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60本书:回望60年的阅读潮汐】爱如潮汐冰冷全文免费阅读

  “这些书卖吗?”虽然明知这个问题有点“傻”,但不少人还是忍不住向展厅工作人员询问了一句。看着展柜里的《红岩》、《青春之歌》,一些广州的老市民感叹说:“有很多年都没见到这么些亲切的书了。”
  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举行的“影响时代的经典华章――新中国出版60年60本优秀图书版本展”上,许多参观者被一下子带回到曾经的读书记忆中。60年优秀图书的背后,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日新月异,也凝结着几代中国人的读书故事和心路历程。
  
  从“书荒”到“书海”
  
  展览通过图文展板、实体书的形式,回顾了新中国60年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出版从“书荒”到“书海”的历史巨变。
  1950年到1966年,很多人的印象中,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无书可读。至于可读之书,它们不是被封存就是被隐藏于民间。有幸能阅读到的几本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苦菜花》、《林海雪原》,也就是这几本书,让很多人的少年精神生活一度变得充实,让很多成年人成为一名永不放弃书本的阅读者。
  从1966年到1976年的lO年“文革”,对出版的控制和对文化的摧残,导致了公众精神生活一片荒芜,一代少年儿童也因此失去了阅读培养的机会,造成精神给养不足而营养不良,致使他们长大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对阅读生活的轻视与淡漠。
  生活在“书荒”的年代里,对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当然是不幸的。对其而言,不能阅读就仿佛意味着世界末日。而书的难求与难得的结果是,在某一段时间里,只能反复阅读某一本书或某几本书。也正是这个原因,阅读者对于所阅读书本的“营养吸收”总能达到最大化。
  从1978年底开始,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开始,被禁绝了多年的文学作品开始解禁。1979年,一篇《读书无禁区》的文章可谓石破天惊,成了阅读界开始“解冻”的显著标志和思想解放的先声。无论是书店还是图书馆,每天都有大量排长队的购书者和借书者。
  1979年底,为了购买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很多人曾冒着刺骨寒风到新华书店参与抢购,结果很多人书没有买到,反而被踩伤了双脚、挤伤过双臂。
  上世纪70年代末,尽管一个公开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了,然而面对庞大的阅读群体,图书馆的开禁书籍和新华书店销售的图书,还是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书荒”现象依旧没有改变。尤其是文学书籍,其出版的速度始终赶不上人们的阅读速度。许多出版社也只能谨慎而又试探性地出版文学图书。1983年,“反精神污染与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在一些地方被扩大化,又导致一部分书籍被收缴封存,人们的阅读生活一度遭遇寒流,一些读者的阅读积极性甚至受到了伤害。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图书出版的步伐开始逐渐加快。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得到出版和再版,“书荒”现象开始逐渐消失。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甘阳主编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邓朴方主编的“二十世纪文库”的隆重推出,不仅显示了思想学术界的成果,也让广大读者充分感受到了阅读视野的开阔。尤其是青年学子,更是因为在“三大丛书”中阅读到诸如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马斯洛的《人的潜能和价值》、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弗罗姆的《爱的艺术》等西方学术著作而欣喜不已。
  到了90年代初,由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中国的印刷术实现了第二次革命,图书出版的速度加快了,图书的产量也提高了,大小书店里的图书可谓琳琅满目,每一个阅读者都不难选择到喜欢阅读的书本,阅读队伍也随之出现了分化。
  进入新世纪之后,一个前所未有的“书海时代”来临了。由于图书的海量出版,人们的阅读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图书出版的速度,于是越来越多的读者反而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或不该读什么书。一切“苦恼”并非优秀图书太少,而是没有读书时间;一切“痛苦”也并非无书可读,而是无从选择。
  从“书荒”到“书海”,人们见证了新中国60年图书发展变迁。
  
