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是缅甸大选候选人提名注册的截止期,这次大选产生的议会将负责选举缅甸有限民主化后的首任总统。此前的8月13日,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宣布该国20年来的首次大选定于11月7日举行。由于选举过后一星期昂山素季才会被释放,有媒体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猜谜游戏,旨在巩固军方权力并吸引投资。法新社评论说,大选乃是军人为其铁腕统治戴上文明面罩的花招;尽管丹瑞大将可能退居较低的职位,但仍将掌控大权。
不过,由于各级议会75%的议席开放给各政党竞争,而缅甸媒体近来也开始对各党党部揭牌仪式和竞选活动进行报道,获得参选资格的40多个政党均试图利用这次机会扩大自身影响。在多党制全国大选掀起的热潮下,连一意孤行率部抵制选举的昂山素季也表示“对公众关注大选的政治程序感到欣喜”,并称自己不会支持任何政党。而对内比都的军人集团来说,与20年前脱下军装参选,结果惨败的情形不同,这次他们做了种种准备,颇有希望赢得民选议席中的超过1/3,再加上宪法保留给军人的1/4委任席位,以过半数继续执政。
军人集团完成两大准备
首要的准备是重建政权合法性和群众基础,并设立有利于己的选举规则。
军人集团自1988年取代奈温领导的“社会主义纲领党”上台以来,一直面临“合法性不足”的挑战,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赢得1990年大选更是给其合法性以重重一击。选后军方拒绝交权,并以制定新宪法为由,试图重建政权合法性。
制定新宪法要经过多道程序,最后通过全民公决,才能说服“民盟”及其它团体接受。因此,在军政府支持下,“缅甸联邦巩固发展协会”(简称“巩发会”)于1993年9月成立,该组织挂靠在各级行政机构之下,通过大量吸收青年人,将组织铺向全国城乡,成为军政府执政的群众基础。目前,“巩发会”计有会员2167万,约占缅甸人口的40%。
在“巩发会”的动员和安排下,新宪法草案于2008年全民公决两个阶段投票中都获得通过。这一方面兑现了军政府“先制宪,再交权”的诺言,改善了军政府在缅人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部分回应了欧美等国的民主诉求,减少了外国经济制裁的借口。但新宪法本身存在诸多瑕疵,如总统要由具军事背景的人担任;在各级议会中,25%的代表名额保留给军人;缅军最高司令在国家陷入危机时可接管政权;军人在执行公务时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免遭起诉,等等。这些充分说明军人集团不肯退出缅甸的国家政治生活,而反对派由于与军政府的实力差距过大,无法左右政治进程,只能予以某种程度的认可和配合。
军人集团另一准备是极力削弱和分化其它政党,并重金打造自己的政党。
1980年代末,因经济恶化导致全国大游行,缅甸的政党一度极为活跃。在1990年5月的全国大选中,有93个政党参加竞选。最大反对党“民盟”的成员达150余万人,在大选中获得485个席位中的396个。但在军政府拒绝移交权力后,“民盟”和其它反对党也无可奈何;1990年选举出的议会形同虚设,400多名联邦议员中,1998年就已有200多名被取消资格,包括辞职、自我流亡到国外、自然死亡或遭监禁。在军政府的分化、打击下,反对党的力量不断削弱,许多政党名存实亡,长期以来只有10个政党被当局承认。
这10个政党中,最具实力的“民盟”和掸邦民主联合会等5个原合法政党,由于未能在今年5月6日截止日期前提交重新注册申请,被迫就地解散。剩下的5个获得批准的政党,除了脱胎于原社会主义纲领党的民族团结党具备一定实力外,其余皆不足虑。
而在新近成立或合法化的数十个政党中,由一群政坛老将挂帅的民主党最具潜力。民主党主席吴图崴现年77岁,在1962年奈温政变之前的缅甸议会民主时代,曾是活跃的学生领袖并担任副总理的秘书。该党还吸收了缅甸两位前总理的女儿加盟。此外,全国民主力量党和联合民主党也有一定知名度。联合民主党领导人被软禁多年,如今准备与军人集团合作以换取生存空间。但是,这些政党的共同问题是成立或合法化的时间太短,虽然有一些老政客、商人和学生组织的活跃分子支持,还是缺乏足够的手段将触角伸向全国基层。
