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曼的仕途始于镇压克伦族武装组织,而吴登盛靠的是其有效的行政能力。缅甸历来都不缺乏骁勇善战的将领,真正需要的是吴登盛般的管理人才。 缅甸联邦议会于2011年2月4日选举了现任总理吴登盛为缅甸总统,现任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简称“和发委”)第一秘书长吴丁昂敏乌和腊戌掸族文学与文化会主席赛茂康为副总统。此外,联邦议会也于1月31日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分别选举了“和发委”成员吴瑞曼(原三军总参谋长)为人民院议长,现任文化部部长吴钦昂敏为民族院议长。这两次选举结果,虽使许多所谓的缅甸问题专家先前的猜想尽数落空,然而深究当选者的背景后就可明白本次选举结果均是“合理的选择”。
猛虎瑞曼的新使命
选举前,许多人都看好为人低调、形象良好的吴瑞曼将当选总统。原因有以下两点:一、瑞曼是现任“和发委”主席丹瑞大将的亲信,在“和发委”中排名第三;二、瑞曼同时也是三军总参谋长,掌管着军事大权。然而,这仅仅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其地位的特殊性就能发现瑞曼未当选总统是“情理之中”。
吴瑞曼于1969年毕业于缅甸军事学院第11期,1988年缅甸学潮时仅为少校军衔,次年因打击克伦武装分子获得“杜亚”(意为猛虎)的荣誉称号,并晋升为上校,随后仕途畅通,于2000年成为“和发委”成员,军职也升为少将。2004年,时任总理钦纽中将遭到内部排挤。“和发委”副主席、国防副总司令兼陆军总司令貌埃副大将在对钦纽的肃清行动中展露果决作风,令丹瑞大将顿感威胁。之后丹瑞就大力提拔瑞曼,使其成为三军总参谋长,以平衡貌埃副大将日益扩张的军权。
因此,瑞曼地位虽高,但其处于高层人物的权力斗争之中,地位尴尬。虽贵为三军总参谋长,然该职位却从未在国内媒体上公开过,其地位的特殊性可见一斑。另外,瑞曼虽为“和发委”第三号人物,掌管军事大权,但极少参与行政活动。由以上几点可知,瑞曼虽将继续在缅甸政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总统与联邦议院,但必定与总统一职无缘。
在缅甸新的政治格局当中,以登盛、丁昂敏乌为主的第二代领导人的行政权,以及由25%的军人、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下称“巩发党”)和少数民族代表组成的联邦议院的投票权。而身为丹瑞大将的亲信、原三军总参谋长,现为人民院议长的瑞曼的新使命即是在这新格局中扮演“协调员”,使这三种权力互补互助又互相制约,从而将缅甸逐渐带人一个全新的时代。
吴登盛开启温和民主
再看本次当选总统的现任总理登盛,许多人事前都不看好这位缅甸高层中最“廉洁”与“温和”的领导人。
吴登盛与其他领人一样毕业于缅甸军事学院,曾于1997年4月任三角军区司令,2003年8月出任缅甸“和发委”第二秘书长。2004年10月钦纽下台后,原“和发委”第一秘书长梭温接任总理,登盛随即升任“和发委”第一秘书长。2007年5月,梭温病逝后被任命为代总理,同年10月24日被正式任命为总理,授上将军衔。
登盛是缅甸高层中最“廉洁”的领导人,与国内任何经济团体均无来往,处事“温和”,但因上任总理不久,在“和发委”中排名第四,且传言在内部受到了第一秘书长丁昂敏乌的排挤,威信不大,因此在本次大选中不被人看好。然而,登盛自担任“和发委”第二秘书长时即参与了各项影响较大的事件,是“缅甸七点民主路线图”的主要设计师之一,负责起草了缅甸新宪法;在缅甸最关键的转型期担任“国家大管家”总理一职;曾多次出访各国和参与各国际会议,同时也是现政府首位参加联合国大会的领导人,有着丰富的行政与外交经验。
不同于其他领导人,登盛的仕途并非靠着赫赫的战功起步。如瑞曼始于镇压克伦族武装组织,丁昂敏乌始于击碎缅甸共产党军。登盛靠的是其有效的行政能力。缅甸历来都不缺乏骁勇善战的将领,真正需要的是吴登盛般的管理人才,再加上其“廉洁”与“温和”的形象,当选总统实至名归。
登盛一反往届领导人给国内国外的负面形象,不论在国际还是国内,总是表现着谦逊、有礼、温和的形象,是位善于倾听的领导人。2月11日由登盛提名通过的30名新内阁成员中,仅保留了9名现任部长,许多“声名狼藉”的部长均被撤换,由现任副部长及其他人代替,此外还增加了4名来自“民间”的部长。在长达数十年军人统治后的首次民主转型进程中,登盛能否打造一个“廉洁温和的政府”,对于缅甸能否出现“温和的社会”至关重要。
赛茂康黑马当选的意义
