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邓小平的一个判断] 历史转折中演员表

  转眼又到了6月。17年前(1985年)的6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就国际形势发表了系统的、极其重要的讲话,一反建国后几十年来“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传统看法,明确提出这样一个科学论断:“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此前,邓小平同志也曾零星地讲过这种意见。正是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国际安全环境作出了这样正确、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再担心“打世界战争”之后,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决策。
  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首先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放胆地一心一意”将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很显然,如果经常“如临大敌”而“紧张备战”,像60年代和70年代那样,全国城乡墙上写的、人民游行时嘴里喊的都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口号,甚至提出“要作好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的思想准备”,从而将许多大工厂或搬进山洞,或建在山洞里,全国各地普遍“深挖洞”,将大量钢材、水泥运到地下建防空洞……等等,是无法“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更无法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回顾历史,更可看出邓小平同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理论才能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以及善于洞察事物本质的敏锐眼光。
  17年前的形势是:国际上,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一浪高过一浪,两国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从非洲的安哥拉和南美的尼加拉瓜到亚洲的阿富汗、柬埔寨和中越边境,战火连绵,且不断升级;在国内,虽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多年,但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许多同志仍然坚持“大战不可避免”的传统看法和作法。
  邓小平同志在这种复杂形势下,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勇气,敏锐、仔细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后,提出了三点影响国际局势发展的最本质的主要因素:
  “战争势力”不敢打。“打世界大战,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首先,苏美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其次,苏美两国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遭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
  “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这个和平力量,首先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个和平力量还应该包括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真要打仗,他们是不干的呀!美国人民、苏联人民也是不支持战争的。世界很大,复杂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
  各国都注意集中力量发展科技经济,力争在未来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17年过去了。在人类历史上,17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世界局势的发展已证明邓小平同志上述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今天,世界形势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影响世界局势发展的上述主要因素,仍然主宰、制约着世界局势的基本走向。人们更清楚地看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局势仍是以缓和为主,不会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