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人生在笔端】 生如夏花之绚烂全文

  贺一平,1958年生,陕西西安人。1989年开始研习书法,多次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新闻人物。曾著有《书法史歌》《书法十论》《书法我谈》等。喜书长卷、巨幅。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长、于右任书法学会常务会长,系国家一级书法家。
  
  在采访贺一平之前,我就对他的“豪爽”有所耳闻。据说,他兴致上来了,一口气能写几十幅好字,并慷慨相赠。我一向对性情中人心存好感,希望有机会能结识这位大师。盛夏的一天,在高碑店民俗文化村的工作室里我终于见到了他。
  贺一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一定是个搞艺术的”,随意的长发,淡定的神情,爽朗的大笑,这些元素把艺术家的身份勾勒得很到位。贺一平非常健谈,是个很好的采访对象。随着第一根香烟的点燃,贺一平绚烂的笔墨人生一点点展现在我眼前。
  
  半路出家亦成气候
  贺一平童年不幸,9岁时成了孤儿,是姑妈把他带大的。少年时历经“文革”,在西安郊县插了两年队。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贺一平一举中第,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做过高中语文老师、局长秘书、宣传干事等等,历经人间百态。直到1989年的一次调动,彻底改变了贺一平的人生轨迹。
  那一年,贺一平被安排到陕西省三原县商业局当通讯员。工作内容无非是迎来送往,接接电话,写写报告,对于这么个“闲职”,一贯勤奋的贺一平“到底意难平”。
  很长一段时间,贺一平终日无所事事,心情低落。一日,县里举办了“于右任书法大赛”展览。贺一平知道三原县是已故书法大师于右任的家乡,他想去见识一下。展厅里获奖的作品有四百多幅,但最令贺一平触动的是于右任的墨宝。当时心中的感受只能用“震撼”两个字形容,像一场心灵的洗礼。贺一平如醍醐灌顶,之前的迷茫一扫而光,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走向何方。
  恰好当时有个表叔在咸阳造纸厂当副厂长,贺一平借了辆东风大卡车,从他那里拉了整整一车废报表,近11吨。贺一平收集了大量于右任大师的字帖,整日品味、琢磨、思考、临摹。九个月,贺一平足不出户,整个人着魔了似的,一天只吃一顿饭,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练字。没钱买墨汁,就从院子里腌咸菜的大缸里舀点雨水,把煤灰和在里面搅和搅和,用毛笔蘸着也能出颜色。他忘了今夕何夕、身在何处,眼里只有字。当一卡车废报表都被写满后,贺一平像是脱胎换骨一般,他终于在艰苦的摸索中领略了书法,悟到了精髓。
  此时,贺一平已经31岁。
  “于右任是我的老师,他是我心中真正的大师。”贺一平说。
  
  万里行,万里情
  随着研习的日益精深,贺一平在书法界里声名鹊起。1998年6月,贺一平离开了单位,全身心投入到书法事业中。
  贺一平的心中一直酝酿着一个宏大的构想,终于在1999年迎来了契机。
  为了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贺一平决定驾车游遍中国,让书法的魅力感染更多的人。1999年4月6日零点,贺一平驾驶一辆桑塔纳轿车从天安门出发,开始了长达9个月的万里之行。
  第一站是乌鲁木齐。经历了三天两夜的长途跋涉,贺一平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当他在广场上现场创作时,成百上千的观众争相观看,场面蔚为壮观。贺一平倍感欣慰: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人们对艺术的热情是一样的。
  良好的开端更加坚定了贺一平继续旅程的决心。天空的云朵仿佛触手可及,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车辆行驶在罗布泊边缘,准备穿越柴达木盆地。路越来越难走,能看到的只是茫茫的砂砾,没有水,没有树,什么都没有。汽车的四个减震器都坏了,一个轮胎也没了气。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了贺一平的心头,那是一种死亡逼近的感觉,就像藤蔓植物一点点将他缠绕。贺一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万里行计划竟会遇到这么大的考验,他已经别无选择,只能驾着浑身是伤的坐骑接着前行。当天空泛白的时候,美丽的青海湖终于呈在眼前,这一刻,贺一平热泪盈眶。
  几乎是捡了条命回来,但贺一平毫不动摇,难怪大家都称他为“书法界大侠”。东西南北四条路线下来,途经24个省,其间创作作品数千幅。贺一平踏遍万水千山,结交无数朋友,同时也经历了不少趣事。经过湖北省沙市时,需要乘坐轮渡横跨长江,他刚刚踏上甲板便被一大群人包围了。原来媒体争相报道贺一平的事迹,当地百姓得知他的行程后纷纷前来讨字。贺一平深受感动,当场挥毫泼墨,让每个人都满意而归。
  12月13日,贺一平将旅途中创作的《满江红》草书十三长卷捐赠给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该作品现为澳门特区政府收藏。此举在全国引起极大的轰动,各地新闻界均称书法万里行是书法史上的创举。
  1999年12月17日,贺一平到达了终点站――珠海。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此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万里之行,凝聚了万里之情,贺一平心潮澎湃,“这次书法万里行是对人生的一场挑战,是战胜自我的一次尝试;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为祖国自豪;沿途学习历史遗迹中的书法作品,我感受到了书法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重要的是,澳门回归是千古大事,能为祖国作点贡献,是一个炎黄子孙最大的收获。”
  
  爱国是一切艺术的出发点
  如今,贺一平仍有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但他说自己更多的时间是在“悟”。书法的精神在于“神采”,当达到这个水准时,字才有活性、韵味和美感。
  贺一平认为,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搞艺术,首先要爱国。爱国是大忠、大德。书法家要有这个信念:用一生的努力将国粹发扬光大。
  二、从传统入手。中华文字从仓颉造字至今已有5000年的文化,在先人不断总结、发展的基础上才形成艺术。书法根基深厚,如果摒弃传统,一切将失去意义。
  三、依自己的个性选择学习的方向。比如:颜真卿的字大开大合、气势磅礴,适合性格豪放的人去学习。而拘谨、内敛的人极有可能掌握不到位。
  四、集众家所长,纳入自己心中,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模仿,千人一面的作品是没有味道的。我们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有别于他人。
  采访将近结束,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贺一平雅兴大发,当即铺纸调墨、凝神运笔。一股浑厚的气息似乎在他腕中萦绕,毛笔在宣纸上欢欣跳跃,不多时一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便流淌而出。贺一平向来以“快笔”著称,果不其然。
  灵动的笔端让我联想到了舞蹈,也许这确是一场盛大的舞蹈,是一颗执著于艺术的伟大心灵在翩翩起舞。我不禁感慨:当“德”与“艺”完美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才算是真正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
  编辑/麻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