若说登盛当选总统、瑞曼当选人民院议长让人有点惊讶,那么拥有缅军最高荣誉称号“迪哈杜亚”(意为勇狮猛虎)的现任第一秘书长丁昂敏乌,代表军方成为第一副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在两位副总统中,除了吴丁昂敏乌外,还有一个外界完全陌生的名字――赛茂康。一个默默无闻的非政府文化组织“腊戌掸族文学与文化会”的负责人,拥有一家私人医院的普通医生,如何在一夜之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副总统,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赛茂康被选为副总统在偶然之中更多的是必然。
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据官方说法共有135个少数民族,而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民族武装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就从未间断过。缅甸目前实力较强的就有佤族、克伦族、克钦族等武装组织,其中佤族武装即佤邦联合军声势最大。民族问题一直困扰着缅甸的安全与发展,因此,在成立新政府时,由少数民族参与国家领导层对于国内和平稳定不可或缺。
掸邦是缅甸14个省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同时是人口最多的邦,其主要居民掸族自称傣族。该邦地处缅甸东部,与中国、老挝、泰国接壤,正是名闻世界的金三角中的一角,曾诞生过坤沙、罗星汉等世界级大毒贩。掸邦边境地带共有4个特区:果敢第一特区(2009年末果敢军与缅政府军发生激烈冲突,原特区主席彭家声逃亡在外)、佤邦第二特区、克钦第三特区与小孟拉(掸族)第四特区。而处于中缅边境的掸邦木姐边贸站,又是缅甸边贸额最高的边贸站。目前当选总统的登盛与当选副总统的丁昂敏乌,分别担任过掸邦地区的三角军区司令和东北军区司令。综而观之,掸邦对于缅甸民族和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国家转型过渡期,掸邦和掸族人是政府优先考虑的统战对象。
再看赛茂康其人。其领导的“腊戌掸族文学与文化会”是一个纯公益的非武装社会组织,近年来在发扬掸族文化的工作上成绩不斐,在掸邦北部(腊戌是北掸邦首府)及曼德勒省受到广大掸族人民的支持与好评。赛茂康财力雄厚,但其财富来源于正当经营,与其他不法组织毫无关联。2010年11月,赛茂康以巩发党(登盛为主席,丁昂敏乌为主席团成员)党员的身份竞选议员后获胜。总而言之,赛茂康当选为副总统有以下优点:一、背景“干净”,与武装组织无瓜葛;二、身家清白,正当经营医院,不做非法买卖;三、掸族领袖,对团结掸族有很大作用;四、同样是巩发党党员。因此,赛茂康当选实属必然。
旧面孔中的新气象
缅甸自2008年举行新宪法全民公决到2010年11月首次全国大选,再到2011年1月31日的首次联邦议会以及2月4日的总统选举,都受到西方媒体以及国外异见人士的批评,认为这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伪民主把戏,缅甸政治将不会有任何的改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缅甸受军人统治由来已久,虽说丹瑞大将掌管国家政权已有20年之久,但缅甸军政府的统治可追溯到1960年代的奈温将军政变,想在一夜之间改变已有40多年的军人统治传统是不现实的。加上,缅甸民族武装割据问题严重,国民在经济、教育等方面都与邻国差距悬殊,基础设施都还不足,所以,缅甸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得到外界肯定。
纵观目前的政局,缅甸原领导人丹瑞大将和貌埃副大将都已表示过将从政坛退休,新任总统登盛和副总统丁昂敏乌也可算是缅甸军政府领导层的“新一代”。此外,广受国外媒体诟病的25%的军人议员席位,绝大部分被近年来公派到国外学习进修、拥有高级学位的中青年将领们占据。这些尚不为人关注的“知识军人”,在缅甸的民主过渡时期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联邦议会中,除了25%的军人议员以及由军队支持的巩发党议员外,还有少数的各民族代表议员,以及第二副总统掸族人赛茂康。他们虽然势力较弱,影响较小,作用不大,但终于为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中争取到了发言权,这是实现民族和解的重要一步。
所以,我们在缅甸政治改革中的“军人”旧面孔里,依然看得到逐渐显露而且必将持续发展壮大的“民主”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