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干部中期调整大幕如期拉开。 2009年11月最后一天,新华社公布了河南、福建、辽宁、吉林、内蒙古五省(区)党委书记职务调整的消息,卢展工、孙春兰、王珉、孙政才和胡春华分任上述各省一把手。
在十七大已经完成大部分省部以上干部考核、任命之后,省部级干部的中期调整将为十八大的人事调配起到补缺作用,为十八大人事安排起到“布局”作用。
要成为一名当代的封疆大吏,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他们的仕途历程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任职要求:不同岗位磨练综合能力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省委书记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是无须赘言的。目前,在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层中,9位常委中担任过省委书记的有8位,占88%,25位政治局委员中,担任过和正担任省委书记的有18人,占72%。
金字塔形的官场结构中,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封疆大吏?当我们分析现任31位省委书记走过的足迹,就能发现他们成长的一些共同台阶。
担任过地级市市委书记的有近7成,可见这个岗位在省委书记的任职经历中的重要作用。有多省工作经历的占74%,加上大型企业任职的同志,有80%。这可看出组织上对干部工作适应性,也就是在不同环境下开展工作的能力的重视。
以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为例,其履历显示,今年57岁的他,工作足迹横跨大江南北,这次又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原腹地。他先后在浙江、河北、全国总工会、福建等地任职,既有主管纪检、组织等要害部门工作经验,又有担任省长、省委书记等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丰富阅历。而胡春华曾长期在共青团工作,孙春兰、新任重庆市代市长黄奇帆早年都是在工厂、企业基层打拼,后踏入仕途。这令此次干部调整的来源呈现“五湖四海”,不拘一格。
在不同区域工作,可以让干部形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思维,培养起把中央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能力。同时,这种工作经历,也使干部能消除地方主义,对全国的步调一致有好处。
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任过职的占55%,有近6成。这说明组织上既重视省委书记的地方实际工作经验,也重视在中央部门工作,对国家宏观形势有较好的把握,再考虑前文所说多省经历,说明组织上对省委书记有全国视野的高度重视。
担任过省长职务的有一半人。省长岗位与省委书记岗位管辖的范围是相同的,只不过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这个职位也是重要的锻炼岗位。同时,这个职务对省委书记提升领导省域经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大有裨益。卢展工、王珉、胡春华都曾有担任省长职务的经历。
参考前文所述市委书记岗位对大局把握,多省工作对全国意识的养成,可见政治因素是省委书记选人中的第一要素。
成长经历:从参加工作到担任省委书记平均要35年
省委书记的知识结构与程度,与其学历有关。其经验与学识,除不同岗位磨练外,是时间的累积。分析省委书记的任职年龄、任职年限和学历及出身,也可看出省委书记成长的若干特点。
省委书记初任平均年龄57岁。在我国,五六十岁称得上是省级领导干部的“黄金年代”。可以说,这是让一个人有极其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年龄。一般已没有个人及家庭因素对自己的纷扰,能集中全部精力工作一任至两任。
而今年46岁的新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均出生于1963年,是目前仅有的两位“60后”省委书记。
“60后”大学毕业后仕途坦荡,从政后经历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洗礼,思想解放,观念新颖,能较快而且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从政的各项要求,适应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体现了中央对省部级领导干部年轻化整体布局的精密安排。在今年中央启动的万名后备干部选拔计划中,正省级后备干部要求不超过58岁,以55周岁以下为主体,形成“复式年龄结构”。由此可以得出,“年轻”的省委书记将不会是特例。
从参加工作到担任省委书记平均要35年。由此可见,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对省委书记岗位的重要性。35年几乎是一个人的全部工作时间,他们应是在每一个岗位都有杰出表现,30多年没有重大失误的非凡的干部。“60后”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晋升正部级领导干部的最短年限为22年,这一纪录由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创造。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超过9成。这也显示出,在高级干部队伍中接受良好教育,有很深文化基础的重要性,这就与中、基层干部有较大差别。因为从管理层级看,越往上越需要领导力,需要理性思维。
有媒体认为,本轮调整,有两位博士书记亮相,即王珉和孙政才,两人都是学者出身。此次,由工科博士王珉出掌老工业基地辽宁,由农学博士孙政才出掌粮食大省吉林,可谓人尽其才,恰到好处。这显示出中央对学者型官员的专业知识的看重。
第一份工作在企业和行政的有7成。其中,企业占4成,行政占3成。另外,出自部队和担任过教师的占3成。这与30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同时也说明,省委书记出身不是唯一性的,他们是在长期工作中,多次择优选择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各不同层次,企业负责人与行政领导的交流,特别是国有企业老总直接交流到省部级岗位,说明组织用人视野的进一步拓宽。
必备能力:形象塑造成新要求
培养出一个省委书记,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要有先天的基础。同时,更要有近20年学习、35年左右工作中逐步构筑起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素质。从他们的经历,结合岗位要求,我们也清晰地发现,他们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政治鉴别能力。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省委书记要具有世界眼光,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来考虑自己的工作。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风土民俗各异,各省体制和区域的形成,是长期历史发展的选择。因此,这里“政治上靠得住”就是第一要素。省委书记一定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能在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中,始终保持与中央政策的一致性,保持与世界和国家大势的一致性。
比如孙春兰这位女性省委书记,“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不多见,之前就在江西河北有过,分别是1977年任河北省委书记的吕玉兰以及1985年任江西省委书记的万绍芬。”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这说明孙春兰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他表示,考虑到福建的特殊性,能得到这一任命,最重要的是政治上的信任度很高。福建既有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又跟台湾省隔海相望,是两岸关系的前沿,政治敏感度高,更重要的是政治上可靠。
大局掌控能力。我们国家每个省的区域面积都较大,人口也较多,相当于欧洲的一些国家,省内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差异大,在30年高速发展中分化出的不同阶层收入差距较大、利益诉求不同,更有相当多省份都是多民族构成。因此,省委书记如何凝心聚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就十分重要。所以,省委书记都有多岗位、多区域,独当一面的工作经历。
战略思维能力。省委书记职位与省长职位要求的不同,省委书记在经济工作中主要考虑谋篇布局、把握方向,省长更多是侧重操作层面的事情。这在当前改革到了关键期、开放到了艰难期,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发展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对省委书记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要有很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吃透中央精神,把握世界大势,结合本省实际,领导全省人民走上强省富民的科学发展之路。
知人善任能力。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对经济、社会的领导,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向关键岗位推荐合适的人选。省委书记要善于知人选人,严格按组织原则,把合适的人选上合适的岗位。同时还要善于培养人,不断提高党的干部的能力素质。要坚决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用正确的干部路线,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形象塑造能力。这是省委书记的角色和当前媒体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日益加大的要求。他们在不同层级主要负责人位置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形象塑造力,而且,现在标准更高。省委书记作为主要负责人,他首先代表党的形象,他的言行外表既要符合党章对他们的要求,也要符合老百姓对党的期望。其次,对外,他代表本省的形象,他要有以对本省深厚感情为基础,对本省特色准确把握为基点,发挥形象代言作用;对内,他要以自己出色的能力,优良品行和政绩,赢得干部群众的拥戴。这种形象既有自己言行的直接表现与影响,更多的,还要通过媒体塑造,这对省委书记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