  60年的历史的逻辑
  
  历史总有它自身的逻辑。2009年,在世界经济一片危机和恐慌之中,中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伟大时刻。当世界把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中国身上,不得不正视今日中国的崛起之时,已经赋予了诸多命题以历史的纵深感。的确,谈论今天的中国,在赞叹中国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世人更多思考的是奇迹背后的原因,是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对世界的贡献与意义。60年新中国发展史,不仅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进步,也赋予世界以丰厚的精神的、文化的和社会的遗产。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不单单要总结回顾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还要深入梳理精神世界获得的进步以及嬗变。
  在推动60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巨变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出版业作为一个行业或许还不是最重要的第一方阵,但它所传播的文化知识、所催生的观念革新、所服务的教育事业、所掀起的阅读热潮,以及它所孕育的产业进步、所推动的经济发展、所链接的世界通路、所面向的人类文明,却又是60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鲜明影像。中国书业在60年中与这个国家改革开放的步履如影随形,与每一个家庭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里,都或多或少地留存着图书与知识饥渴、与上学成长、与事业婚姻、与亲朋师友密切“链接”的难忘片段。书业,由此有了追忆梳理、鞭策励志的最广大的社会心理基础。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伟大成就,书业自然不能缺席,也不应当缺席。
  每一个领域的60年都是一个浩瀚的精神宝库,中国书业的60年也不例外。从哪些角度切入的图书既能与社会大众的心脉一同律动,又能精当地勾勒出中国书业60年事业产业变革的轨迹?
  对书目的选择和取舍,无疑成了一个难点。
  每本书都烙刻着时代的印记,引领着观众,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自己曾经的青春阅读年代。
  此次展览书目按照内容分为文学类、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和社会类图书,选题范围涵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以及重点地区。这些选题既有厚重的理论学术著作,体现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有通俗的大众读物,还有许多优秀文艺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以及少儿读物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用多样化的手段,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力图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文化“解放”之时曾造就一个民族渴求知识的盛景,而在互联网冲击传统阅读形态的今天,仍会成为全民乃至全球高度关注的共同话题。不论技术手段如何改变、如何革新,人们追求思想、净化心灵、分享智慧、获得知识,“诗意地栖居”的需求是永恒的。一个民族的心灵成长,也必然地与阅读的命运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51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毛选》是1951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为第一卷。这部《毛选》中有9篇文章是解放前出版的《毛选》中没有编人过的,正文为296页,插页16页,32开本,文字为竖排,印数达20万册,分精装和平装两种装帧,解放后以这个版本最为珍贵。《毛泽东选集》是一部伟大的彪炳史册的著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的是1946年华北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作者原计划在小说中写三个部分:斗争、分地、参军。后来写成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不过这一部分在结构上有头有尾,独立成书,构成一部完整的长篇。这部小说以桑干河边暖水屯为背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土改中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展现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让读者看到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了光明大道。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1953年
  
  《新华字典》1953年10月出版第1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具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堪称汉语语文辞书的典范。此外,《新华字典》还为普及全民族的文化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出版社1960年
  
  《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发行于1960年,在此后近50年的时间里,累计发行量已达1000多万套,1亿多册,发行地区遍及海内外。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了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科普出版物和少儿读物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的名牌之一。它对全国几代青少年读者的成长和求知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这套书多数再版。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
  
  这是一部以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63年
  
  《中国思想通史》是迄今为止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分量最重、水平最高、成就最大和影响最广的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中国思想通史》上始周公、孔子,下迄孙中山、鲁迅,涉诸哲学思想、逻辑思想与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思想在内的社会思想,通贯上下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生与发展的全程,于196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
  
  《毛主席语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1964年
  
  《毛主席语录》是毛泽东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选编本,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国内外共出版了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50余亿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书”。
  
  《欧阳海之歌》金敬迈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5年
  
  作为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本书是描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欧阳海生平事迹的长篇纪实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家喻户晓的名作。欧阳海的事迹,曾经轰动一时,在事隔3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此书,另有一番感受。
  
  《艳阳天》浩然著作家出版社1966年
  
  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来说,浩然这个名字是一代人成长的符号,每个人都会从他那里寻找到时代的某些碎片。在一段特殊时期,浩然和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8个样板戏,1个作家“,浩然就是那个作家。他的《艳阳天》、他的《金光大道》曾热闹一时。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鲁迅全集》问世后,至今共有五个版本,分别是1938年版、1958年版、1971年版、1981年版和2005年版。由于种种原因,每个版本都不尽相同。1971年出版了二十卷本的全集,完全依据1938年版的样式。但删掉了蔡元培的序言,个别地方作了改动。在那个缺少书籍的敏感年代,《鲁迅全集》成了人民大众赖以寄托情感的重要精神食粮。
  
