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之前的大陆经济发展与台湾的参与 记:您在台湾搞了多年的经济建设和研究工作,对台湾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了解。请问,ECFA签订之前的台湾,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内您意识到的比较严重的阻碍问题在哪里呢?
孙:大致上是一段时间内,台湾自己想要孤立,想要和大陆脱钩,说我不要靠你,我认为这是台湾最大的一个政策错误。大陆已经成为世界上强大的经济体之一,两岸应有更密切的合作,贸易上的交流,产业上的交流。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台当局调整大陆政策以来,台商到大陆投资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台湾核准的对大陆投资累积件数为37771件,金额为82703百万美元。此一数额和大陆近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年数百亿美元,顺差动辄数千亿美元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但其所带来的人才、技术、管理、创新、经营模式、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对大陆经济发展的贡献,则不是简单的金额所能表示。
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也不断增加,一方面因为大陆经济成长快,市场迅速扩大;同时因为在大陆的台商出口增加,需要从台湾输入中上游产品。近年大陆已成为台湾出口最大的市场,也是台湾贸易顺差最大的来源。
理论上,对大陆直接投资增加会引起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出口增加应使生产增加、产能扩充,而大陆的迅速成长也会吸引外资来台。所有这些因素应使台湾投资增加,产业结构改善,生产力与经济成长率提高。一个经济体从另外一个经济体的繁荣与开放中获得利益是经济发展自然的规律。
然而从李登辉到陈水扁时期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由于经济关系自我设限等不利因素,以致台湾岛内投资迟滞,外资撤离,人才与资金外流,经济成长率下降,在国际经济中排名降低。
同时期,以“东协10国”为核心的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趋向逐渐成势。我那时深为担忧,因为感觉到东亚区域整合,以及10+1和10+3很快会形成,台湾如果不能跟大陆合作,很快就会被排斥在外,孤立在外的话,经济马上就会迅速衰退。
所幸2008年5月,台湾再度政权轮替,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改善,对大陆的政策从封闭走向开放,两岸经贸关系峰回路转,真可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署让我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更多了一些信心。
ECFA可以为两岸同胞带来3个层次的利益
记:ECFA让经济学家拥有了信心,可另外一些人士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请谈一谈您对ECFA的理解,看看这是否可以帮助更多人以一个积极的眼光来看待ECFA。
孙:ECFA谈判中最具体、最为产业界关注的项目是所谓“早收清单”,也就是两岸各提出若干产品先享受减免关税的优惠。谈判结果,台湾列入清单的有539项,大陆有267项。
而ECFA对台湾最重要的意义是台湾终于走出闭关但不可能自守、只能眼看人才、资金和机会一天一天流失的困境;“早收清单”让一部分产品可在大陆和取得FTA优惠的外国产品公平竞争。ECFA的利益应分以下3个层次来讲。
一是创造需要。根据凯恩斯的需要管理理论,未达充分就业的情形下,总需要决定GDP和就业,出口增加会使总需要增加,进口增加使总需要减少,因此贸易谈判都要争取出口项目增加、进口项目减少。这正是新重商主义的基本理念。台湾早期采取出口导向的政策,补贴出口,限制进口,也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最近我们在媒体看到的赞成和反对ECFA的言论,大部分都在这一层次,赞成的一方说,我们争取到的出口项目多,开放大陆进口的项目少,弱势产业不开放进口,也不开放大陆的农产品进来。反对的一方却说台湾是“以龙虾换虾米,钻石换弹珠”,不知是什么意思;又说ECFA的利益都被大财团吃掉,以后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更不知何来此言。
多年前,芝加哥大学的哈勃格教授在一次讨论发展经验的研讨会中,负责作总结报告,在他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中有一项是:“对国际贸易加以运用,不必坚信自由贸易,也不必闭关自守。”基本上经济学者多相信自由贸易,但亦不可不知变通,在自由贸易的大原则下,考虑实际情形,运用政策工具或谈判技巧,达到增加需要、促进成长的目的,也是可用的手段。不过,阻碍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进来,排斥物美价廉产品,使经济福利减少;保护低生产力的弱势产业使平均生产力降低,对经济成长不利。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这个层次才是自由贸易的核心价值所在。根据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贸易国各自生产其具有比较利益的产品,可使资源使用的效率提高,贸易双方都得到利益。经济学者两百多年来主张自由贸易,如今世界各国纷纷签证FTA,正是想要消除人为和关税障碍,让商品(包括同一成品的不同部分)在缔约国之间自由移动,借市场力量促成产业在国际间分工,扩大规模,导致创新,使资源利用的效率达到最高,因而生产力和所得最高。
所以欲充分实现自由贸易的利益,必须任由竞争导致产业结构调整,让资源集中到最具比较利益的产业。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若干产业可能萎缩或消失。这应是讨论ECFA时大家不愿触及此一层面的原因,但却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贸易的凯恩斯效果和李嘉图效果比起来,凯恩斯效果是短期利益。而且贸易的一方得到利益,另一方就失去利益,所以不能行之久远。李嘉图效果才是长期利益,贸易双方都得到利益,因此才有合作的可能。
三是增加投资。过去数十年,台湾经济停滞不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两岸政策自我设限,导致本土的企业家出走,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不进来,没有人愿意作长期重大的投资。
ECFA为两岸经贸发展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机制,疏通阻塞的管道,降低人货交流的成本,加以台湾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可以产生鼓励投资的效果,使台湾经济重获快速成长的动力,为两岸和区域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讲,一个地区会从别的地区繁荣得到好处,就好像人最好和有钱人做邻居,不要和穷人做邻居,有钱人邻居起码不会跟你借钱,但穷人邻居可能会向你借钱,道理是一样的。
希望后ECFA时代,两岸经济都能“永续发展”
记:基于以上理解,您对于ECFA后的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有一些什么样的愿景和建议呢?
孙:ECFA签订后,两岸经贸发展进入崭新的时代。国台办主任王毅说得好:“协议的签署有利于两岸形成曼合理产业布局,更有效配置经济资源”。这完全是上述第二层次的思考,台湾亦应从第一层次,需要面创造出口的思考,进入第二层次,供给面改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生产力的思考,并设计配合的政策。
“永续发展”是世界银行提出的发展最高目标。所谓的永续发展,就是“今天的发展不能减少未来发展的潜力”,即“可持续发展”。“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社会学家提出的经济学概念。社会资本包括人的行为、人际关系及引导行为与关系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而所有内容的最主要原则便是“和谐”。只有人与自然、人类自身、人与人之间都做到和谐,社会价值观、规范、机制、组织等都达到和谐,社会资本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经济也才会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30多年前我担任“经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有一次美国自由经济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傅利曼来访问,“经建会”请傅利曼表示意见,傅利曼第一个建议就是“撤销经建会”。我当时开玩笑说,“撤掉经建会我就失去工作了。”他立刻响应说:“你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产业必须不断升级,经济才能进步,不能故步自封。最近台湾“产业创新条例”将营利事业所得税降低是很好的开始,不过台湾近年在公共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进步比较缓慢,缺少重大投资,以致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10年,未能创造人才、技术与产业群聚的聚集经济,产生规模经济与外部利益,使生产力提升。
台湾的研发能力,以及企业界上层和国际的接触(就是人际网络)是很大的优势,台湾“工研院”在技术上有什么困难的话,他发一个电子邮件给全球专家就可以了。这方面可能比大陆领先一些。网络关系是长期国际化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大陆研发部门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的。我觉得台湾的人才,相对于大陆,还是比较具备适应性,比较变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