达体肥而畏暑() ②始见之( )

③时已不及著衣() ④高宗坐二小时不去( )

⑤老头子去耶? ( )

⑥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 ( )

2.翻译句子:

① 时入直南书房,每出,至直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故事里面看出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

______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④。使⑤赵⑥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⑦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⑧,佯败走,而绝⑨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⑩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⑥赵:赵国。⑦易置:撤换。⑧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⑨绝:截断。⑩坑(kēng):活埋。

【练习】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 以天下莫能当( ) ② 括母问奢其故 ( )

③ 赵括既代廉颇 ( ) ④ 悉更约束( )

⑤ 赵括出锐卒自搏战()⑥ 佯败走()

2.翻译下面句子。

①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5

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篇三:《河中石兽》学案

图书名称及章节

第 27课 河中石兽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朗读课文。

2.这个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4.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主要人物: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 寺僧、讲学家的方法为什么不对,而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备课·精品教案】(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目标】

1. 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情境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1

第 27课 河中石兽

【预习·初步感知】

【资料助读】 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图解课文

2.知识链接

《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

2

图书名称及章节

【自主学习】 1.通假字 曳铁钯 “____”通“____”,_________ .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为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答案:被/认为/成为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柿 .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是 (4)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今义:阅读 (5)盖石性坚重 .

古义:________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 4.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_______) 答案: 划船 5.文言句式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被动词“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6.走进文本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6)如是再啮 ( ) .(7)不更颠乎 (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 2.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3)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4)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解析】选D。A、B、C三项中的“之”均作代词用,D项“之”作结构助词“的”用。

4.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

记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

3

图书名称及章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清 《阅微草堂笔记》(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三、美文品析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5题。 阅读下面的《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10题。

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学兵法,言兵事①,(1)一寺临河干 ( ) .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2)竟不可得 ( ) .

其父奢(人名,赵奢,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赵括之父,赵国良将)(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言兵事,奢不能难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②,然不谓善。括母于是,就 问奢其故,奢曰:7.翻译句子。 “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④。使⑤赵⑥不将(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译文: 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悉更约(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束,易置⑦军吏。秦将白起(人名,秦国将领)译文: 闻之,纵奇兵⑧,佯败走,而绝⑨其粮道,分断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

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们,不是更疯吗? 遂降秦,秦悉坑⑩之。 (选自《史记》) 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 答: 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 合。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⑥赵:赵国。⑦易置:撤换。⑧纵奇兵:调遣派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⑨绝:截断。⑩坑(kēng):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活埋。 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1)以天下莫能当( ) .9.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2)括母问奢其故 () .答:

(3)赵括既代廉颇 () .

(4)悉更约束() .【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

答案:(1)认为(2)原因,缘故(3)已经(4)关系方面考虑作答。

改变,更改 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

12.翻译下面句子。

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

4

图书名称及章节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译文:(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答案:(1)(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13.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选用赵奢的话回答即可。

答案:赵奢认为儿子不能做大将带兵打仗,从“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14.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解析】本题考查万丈内容的深层分析。从赵括没有作战的实际经验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根本原因是赵括虽然善于谈论一些用兵打仗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的带兵打仗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实际作战。

15. 从这则短文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答:答案: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有理论而不要实际(实践),要把理论和实际(实践)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或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不仅无益,而且害人。

附【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他的。(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但赵括把它说得很轻易。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撤换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截断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杀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