  《闪闪的红星》李心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
  
  《闪闪的红星》讲述了主人公小冬子在父辈们保家卫国情怀的言行身教熏陶和鼓舞下,积极参加与敌人的斗争,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的故事。斗智斗勇的故事同时又充满着童趣的情节对于今天的少年儿童爱国教育有极大的启发与帮助作用。1974年由王愿坚等编剧,改编成同名电影,1991年南昌的21世纪出版社还出版了该书的少年版,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李自成》姚雪垠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6年
  
  《李自成》这部五卷本长篇历史巨著,当年曾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直至1999年五卷本《李白成》终于出齐,全书共计300余万字。这是一部写了将近半个世纪、几乎耗去作家整个生命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一部长篇著作。
  
  《歌德巴赫猜想》徐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978年《人民文学》1月号以头条位置刊登作家徐迟的这篇作品,经过《人民日报》等报刊转载,优美流畅的表达一举改变了全国长期形成的观念。作者后来讲过一句话流传很广:“我不懂科学,但我懂人,懂得科学家的为人。”英雄模范从此不再仅限于工农兵,一位不关心政治、不求实用价值的纯粹学者陈景润,一时间成为人们的楷模。
  作品以优美的文笔和新锐深刻的思想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枝奇葩”。作品中敏锐地传递出呼唤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气息,又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束报春花”。《歌德巴赫猜想》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使之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的里程碑”,并被译成20多种文字译介到世界各国, 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报告文学的不朽经典。
  
  《第二次握手》张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提起小说《第二次握手》,很多人记忆犹新。作者张扬在“文化大革命”中写作了这部小说。因该书塑造了三个试图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科学家形象,并且歌颂了周恩来,被认定为“一本很坏”的书,张扬于1975年入狱。直至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了《第二次握手》的印刷本,短期内发行了430万册。
  
  《人啊,人!》戴厚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尚在谈人道、人性色变之时,广东出版了高扬人道主义的《人啊,人!》一书,一扫极“左”之风。
  《人啊,人!》的出版极不顺利。上海“有关方面”听说广东要出版戴厚英的书,又是打电话,又是写信地加以阻止,好在广东出版局领导和编辑们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他们认为,戴厚英既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且还是大学教师,当然有出版自己著作的权利,现在出书的阻力那么大,就应该加快速度把它出版出来。所以这本书从开笔到出书,还不到一年时间,在当时的出版业中创下了高速度。
  短短几年之中,《人啊,人!》重印10次,总印数不下百万册,而且被译成了英、法、德、俄、意、日、韩等多种语言。
  
  《傅雷家书》傅雷著三联书店1981年
  
  1954年傅聪赴波兰深造,1月17日傅雷与家人一道在上海火车站送儿子去北京准备出国。次日,他写了封信给傅聪,这成了后来《傅雷家书》的开篇。1981年,三联书店出版《傅雷家书》第一版,短短几年问,数次重印,至1985年,累计印数已达60万册,成为我国当时非政治类通俗读物中最畅销的图书。
  20多年后的今天,《傅雷家书》已成为中国人教育儿女和谈论艺术、生活的双重范本,影响深远。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
  
  这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把匕首,破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痛诉“文革”悲惨命运的“伤痕文学”流行一时,张贤亮1985年出版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谈到了性压抑的问题。小说从“饥饿”和“性”的角度揭示出生命本能的需求,实现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的不同程度的反思。
  
  《朦胧诗选》阎月君周宏坤编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
  
  北岛、食指、舒婷、江河、顾城、多多、芒克等人的诗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些甚至是70年代早期)就产生了社会影响,它是中国人新感性的最早表露。《朦胧诗选》是一个集子。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它对沉默的中国诗坛的强劲冲击和持久影响,也许超过了所有新诗选集。作为一部诗歌经典,它在读者心中有不可移易的位置,尽管绝大部分度过了青春期的读者不写诗甚至也不读诗了,但这本诗集永存在他们记忆之中。《朦胧诗选》的出版为“朦胧诗”引发的洪流迅速加入了大众读者。随着主流诗刊、大量报纸刊载朦胧诗的作品及评论,“朦胧诗”已在全国形成摧枯拉朽之势。朦胧诗人成为一代受追捧的偶像,成为社会上耀眼的明星。
  