现执政的军人集团则在“巩发会”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组建了自己的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该党由现任总理登盛领衔,参加者须是文职身份。从2009年起,不断有地方和联邦政府官员辞职加入该党。今年4月26日,登盛总理与22名部长宣布从此脱下军装,以文官身份参加大选;4个月后,包括位列丹瑞和貌埃之后的军政府第三号人物、总参谋长瑞曼在内,至少15名军官辞去军职,投身议员选举。8月20日,“联邦巩固与发展党”400个基层党部在全缅各地同时成立,表明军政府已经完成了大选的主要准备工作;剩下的诸如从9月开始暂停签发游客落地签证,以限制外国观察员来缅,不过是些扫尾工作。“民盟”不肯妥协的代价
由于拒绝进行以开除服刑者为前提的党派重新注册,拥有22年历史的“民盟”在几个月前走向了法律意义上的终结。其实,早在1990年代,“民盟”的许多地方办事机构就已关闭,基层组织瘫痪,成员大为减少。该党领导机构“执委会”现在的其他主要成员的影响力也大为削弱。民盟主席昂瑞是退休准将,已90高龄,秘书长吴伦也年逾80,都已垂垂老矣,年轻的成员对他们多有不满。该党的声望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系于昂山素季一身。
但昂山素季以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身份,坚决质疑2003年钦纽总理提出的政治和解“七点路线图”和2008年全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反复要求军人履行交权义务,仅在2009年对放宽外国制裁有过配合军政府的表态。她的这种几乎毫不妥协的姿态,妨碍了“民盟”在国内争取支持。尽管昂山本人在几次短暂的人身自由阶段,仍然坚持以“每周一讲”的方式团结她周围的支持者,但她的支持者中缺乏精英,而且冗长乏味的抗争过程也使得她逐渐失去光彩。用缅甸联合民主党常务副主席吴觉敏的话说,“昂山素季的时代,随着选举开始就结束了。民盟开除和不开除昂山,都不可能参与选举了……民盟已经出局了”。
缅甸流亡在国外的民主派内部也传出异议的声音说,昂山素季的表兄盛温在美国成立流亡政府,宣称代表人民,至今已20年,竟一事无成。他们拿着他国提供的津贴,整天鼓动国际社会制裁缅甸。
此外,昂山及“民盟”或许还没有掌权的开阔心胸。1990年大选之后,军政府在是否交权这个问题上也曾经犹豫过,一度赞成交权的意见占了上风,只是当时获胜的民盟“年轻气盛”,拒绝接受军队提出的一切交权条件,并扬言要“秋后算账”。这反过来使缅军高层立即统一了思想,拒不交权并且全力打压民盟,这一插曲使 民盟失去了执政的最好机会。
对于昂山借助国际压力的策略,军政府的心态是,缅甸曾经自我孤立30年,再多孤立一段时间也无所谓。因此,在国际社会力有未逮的情况下,昂山素季也就一筹莫展。
还是在昂山最近一次被判18个月监禁之前,作为缅甸最大的反对党,“民盟”也期待着2010年大选。2009年4月,“民盟”召开了为期两天的内部协调会,并向军政府提出了参加大选的3个条件:释放包括“民盟”领导人在内的所有政治犯;修正宪法中一些不太民主的条款;在国际机构的监督下举行自由而公正的选举。但在与军政府近20年的对峙中,民盟的力量和社会影响已经严重削弱,党员人数从大选前的250万人减少到25万人,除仰光省外其它各地基层组织的活动基本陷于瘫痪,国外学者已普遍不认可民盟领袖昂山素季的能力,只是在为她的人身和政治自由打抱不平。果不其然,“民盟”全国干部会议于2010年3月29日决定,拒绝进行政党重新登记。5月7日之后,民盟一部分青年党员另组“全国民主力量党”,参加11月全国大选,但由于组党太晚及缺乏经费,目前处于不利境地。
未解之患:少数民族武装
缅甸是个有着八大族群135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这次参选的40多个政党中,多数是少数民族政党,这些政党不但在本民族地区积极拉票,有的还力争多拿联邦议席。军政府深知,在1990年的选举中,代表军政府的政党不但被昂山素季的“民盟”击败,而且分获议会席位第二和第三的政党也是分别来自掸邦和若开邦的少数民族武装,代表军政府的政党仅排在第四位。军政府当然不想让少数民族政党在2010年选举中重演20年前的那一幕。
