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面镜子1000字【女人是文明的一面镜子】

  2月11日,第54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选结果在荷兰揭晓,南非摄影师乔迪?比伯的作品《遭割鼻的阿富汗女孩艾沙》获得了本届荷赛最高奖。   乔迪?比伯的作品最初刊登在2010年8月9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光从感官刺激上说,这幅遭割鼻耳女孩的照片,是颗实实在在的“催泪弹”。封面背后辛酸的故事反映的是一个仅因反抗家庭权威而被塔利班残忍地割去鼻子和双耳的女孩艾沙,在她生命之灯快要熄灭之时,被美国士兵救出,送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个避难所。女孩的悲惨遭遇,催生人们同情的眼泪,激发人们对塔利班的忿恨。《时代》周刊“普通人封面”提示:她不是个孤案,是无数阿富汗妇女命运的缩影。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素有“洁癖”之好,非“影响历史”的名人不刊用,而且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只要上了封面,大多会五官端正,有梭有角。以美国“非典型”当代著名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为例,此君平日不修边幅,胡子拉碴,头发蓬乱,但在《时代》周刊封面上却是个“衣冠楚楚”的玉面男生。《时代》周刊以最大程度用人物面部表情和深邃眼神来塑造和追踪历史,而不是把人物卡通化和粗俗化后,让某一特色“器官”的夸张或衣着的鲜明对比来简单反映历史事件,这差不多成了《时代》周刊的“唯美”特质。《时代》周刊封面照因此被称为“史库”和“时代画廊”。
  《时代》周刊这一次选用一个被割去鼻耳的阿富汗18岁女孩的“不美照”作封面,有何用意呢?
  《时代》周刊给这幅封面照片压上的标题是:“我们走后她们怎么办”。《时代》周刊的卷入,说明阿富汗问题已经成了美国人的“集体心病”,用刀枪无法取胜之时,还要用价值观取胜。但2006年曾有塔利班人员扬言对坚持入学的妇女儿童施行“剜鼻刑”,这次果真有女孩被割掉五官,这是何等的一种残忍?
  艾沙后来被接到美国,得到洛杉矶一家医疗慈善基金的资助,在一家烧伤医院里成功地完成耳鼻再造手术。美国给她新生,这是阿富汗战争的胜利符号。
  美国民众常常拥有一份“传教士精神”,试图用个人行动的力量把自己认为好的价值观,传播给别人。的确如此,当大中东民主风潮兴起时,美国人也走到了埃及抗议民众之列。
  2011年2月11日,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终于下台,离开首部开罗,躲进了红海之滨沙姆沙伊赫一座城堡里。开罗解放广场上,抗议者们欢呼胜利。
  为了记录穆巴拉克下台这一历史时刻,曾被埃及军方和内政部警察逮捕后被驱逐出境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女记者拉腊?洛根,又飞回到开罗解放广场。兴奋的民众四处奔跑,冲散了与洛根随行的摄制组人员和安保人员,当洛根放下手中摄影机时,才诧异地发现自己被合围在百名当地埃及男人之间。惨剧发生了,这些暴徒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暴了这名美国女记者。
  洛根被飞速送回国,人几度昏晕,在入院治疗数天后才出院。
  在她遭遇侵犯的当天,一名来自香港特区凤凰台的女记者,非常感性地从开罗放出了一条微博消息:
  “记忆里的埃及人突然变了――突然间对女性如此尊重,对外国人如此诚实。‘We are good people’,一个埃及人对我说。是不是人获得‘免于恐惧的自由’之后,行为方式也会改变?”
  两位女记者,呈现了一个剧烈变化中的复杂埃及。美国女记者在民主抗议的人群中遭遇了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的犯罪和暴力,而凤凰台女记者则看到不曾在这个国度有过的人间温情和坦然。
  美国总统奥巴马致电慰问了养病中的洛根。为传播“美国价值”,美国每年死于海外或在海外受到侵犯的民众不计其数。在20世纪初,成千上万的美国教徒走出国门,步入亚洲的高原、非洲的丛林,这些传教士,有很多死在海外。
  记得国学大师胡适曾经说过,看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首先看他们如何对待女人、孩子和动物。去年出版了《大江大海1949年》的台湾地区著名作家龙应台也说,真正折服对方的是文明的力量。2010年,中国各地兴起了“扫黄打非”,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羞辱卖淫女的现象:有的被绳牵着游街示众,有的被粗暴执法,被抓着头发拖行。针对这些现象,2010年底,公安部一位高层官员呼吁尊重卖淫女尊严,并建议把“卖淫女”改称为“失足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