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应当让我们的国际观,让国民的国际意识更高地提升,深切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特殊责任,让我们万众一心办好世博的精神可以影响未来。 世界应当平和地看待中国未来的发展
《南风窗》:到现在为止,世博门票售出了多少?根据零点公司2009年11月对全国6个城市的调查发现,相比于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地区的百姓参观的意愿并不高。这是不是说,世博在全国的推广力度还显不足?
周汉民:到3月20日为止,门票已经销售了2213万张。地域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是全国,也可以说是全球。零点的调查只是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也是在2009年底做的。世博会的成就首先是看有多少个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至于你刚才讲的参观者,7000万人次肯定会突破。我们从来没有地域概念,这是中华民族的盛宴,我只能说,如有机会不来参观世博,将会是一种损失。
受众对世博的了解是循序渐进的。道理很简单,中国通过两次努力赢得奥运的举办权是在2001年的7月13日。世博开始申办是在2001年的5月2日,申办成功是2002年12月3日。这期间我们一直努力让国家聚焦在奥运上,让整个世界都关注此项重大赛事。世博的宣传是在2008年8月底以后才开始升温,不是上海世博会不懂得宣传,而是在国家的两大盛事之间,我们希望有重有轻。这段时间,如果让零点再作调查,情况就不会如此了。另外,参观者的参展决定不会是多少年前就已决定好了的,参观心理是随机的。
《南风窗》:您曾说,中国在赢得世博主办权那天起就已开启了“再塑”中国形象的旅程。那么,通过世博的举办,您希望中国给世界留下怎样的国家形象?
周汉民:中国要留给世界怎样的形象?首先有伟大的文明传承,中华文明的内在是什么?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者中更应强调后者,这就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千年的根基所在。第二,世界要看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族群,但是这一民族的凝聚力是不应当被漠视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不应当时时被挑战。第三,这一民族的发展,它走向辉煌的未来,首先是依靠本民族的努力,然后也有赖于世界的支持。如果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像本届世博会一样,全世界国不论大小,地不论远近,都共襄盛举,这个事业才美好。因此,我们所留给世界的形象就是三句话:我们是有伟大的文明传承的,我们是有伟大的抱负的,世界应当平和地看待中国未来的发展。
《南风窗》:您希望中国公众给世界留下怎样的形象?
周汉民:中国的公众应当体现文明、礼让、耐心、谦和、自信,尤其要强调礼让,上海观众要礼让全国观众,中国观众要礼让世界观众。我们当以谦卑之心来对待世界盛会,盛会是我们组织的,但是主人是整个世界。我以为我们的国民要有这样的一种胸怀。
《南风窗》:上海城市形象呢?
周汉民:上海这座城市留给世界的应当是充满激情、很有远见,同时又有坚定的决心的形象。激情就是永远不满足、不停息;远见就是引领迈向未来,不要沉溺于一时一事的成功;决心就是走向国际大都市之路充满挑战和艰辛,必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南风窗》: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城市治理能力,保降城市在常态下有序运作。世博展期长达184天,将有100多位政要来到上海,这也意味着,上海将长时间地面临如何确保特殊时期公共安全的挑战。上海将有怎样的制度和措施确保这一时期的公共安全?
周汉民:公共安全是第一位的。既然世博会是国家行为,因而公共安全,国家给予了最高度的关注,上海作为本届世博会的承办地,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资源来保障公共安全,公共安全可以涉及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计划是周详的,演习也在进行中,4月20-26日要举行6场试运行,以此来全面检验我们的综合管理能力、各方协调能力、仓管设施的承受能力、服务能力和应急能力。总而言之,这座城市过去所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都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一座有2000万人口的城市、一座如此快速发展的城市、一座不到30年时间完成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有过失、有纰漏是正常的,我讲正常表示我们还有许多不吻合、不配套、不娴熟乃至考虑不周之处,我们必须从失误中吸取教训。
城市化有很多问题要破解
《南风窗》:日本现代化基础的创立者大久保利通曾经说过,一次世博会抵得上10万名留学生。在中国1910年南洋劝业会举办后,报刊评论称: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您也曾经说过,世博是一所大学校。那么,您希望参观者和孩子们到这里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
周汉民:这届世博会有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参展,世博会举办159年来从未有过这样的规模,还有50个城市最佳实践案例和18个企业馆。它构成了今天世界最丰富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新创造和新成果的展示。
我不仅希望孩子们看世博,世博是一所大学校,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习。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就有一份提案,请全国各级官员来观赏学习世博。学什么?首先是看文化。今天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文明是多种的,这是客观现实,绝对不能妄加评判,去评说其中有优劣之分。一个人不能穷尽一生、走遍世界去体验不同的文明,然而这届世博,我们把世界带回了家。我相信通过观赏世博,中国人会更深切地了解: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其实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而已。我们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就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这一特征应当一以贯之,过去有之,今天有之,将来也有之。我们举办世博会,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作的一项新的贡献。
二要看科技。我们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沿。这场革命以低碳为内涵、以绿色为标志,它倡导人们的生活方式、聚居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方式要强调低消耗、低投入、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我相信这样的理念已经为本届世博会的东道国和其他国家仿效并践行。许多国家的展位,无论是材质的选择,还是展品的陈列,都想凸显低碳经济时代我们最新的理念。中国在世博园区广泛使用太阳能,太阳能发电能力达到4.7兆瓦,可供数千户家庭使用;世博园区内5.28平方公里内,所有的交通工具,全部采取清洁能源,实现零排放;我们广泛地运用雨水和江水,进行循环来降低气温;我们最大面积地使用LED清洁光源,用以照明,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创造发明都体现必须把这届世博会办成低碳世博会、绿色世博会。
