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美国代购微信

  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闭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最后一刻亲自督师,达成协议。协议虽然空泛,至少比各国拍桌子互骂一通不欢而散好。   英美舆论集中火力,指中国领导第三世界从中作梗,奥巴马尤为恼火的是:中国另搞“会外有会”,派一个低级代表列席欧美的元首级会议,另外拉拢巴西、印度等第三世界大国密谈奥巴马不顾礼仪,直捣会场,在走廊高声叫板。据说这么一闹,终于有了“协议”,但中国还是拒绝接受“国际监管”今后的碳排放量,因为有损国家主权。
  西方指摘中国另搞一套,缺乏碳减排的诚意,有政治操办气候危机之嫌在国际气候会议之前,西方舆论早已大张旗鼓,锁定中关两国是制造地球温室效应的元凶,并言之凿凿,指2020年前后,中国的碳排放量特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污染冠军。
  西方舆论很少同时指出:中国人口13亿,比美国多10亿,中国的经济行为,与美国有本质的差异。中国的经济,外资在中国加工出口的比重很大,日本的汽车厂、美国的衬衫牛仔裤、欧盟的玩具,都在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工市场。中国排放二氧化碳,在一定程度上,一由外资推动的经济增长造成,二才是加强内需刺激基建引起的效应。在中国制造的二氧化碳,30年来,有一部分由中国制造、外国品牌的出口贸易而引起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因为城市有工作职位。城市的工作职位从何而来?除了市政府盖豪华的办公大楼,就是外资设立生产线,需求廉价劳工。也就是说,中国的二氧化碳有一定的比重,是为了向欧美提供廉价的日常用品而排放的。欧美的中产阶级家庭在享用着从中国进口的圣诞树的同时,也间接把碳的排放权下放给中国。
  中国没有与全世界作对的理由,因为全球气候改变,中国也付出沉重代价。大西北的风力发电,做得不比美国差,地球暖化,华东华南的水灾涝泛,北方的土地干旱,中国的经济和生态也患上重感冒。中国比欧美更需要社会稳定。美国人口3亿,其碳废气纯为了美国国内的消费而排放,中国的二氧化碳,到目前为止,有很大的成分,是为了欧美家庭的低通胀的消费利益而排放。
  西方舆论把中美两国画上等号,好像中国摇身一变,已经与美国平起平坐,成为主宰地球命运的两大股东。美国人早就有了人均财富的基础,其消费以豪奢的浪费为本,我国人口却正处于脱贫的过程,两者不能绝对相提并论。
  然而,西方的忧虑,也不是全无道理。我国改革30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以美国资本主义为蓝本的现代化,也就是说,“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家四口,至少拥有一辆越野汽车;我国的小资,学着好莱坞电影里的中产阶级一样,开车从上海走高速到渤海边过周末,沿路上都是麦当劳、肯德基,这是下一代中国人的物质消费之梦。
  美国人不是傻瓜,他们也早看出中国下一代的经济思想,脱不了西方工业革命后走上的高消费、高浪费、高污染的“三高”之路,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勤俭持家,从前小学课堂劝导孩子“敬惜字纸”的告示,渐渐成为历史。中国旧日的菜市场,买几块豆腐,用一根稻草加一张旧报纸,就可以捆包回家、今天在空调开放的超市,都有大小十多包的塑料袋。今天的愤青和左派,怀念“毛主席”时代的好时光,对改革现状诸多不满,但他们从没想过,如果真的全面回到从前,是不是全民改骑零碳排的自行车,用布票和粮票,一套蓝布的衣服穿上20年?
  欧美对中国的崛起,在国际经贸的层面,有互惠的期许;在文化的出路上,却不无失望。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促成工业消费之路,形成污染和温室效应,西方希望中国不要走上这奈旧路。佛家的超脱,道家的逍遥,中国文化不注重物质的享受,追求心灵的安慰,归田园的隐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所哉?”的乐趣,不正是今天西方绿色生活的精神?云南的丽江和西双版纳,近年成为欧美人士隐居的天堂,他们欣赏西南少数民族安贫乐道的农家纯朴生活,因为少数民族崇尚天地自然,对于发财、住别墅、当上市公司主席的物欲追求不太热衷。
  当中国的现代化,就是狭隘的“物质美国化”的时候(物质的美国化,只包括消费生活,不包括议会民主,人权宽容的精神价值观),13亿人口的污染前景,欧美当然视如人类前途的梦魇。美国的戒惧,也不是毫无道理,因为中国的现代化,30年来,缺少了“人文精神生活”的内涵,西方现在向中国和印度翘首找寻的,无非就是这条出路。荷兰阿姆斯特丹反倒是一座自行车交通的简朴之城,地球暖化之后,荷兰却第一个会被淹。但300年来,荷兰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何等巨大?航海、政治、艺术,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还有营销全球的飞利浦电器,西方何必向一个异化了的东方寻找精神救赎?这是一场误会,最后,“国家利益”当前,世界付出沉重的代价,叫人觉得最惋惜的,是从此或将永沉水底的亚特兰蒂斯第二――实现了小国寡民、乐业安居的老庄理想的小国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