  《王朔文集》王朔著华艺出版社1992年
  
  王朔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20世纪90年代他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剧、电影,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册一套的《王朔文集》,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
  
  《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白嘉轩是其中的第一主人公,他是几千年中国宗法封建文化所造变的一个人格典型。在他身上包容了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既有正面又有负面。他既是一个刚真的男子汉、富有远见的一家之长、仁义的族长,又是一个封建文化、封建制度的身体力行者。
  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是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
  
  《黄金时代》王小波著华夏出版社1994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文学队伍解体,有人因此认为,中国文学已经垮掉了。我却认为这是个人化写作的崛起。王小波的价值就在于此。他一方面回到个人的记忆去,一方面又是历史的记忆。中国文学就在这个意义上开始转轨――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困惑,开始进入90年代的直道。王小波著作也没有等身,但是,他的那一种无所不在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却烛照了万千心灵。王小波给我们最大的“遗产”不是那些气象万千的文章,而是他特立独行的思想。
  
  《花季?雨季》郁秀原著万晓燕 改编 海天出版社1996年
  
  小说描写了特区中学生斑斓多彩的生活,同时对社会生活进行多视角思索,用少年的意识思考着师长,并以轻盈的笔触加以勾勒和描画,字里行间流泄出理想的光彩,呈现出青少年阳光沐浴下的绚丽世界。作品几乎是同步描写同龄人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校园色彩与超前意识,为中学生写中学生的小说揭开了新的一页。
  
  《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0世纪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本书正式出版,一出版即引发了全国素质教育讨论的热潮,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间接推动了21世纪中国教育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
  教育体制问题本身是一个大问题。作者黄全愈本人虽是搞教育学的研究,但是他的这本著作并没有堆砌任何的教育理论,没有抽象的演绎与发挥。他将他直观的所见、所 闻、所思记载了下来,在一种质朴的文风当中向读者贡献出充实的内容。
  关心孩子的家长可能是这部书最忠实的读者群。
  
  《三重门》韩寒著作家出版社 2000年
  
  尽管韩寒本人并不认同以年代划分人群,但他的叛逆与才华、时尚与不羁,无疑已使他成为“80后”人群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重门》作为新世纪少年作家的发轫之作,影响深远。2000年以后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80后”写作群体和充斥着图书市场的众多青春文学,大抵可以追溯至此。
  
  《哈佛女孩刘亦婷》刘卫华张欣武 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
  
  2000年一部《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成为许多家长的教子宝典。2002年,教育界和图书界刮起一股“刘亦婷”旋风,一名普通的中国女孩,由于被哈佛大学录取而迅速成为全国家长、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此书记录了刘亦婷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细节。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通往成功之道,家长们则殚精竭虑地寻思着在常规化教育体制下培养人中龙凤的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著新华出版杜2004年
  
  本书是作者在担任CEO的3年时间里,将视野从专注营销转向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书中以大量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意在提示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
  
  此书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绎。自2006年面世以来,广受关注。
  《明朝那些事儿》再次掀起了网络出版的奇迹。作者当年明月从一名普通公务员一跃成为图书市场的明星。历史再一次摆脱了学术进入寻常百姓的眼中。
  
  《货币战争》宋鸿兵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
  
  出版两个月,《货币战争》已重印4次,网络销售和很多书店经常脱销。该书不仅在普通大众读者中影响广泛,据了解,很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金融领域的官员、学者也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甚至还组织过小型的讨论。实际上,自问世伊始,《货币战争》就带给读者极大的心灵冲击,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看过此书的人,有的不屑一顾,有的则觉得醍醐灌顶。
  《货币战争》尽管有很多争议,但是,它通过博客、论坛等等低成本传播方式,而取得这样的销售排行本身就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