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一座拥有将近600年历史的宏伟古建,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于老外来说,天安门代表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于北京人来说,天安门是上下班时的一道美景,一位老熟人;对于闫树军来说,天安门就是一种“瘾”。“只要与天安门有关系的物件我都要,都收藏。我收藏了20年,而且越来越上瘾。”闫树军笑着说道。
魂牵梦萦的天安门情结
闫树军生长在河北遵化。1971年,他6岁,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上课告诉他,是毛主席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闫树军当时还小,并不知道北京在哪,天安门究竟是个啥样,但他心里特别想见毛主席一面。
1976年唐山地震,家乡遵化王迷寨的房屋毁损过半。几天后,解放军向他所在的县空投物资和食物。闫树军至今依然记得,县委书记王国藩来到废墟中的学校慰问时说的话语:“咱们要好好干,干出成绩来就可以去北京看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闫树军茫然若失,他儿时的梦想破灭,在学校为毛主席举行的追悼会上痛哭流涕。但当时他安慰自己:“毛主席走了,天安门还在,毛主席像还挂在天安门上,将来一定要去北京看天安门。”
从偏僻的乡村走到天安门的金水桥上,这段路程充满了艰辛与困苦。好在闫树军懂得坚持,而且一坚持就是20年。起初,闫树军为了与天安门零距离接触,他参加高考,受挫后又去参军。参军后费尽周折终于分到北京郊区,但他却苦于没有一个进城的机会。苍天不负有心人,1988年10月6日,闫树军得了一个进京办事的机会。他11点来到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在湛蓝的天空下,巍峨宏伟、雍容华美,这比他在照片里看到的、愿景中想象的天安门还要美。闫树军面对天安门城楼,在国旗杆前庄严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此时他夙愿得偿,激动得神情有些恍惚,恍惚得思绪兀自游离,游离在整个天安门广场。他就这样呆呆地凝望天安门,足足站了半个小时之久。
这次进京办事,闫树军为了和天安门多呆一会儿,他选择正阳门的一家旅馆,而且是顶层,这样他可以24小时观察天安门的景色――熹微晨光下的天安门、暮色金黄的天安门、满天星斗下的天安门……闫树军自己感喟道:“北京人可能没这体会,外地人来北京看天安门那个心情啊。我当时就是爱看天安门,怎么也看不够。”
1991年,闫树军勤奋耕耘,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终于可以和天安门更加亲近。闫树军在校两年间,一有空就去天安门广场。他曾迈着步子,一步步丈量天安门的长和宽。也是在这一年,闫树军开始小部分收藏天安门的相关文物。课余时间,他常常是一个馒头、一壶水,就在图书馆里泡上一整天。两年里,他将国家图书馆所有的地方史志类书籍通览一遍。其中,从元代的《皇元建都记》《大都志》到明代的《顺天府志》《北平考》,再到清代的《天府广记》《京城古迹考》《日下旧闻考》等典籍,更让他对天安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这座帝都古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93年,闫树军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后勤指挥学院。他在广泛阅读地方志、史书,研究北京和天安门之后,意识到现有的作品已不能满足他的研究需求。至此,闫树军便开始了自己编写相关书籍之路。于是,《天安门影像志》《天安门编年史》《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著作相继问世。
蔚为大观的收藏
采访间隙,闫老师把我引到他的收藏室。收藏室满墙挂着与天安门有关的老照片,满柜子摆着与天安门有关的老物件。从晚清、民国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天安门影像图片,一万多件有着天安门符号的邮票、明信片、车票、奖状、年画、雕刻、粮票、手提包、化妆品、暖瓶、脸盆、文具……我完全被震撼了,这哪是收藏室,分明就是一个私人展览馆。