另外,本届上海世博会有项重大创新,即我们倡导举办网上世博。因特网问世已经41年了,这期间举办过10多届世博会,没有一届举办过网上世博会,并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由于理念。世博的灵魂和精髓就是创新,世博的创新不仅是科技的创新、产品 的创新,更为关键的是办博理念也需要创新。
第三,看发展。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城市时代这一特征。1800年,全球城市化率是2%,1900年是13%,2007年已达到50%,从13%到50%西方国家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城市时代的来临,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18%,而到今明两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0%。也就是占世界人口1/6的中国,有6.5亿人口居住在城市。
第四,看和谐,这届世博会是综合类世博会,在同一主题下,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对别国的模仿,更没有抄袭。民族、种族、文化、政治、经济背景各不相同,但这次却其乐融融地聚集上海。这是世博的魅力所在。
《南风窗》: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紧缺。
周汉民: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很惊人,但是可持续问题应当引起最充分的重视。今天的中国,城市总数有660个,但是每个城市都已经饱和了。由于城市化的急速提升,我们的资源消耗问题已经被世界认为是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如就环境污染来说,全国70%的城市水资源要么匮乏,要么受污染;有1/3的城市受到酸雨的侵袭。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到底是让中国的农民都到现有的大都市来,让大都市无限膨胀好呢?还是让农村彻底改变面貌,附之以崭新的功能,农民也不必离乡背井,就能享受城市文明好呢?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我个人认为就是就近的城镇化。但是城镇化的标准不应该与现有的城市有很大的差异。什么是城市化的标准。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居住上。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城市生活给你带来的是机会,这些机会最主要的是就学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有许多课题要破解。
世博会是国家外交,人民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舞台
《南风窗》:上海市老市长汪道涵先生说:世博会与广交会不同,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一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我们该怎么理解汪老世博战略管50年的话?
周汉民:汪市长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世博会理念的高层领导,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领了我们一班人搞浦东的开发、开放及城市建设,我就是当时团队的成员。当时就提到上海要举办一届世博会,而且时间就应该在世纪之交,他连世博会的场馆都已经选了,就是原南汇的花木地区,现迪斯尼所在地。
总的而言,汪先生所提到的世博会要管半个世纪,主要是就对现代化的推进、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对世界融合的意义三方面来说的。世博会很大层面上是国家外交,这届世博会不仅是7000万游客到访,如果将来要总结成就的话,就是该总结世界有多少个政要到访本届世博会。这些政要的到访正是要推动国与国间的友好,来展示自己国家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成就,把世博会作为一个舞台。国家外交、人民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舞台。
于人民而言,它是一所大学校,就是要让我们平和地看世界,也希望世界平和地看中国,要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不需要别人仰视我们,但是也决不允许别国蔑视我们,我们要平等对待一切友好对待我们的人。这是国民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千万不要以为国民素质就只是不要吐痰、排好队等,这些只是素质中不需要强调的部分。世博会应当让我们的国际观,让国民的国际意识更高地提升,深切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特殊责任,让我们万众一心办好世博的精神可以影响未来。
对于现代化推进的意义,首先,上海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前了10多年完成。由于世博的举办,上海用18年时间完成了今天上海地铁的网状结构,13条线,420公里长,跻身世界前3名。之前世界地铁网状结构超过400公里的只有纽约和伦敦,而他们各用了百年时间。我们还有两座国际机场,乘客乘载能力达9400万人次,上海的3座火车站使上海的铁路旅客承运能力达到8100万人次,我们的十六浦码头经过改造可以停靠世界最大的游轮。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前十几年完成。时间就是生产力。第二。由于上海的发展带动了整个长三角同城效应的实现。今年10月1日,南京到上海将实现59分钟到达,杭州到上海只需26分钟。有人以为,这是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我不能说这一定是第六大,但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已经具备了世界一大都市群的物质基础。再比如,由于世博的举办,最近几年中国的会展业、文化创意业、旅游业、物流业、电子产业。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我们的进步是巨大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和中国经济发动机的长三角。必须与时俱进。世博会奠定了什么目标呢?――我们迈向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国际大都市是有标准的,并非人多就行,它在政治上要有相当的世界影响;在经济上要有凝聚力、辐射力;在文化上传媒要高度发达;在城市结构上是一个移民城市,让人才自由流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有发达的交通枢纽,因为这座城市要和世界各个地区有最广泛的联系;它必须是服务贸易高度发达的城市,服务贸易表明了后工业时代的方向;它必须是高度文明的城市,高度文明应该用联合国的发展指标来衡量,比如预期寿命。比如实际收入的有效增长,比如受高等教育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