长期以来,缅甸当局深知剔除少数民族武装这一痼疾之难。1988年9月现军政府上台执政后,时任总理钦纽等一批“温和派”官员在此问题上打“宽松”牌,即以“政治上的怀柔和经济上的自由”为主、军事围剿为辅,且不再把少数民族武装“先放下武器”作为和谈前提。因此,到20世纪末,缅甸已有17支少数民族武装与军政府达成和解或缔结了停火协议,其中12支武装的辖区变为像果敢一样的特区,缅甸的民族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在主张“以和求稳”的前总理钦纽下台后,军政府变得强硬起来,加快了限制、收编少数民族武装的步伐,而各少数民族武装也纷纷扩充军力,加强彼此间联系,与军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抗争,甚至在国民大会上提出建立“真正的联邦制”的提案。不过,与民主势力希望取代军人执政不同,大多数少数民族武装仅仅是要求成立“自治邦”,即在自治的情况下,在他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有保障的情况下,可以解除武装,只保留警察力量。
即便如此,这与军政府企图统一缅甸全国的最终目标也是相悖的。军政府对东北部包括果敢在内的4个缅共时期延续下来的“高度自治”特区一直如鲠在喉,希望加以更有效控制,以免在选前选后“节外生枝”。于是,军政府继续向国内所有少数民族武装施压,要求其按照政府的方案进行整编――大致模式是改编为“以营为单位”的边境部队,指挥权交由两名少数民族军官和一名政府军官负责,纳入缅甸国防军序列,由军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
除了要求收编少数民族武装,军政府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以期彻底解决地方武装割据的问题,确保执政党赢得大选。新宪法公投后,军政府加大了与各少数民族首领的约见和沟通。
鉴于到2009年6月底,13支主要的民族武装力量中有8支拒绝了军政府的收编要求,军政府决定杀鸡做猴,于当年8月策划了果敢事变:8月7日,缅甸军方以果敢枪械修理厂制造毒品为由,派出30名警察欲搜查该厂,遭拒后,军政府调兵包围果敢,与果敢军对峙;8月25日,约3个营的政府军进入老街,造成果敢居民恐慌,超过1万人越过缅中边界逃难;8月27日,政府军开始对果敢展开全面搜查,查禁枪支与毒品,并于次日宣布攻占果敢。果敢事变的爆发,意味着缅甸政府对少数民族武装的羁縻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目前,缅甸一些地方武装一方面批评军政府提出的民主进程,另一方面却又想充分利用这次大选的良机,在尽享停火协议带来好处的同时,还想获取更多的政治合法性,而不希望像被军政府所妖魔化的那样,是毒品走私者,或恐怖分子什么的。2010年的选举正是他们摆脱这种负面形象的极好机会。毕竟,仅靠一部宪法解决不了所有有关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对话,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参与大选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是关键
翻阅缅甸的历史可发现,缅甸的社会发育是十分缓慢的。它没有出现世界上其它国家那样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经济大融合,而是一种基于部落或者种族群体生存本能的、民族间的松散联盟,中央王朝与地方部落之间始终若即若离。英国人在缅甸实施了124年“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直接后果是,缅甸封建社会进程被彻底摧毁;独立以来(1948年至今),充满军人特色的中央政权牢牢地掌控着国家政权,缅甸社会在对抗――妥协――再对抗――再妥协中艰难前行。缅甸独立62年来的基本政治特征,就是军队始终控制着缅甸局势。
西方媒体对缅甸政局的报道始终持一种负面的看法,以至于自1990年代以来,尽管军政府在政府能力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都被充斥于西方媒体中的人权、专制、示威游行和制裁等掩盖,国际社会并没有了解真实的缅甸。当2003年钦纽政府制定并实施“七步走民主路线图”计划时,全世界都投以怀疑的目光。2010年缅甸军政府宣布举行全国大选时,国际社会依旧疑虑重重。西方媒体对缅甸军政府始终抱敌视的态度,以至于当军政府完成了大选准备的时候,它们的目光依旧停留在对选举法内容的指责上面。今后,缅甸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争取西方媒体的理解和谅解,而不是动辄屏蔽、封杀,这样大选的结果才可能得到国际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