闫树军的藏品来源主要有3种渠道――网上或旧货市场淘货、拍卖会、他人的馈赠。闫树军说,在网上淘货特别辛苦,他每天晚上都在孔夫子旧书网、淘宝网、EBay网等扫荡一圈,一页一页地翻看。通常要到夜里3点多才能把这些网站寻觅彻底。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吃过亏。曾经有特别好的照片在EBay上拍卖,我没看见,等看见时,拍卖已经过期了,给我后悔的啊。”闫树军一脸遗憾地说。业余时间,闫树军还要去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等旧货市淘宝,把有关天安门的藏品“一网打尽”。闫树军多年如一日在网上看、去旧货市场淘,他已然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随便拿一张天安门的照片给他看,他就可以告诉你照片拍摄于什么时期,甚至具体哪年。闫树军手拿一张天安门的照片说,一个判断的标准就是看毛主席像。因为在1966年8月18日前,毛主席像不是每天都挂在城楼上,只有“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才挂上。但毛主席在8月18日首次检阅红卫兵之后,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风靡全国。从此毛主席的像每天都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除了时间上不计回报地投入,闫树军在金钱上也是倾其所有。为了将开国之初修建天安门城楼的28张未发表照片寻到,将1969年重建天安门的手写用料账单拍下,他飞上海、赴汉口,到长春、去沈阳,参加现场拍卖;为了一张难得的天安门城楼悬挂蒋介石画像的照片,他硬是托人从德国花300美金买了原片;仅有一张天安门照片的大厚本外文图册,他宁可全部买下,也决不让那张天安门照片从眼前流走。
当然,藏品有价,真情无价。闫树军还有许多珍贵的藏品来自感动的馈赠,藏者皆是被闫树军那份痴情打动后慷慨赠送。百岁老人张致祥是众所周知的传奇人物,1949年他担任开国大典主席台布置的总指挥,为天安门城楼所作的经典布置保留至今。闫树军几次登门拜访,一片执着打动了老人,不但详细回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还将自己保留的163张珍贵照片倾囊相让。闫树军还有一件最珍贵的藏品,是1966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7周年时,毛泽东与周恩来在天安门金水桥前席地而坐观赏烟花的照片。照片是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7年的著名摄影家钱嗣杰拍的。老人后来也被闫树军的收藏和精神感动,将照片送给了他。
闫树军说,曾有一个“文革”信封,让他颇费周折。信封上的图案是一个手持望远镜的小孩站在巨石上遥望天安门。这令闫树军联想到儿时的自己。闫树军听说沈阳一位藏家手中有这样一个信封时,旋即坐火车去沈阳,想把信封买下。但闫树军被拒绝了。回北京后,他一直念念不忘那个信封。几个月后,痴心的闫树军又去沈阳找到那位藏家。这次他以自己喜爱的一个印有天安门的火柴盒作为交换。最终,那位藏家被他的诚恳和执着打动,不但把信封赠送给他,两人还因此成了朋友。
收藏为研究,只有进没有出
采访过程中,有数万件藏品的闫树军并不强调自己是一位收藏家,他更喜欢称自己为研究者,是天安门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闫树军说,他收藏有关天安门的物件,就是为了研究,这是它的魅力所在。他曾考证出迄今为止天安门地区拍摄的最早的一张照片。那是闫树军托人从国外的博物馆翻拍了一张摄影师费利斯?比托的老照片,闫树军从照片上天安门的建筑特征,以及他对天安门地区摄影史的研究经验判断,照片是费利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随英法联军来京时拍摄的。之后闫树军在2008年9月27日英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化交流展上看到原片,果然是1860年。但他仍不满足,想要搞清楚是1860年几月几日,最后通过多方关系从国外买了一本费利斯?比托全集,终于找到照片儿的清晰标记――1860年10月29日。
闫树军还曾在一位私人藏家手中买到一本原日本军官的摄影集,照片真实记录下日本军队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天安门地区的野蛮破坏,反映的是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正在闫树军对这本影集的照片深入研究的时候,北京一家拍卖公司的老总得知了这一藏品,开口就是5万元购买,随后是8万元,最后开出10万元,但都被闫树军一口拒绝了。闫树军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收藏家。因为收藏的人通常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喜欢藏品本身;一种是为了投资。当然,我对这些天安门的老照片非常喜欢。但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所以照片涨了多少钱我也不会卖。”
最近,闫树军又在酝酿一个大胆的设想,他想在北京建一个天安门文化博物馆,内含3个主题展馆――天安门图书馆、天安门影像馆、天安门实物馆,将自己的藏品分门别类展览出来。他还想去尽可能多的地方举办公益展,想到全世界每个国家办一次天安门展,让更多的人深入地了解天安门。
(编辑 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