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市文联成立60周年。60年中,北京市文联不断地发展壮大,凝聚了13个文学艺术家协会的数万名会员。这些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文艺工作者,为群众奉献出大批的优秀作品。值此60庆典之际,我刊专访了北京市文联各年代各领域的杰出艺术家。本期为3位影视界代表,他们是北京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高满堂、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理事赵宁宇和北京市电影家协会理事王宝强。
高满堂,1955年冬至生于大连,下过乡,当过老师。写过小说,现为大连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国家一级编剧。近30年来,高满堂共创作出4部电影和50多部600多集电视剧,获得过亚洲电视节金奖、亚广联ABU娱乐类金奖、“飞天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全国电视百佳”等众多奖项。《家有九凤》《闯关东》《大工匠》《常回家看看》《天大地大》《错爱》《北风那个吹》等由他编剧的影视剧,可以说是部部热播、片片轰动,被舆论定位为高收视、高分数、高评价的“三高”剧。
偶遇高满堂,激动之下,唐突地过去打扰。正在吃饭的他没有变色,和蔼地接受了我的采访。他说,看到我这样年纪的孩子,就想起了他那同样从事记者工作的女儿,因此很难拒绝。而他的制片人朋友也安静地等在一旁,直到采访结束。
“我的作品始终有生活,接地气”
高满堂毕业于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1983年以前,还是窝在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笔耕不辍的文学青年。从文学创作跨越到影视编剧,他不讳言,从平面冲击力到立体冲击力的这个转换过程起初是不乏痛苦的,但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创作时眼睛就像摄像机,脑子里在调度场面,进行视觉构架。
在高满堂看来,影视创作更关键的是要有生活,接地气。创作必须沉下去,沉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沉入到剧中人的内心世界里。这样,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而“空调”加“宾馆”是注定写不出好作品的。
“从小长在大杂院,父母都是工人,生活在底层,家里很困难,遭遇三年经济困难、上山下乡……”早年的艰辛生活让高满堂时刻不改自己的平民本色,即便是《天大地大》《闯关东》等大气磅礴的史诗式作品,也是以平民为落脚点的。
如果说《家有九凤》的写作要感谢他岳母,《闯关东》的创作要感谢他的舅舅,那么《北风那个吹》则带有高满堂自己的影子。创作的目的,一是为自己过去那段知青岁月作记录总结,二是为了告诉女儿――其实爸爸那个时代的青春也很浪漫很激情很值得回味。
当然,剧中的人物生活也不一定都是自己经历的。因为复杂的个人阅历并不足以涵盖生活的复杂性,生活的命运感、戏剧感总是让人始料不及的。要“有生活,接地气”,就要多听、多看、多采访、多请教、多留意别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要有新的发现,要对世态炎凉有捕捉力,要让想象力、思想张力保持在好的状态。
“将采风视作命根子”
高满堂说,现在影视创作圈子中翻拍成风、克隆成风。究其缘由,是对新作品的不确信,也包含着对编剧“生活体验能力”的不确信。越是这样,作为编剧越要拿出新生活元素,激励自己放下身段去采风。可以说,高满堂每部创作,都离不开一线的深入采访。
为了写活《闯关东》,高满堂和另一个编剧孙建业行程7000多公里,采访了150多人,终于找到了父辈当年“闯关东”的那个“闯”字,找到了朱开山、朱传武、鲜儿、震三江、潘五爷等人物鲜活的“魂”。
搞工业题材,行业性很强。为了写《大工匠》,高满堂在工厂前前后后蹲了3年,在车间里泡着,了解生产流程,观察工人们的言行举止……
为了创作《远岛》,高满堂在孤岛上同两个航标员同吃同住,观察他们每天和亲人通话时的神态、炒股的得失、和岛上唯一的小狗亲密交流……他真实体验到了人在巨大孤独面前的状态。代价就是烈日把他的脸晒得都暴了皮。
更惨烈的是写作《突围》时,高满堂正月十五就冒着大雪坐火车到嫩江平原呆了20多天,在土炕上和农民睡在一起,身上都长了虱子,胃溃疡和严重的痔疮使他吐血和便血,一直熬到回家后才顾得上去看病。
最近,他又准备写农民了。虽然已经经过了3年的长期准备,他还是觉得不充分,又到沂蒙山区呆了两个月,了解农民在想什么,他们的父辈有着怎样的故事……
“剧作家是厨师”
高满堂笑着将剧作家比作厨师,而且“是大厨不是家妇,别端剩菜冷饭上桌”。要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求新求变。他奉上的每道菜,观众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还期待着他的下一道菜,对他而言,不啻于最大的动力和召唤。
“高大厨”爱做新菜,还因为自己最讨厌重复和跟风。这些年,虽被称为是编剧界的风向标,但他其实一直在避免别人跟风:“你看我,我其实是做完一部扔一部,不让别人跟上。”谈笑间,你能感觉到那种不肯媚俗的执着。
作为越来越有话语权的影视剧“厨师”,高满堂和他的艺术伙伴们一直在追求电视剧“大餐”――极力通过大时代、大主题、大众性、大制作、大阵容、大宣传、大影响等使之成为传播精神与气节的优质载体。“我体会,今后想要创作产生更多更好的电视剧大片,编剧的气力要下得更多才行,并创造更多条件参与到整部作品的策划、搭班子、摄制、发行播出等进程中。”
作为一位带头“大厨”,高满堂重视对“菜品”质量的量化,包括各种播出和反响的数据。“每一部作品播出,我会每天关注收视率,关注观众、网友及媒体的反应。好的发扬,不好的改进。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高满堂喜欢北京这个大“餐厅”,他提出的口号是“大戏看北京”。BTV播了他7部作品,不但自己掏钱搞宣传,而且每天两集,不抢播,不掐头去尾,非常“大气、规矩、讲究”。北京观众欣赏水平很高,北京文化界也很敏锐。2009年3月,北京市文联、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就为《北风那个吹》主办了创作研讨会。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确是再幸福不过的事儿了。
“我现在每天都很快乐”
2010年,是高满堂的“辛劳之年,也是欣慰之年”。反映鞍钢人生产与生活的电视剧《钢铁年代》刚刚于2月杀青,4月,作为《北风那个吹》的姊妹篇,反映1977级大学生高考故事和校园生活的《雪花那个飘》又开机拍摄了。6月,首次挑战喜剧题材的电视剧《大源奇事》正在大连热拍。《闯关东前传》也有望在下半年开拍。此外,还有尚处于保密阶段的作品……
如此高产且优质,高满堂有着惊人的能量。他的创作状态又是怎样的呢?不同于我们对作家的一般印象,他的生活其实非常从容而有规律。
每天早上7点起床,吃完饭到海边转转,8点半开始工作。自己口述,爱人或女儿帮着打字,半天能完成六七千字。下午1点睡个小觉,不忙就不起来。吃完晚饭看两张影碟,晚上9点多睡觉。
他说,编剧工作是件重体力活,每创作一部作品都是几个月的长跑,所以不能糟蹋身体。创作有痛苦、孤独,但是也很快乐。想着观众的期待,就不由得被吸引到书桌前。“如果不写了,绝不是把自己掏空了,而是身体撑不住了。”
编辑/任 涓woshirenj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