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数支国外救援队、医疗队陆续出现在灾区,实施救助。同时,来自全球各地的捐款、物资也正源源不断地涌入四川。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从拒绝国际援助,到逐步主动接受外援的数次经历,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开放历程。
3年自然灾害
谢绝美国政府粮食援助
1959~1962年间,中国遭遇了连年自然灾害,引发严重饥荒。此时,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及其政府对中国的情况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们认为,中国国内的严峻形势以及中苏两国日渐交恶的变化,给美国带来了调整对华政策的契机。
1962年2月,美方提出了一份不附带政治条件的方案:允许中方用硬通货向美国购买300~500万吨小麦。美方的另一个附带政治条件的方案是:如果中国同意放弃对邻国的军事政治压力,美方同意以长期和低息赊销的方式每年出售上千万吨小麦给中国。美方提出,如果中国表示,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美国将从人道主义立场给予尽可能的帮助,美国甚至可以给中国的穷人送救济包。
不过,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中,中国表示,虽然中国受到了连续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困难,中国人民绝不依靠别人的施舍而生活,更不会拿原则去做交易,由此拒绝了美国的粮食援助提议。
中方之所以谈到原则问题,是因为肯尼迪的粮食援助计划并没有从根本上抛弃美国利益,他想略施小恩小惠,以诱逼中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虽然肯尼迪的希望落空了,但是中国方面对于美国表示的援助之情已然心存感谢,并为尼克松时代中美关系的好转埋下了一个伏笔。
唐山大地震
国际援助被挡在门外
1976年7月28日,里氏7.8级的大地震瞬间将唐山夷为平地。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迅速做出反应,一时间,表示愿意提供援助的声音很快传到了中国。
7月28日,刚刚接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托马斯?盖茨在给白宫的报告中称,他已原则上同意提供中方所希望的任何帮助。
7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致电中国政府总理华国锋说,联合国将为减少这场灾难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做出努力。同一天,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克罗斯兰在英国议会下院宣布,他已命英国驻华大使向中国询问援助需求。
7月30日,日本外相宫泽喜一向内阁提出为中国提供救援物资的报告。报告很快获得批准……
然而,因为当时的时局所造成的对国外援助的过度谨慎,使得国际社会的热情未能在受灾严重的中国激起任何涟漪。当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指出“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说明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考验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散发了这篇社论。各国认识到,中国顾虑重重,可能不想接受国际援助,对此,世界舆论感到很惋惜。中国以谢绝日本的方式告知世界,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国家的援助。就这样,在那种特殊的年代中,中国在遭遇几百年未有的特大地震灾害时,错失了很多国际援助。
1980年南涝北旱
谨慎接受外来援助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中国政府对于国际援助的态度,也因此开始朝着更加理性、务实的方向转变。
1980年夏季,中国北方地区出现3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旱情,近2亿亩农田因缺水几乎绝产。同时,长江流域则因连续暴雨正浸于洪水之中。受到旱涝齐袭的中国急需救援。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首次决定向国际援助敞开大门。当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外交部与民政部联合上报的《关于接受联合国救灾署援助的请示》,并指出,可以适当争取联合国救灾署的援助。
事实上,对于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受何种程度的国际援助,当时中国政府仍是偏向谨慎的。尽管中国已表示了接受国际援助的意愿,但却并没有更具体地提出援助要求。
在受援渠道方面,中国的决定也有很多谨慎――要求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物资必须经由联合国救灾署发放给中国。在外界舆论看来,在此时中国的思想中,自力更生作为一项原则,仍然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然而,从拒绝到有限接受援助,中国毕竟还是向前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由于联合国救灾署的努力,国际社会在中国1980年旱涝灾害中,共提供了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的赈灾物资。
大兴安岭火灾
主动请求国际援助
从1981年底到1987年,中国接受救灾外援的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导致5万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人民币。面对灾情,中国红十字会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受援请求。中国政府成立工作小组,统一领导接受捐赠工作,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这次灾难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1987年5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美国政府捐助500套防火服和油锯等物资、美国驻华使馆代表美国政府还捐赠了2.5万美元的救灾款;法国政府捐赠了治疗火伤特效针剂6万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一个援助额为30万美元的紧急技术合作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捐助8.5万美元……最终,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捐赠了大量救灾资金、器材、药品和食品,为中国的抗灾赈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8年,国务院出台新政策,明确规定如遇重大灾情时,可以主动接受各方面友好国家、地区、组织及个人的捐赠。
1991年华东水灾
呼吁大规模国际援助
1991年,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水灾。这一次,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加以救助。当年六七月间,各国驻华使馆从中国媒体上看到了水灾情况,纷纷打电话到外交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于是,外交部将及时呼吁国际援助的建议转到民政部。
7月初,民政部综合意见后,将报告送到国务院。中国政府随即果断作出了向国际社会呼吁紧急救灾援助的决策。7月11日,“救灾紧急呼吁”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首都大酒店会议厅召开,当时的民政部副部长陈虹向中外记者介绍灾情,并代表中国政府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救灾援助。
陈虹的呼吁很快得到了响应。联合国先后收到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荷兰、德国、新西兰等的捐赠,总额达到5000多万元人民币。1991年7月11日至12月31日,中国共接受境内外捐款物合23亿元人民币。此后,中国每逢巨灾大难,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就没有任何争议了。
5?12汶川大地震
世界与中国同在
5?12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国际社会接踵而至的援助,让中国人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他国的温暖。人类大爱共生,世界此刻正与中国同在。
那些身穿印有JAPAN、BUSSIA、KOREA等标志的外国救援队,那一双双疲惫却充满爱心的眼睛,还有他们携带的一只只威风凛凛的搜救犬,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帮助我们寻找同胞的生命。5月16日,秘鲁政府颁布最高政令,宣布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目的是悼念中国在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
5月16日凌晨3时日本救援队抵达成都,这是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现场的外国救援队,也是新中国历史上迎来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
此后,俄罗斯救援队来了。
当日本和俄罗斯的救援队在都江堰和北川转战的时候,在四川什邡市,新加坡和韩国的救援队正在什邡市全力救援。作为此次地震的重灾区,该市红白、蓥华等乡镇在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
“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救助更多中国灾民。”韩国119国际救援队队长金荣锡表示,能到中国救灾他们“感到很荣幸”。这是由韩国消防厅41名国际救援专业人员组成的救援队。
与韩国人同在什邡的新加坡救援队共有55名队员,据新加坡救援队新闻官陈义强介绍,这支救援队是由民防部队派出的,曾经参加过中国台湾“9?21”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等重大灾害事故救援。
5月14日,在绵阳北川,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突然出现在中国总理面前。“你们是游客吗?”温家宝总理关切地询问。“赈灾的。”“是哪个国家的?”“美国的,国际心连心组织。”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人用略显蹩脚的普通话回答。
这段对话立即出现在电视新闻上,其中的外国人和他们代表的组织,因此成了不少中国观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往日里不那么为普通民众所熟悉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的身影,在这次地震中走到了台前。
(据《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