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议论文800字【论文学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的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明智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认识的检索,论述了文学在高职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关键词]文学;高职;人文教育
  
  科学求真,技术求效,人文求善、求美。真和效是人类的手段,善和美是人类的目的。
  科学技术作为双刃刀,需要人文精神来驾驭。真和效必须在善和美的框架下运行才有意义。社会需要“真好”,不需要“真坏”;需要“服务效率”,不需要“作案效率”。因此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不可否认“当前高等教育的误区就在于功利主义太强,人文精神不足。”[1]人文精神的沦丧,辱人贱行的滋生,使人怀疑教育的功能是否在异化。为此,有识之士呼唤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2]。高职院校从事的是与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用所学的技能去作案与作恶的事件提醒人们,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为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保驾护航的人文教育。加之随着高校一再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人生目标不明确,生活态度不积极,价值观混乱,世界观朦胧,更应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积淀起来的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是健康心灵的基石,正确的价值观是健康人生发生健康行为的保证,科学的世界观是求真求效的前提条件。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80年代,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提出《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的地位――关于高等人文科学的报告》,呼吁“以历史、哲学、语文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的必修课”。[3]顾明远呼吁“学校要建立一套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包括语文、历史、文化、艺术、自然、哲学等领域。”[4]在这些课程中,文学能最有效地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其以情动人、以象寓理的特点,注定了它对学生心灵的直接的、良好的渗透作用。下面仅以中国古典诗、文为例试述之。
  一、文学在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人生观是由对人生意义认知、人生态度、人生行为构成的、并表现在行为上认识系统。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如何去立德、立功、立言,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超越时空的事业;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以自信的、积极的、乐观的心态笑对生活和人生里程中的种种磨难,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行为,以勤奋的、踏实的、持之以恒的行动去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把正确的人生认识和态度转化为积极的人生行为和社会效能。
  文学作品中充满着对人生的积极思考。首先,文学家们坚信,人生具有永恒的意义。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人生的意义在于:人不断完善的德行和智慧的创造不因自己的生命的结束而消失。立德、立功、立言是先秦儒家文人创导的人生信念,成为后世文人的普遍追求。文天祥坚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此立德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此立功也;杜甫通过把初唐四杰和当时的“轻薄”之徒作对比,张扬了创造的不朽意义:“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此立言也。李白本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铮铮傲骨就是一面立德立言的人生旗帜。在今天物欲横流、人为财死的风气中,多么需要这面旗帜高高飘扬!其次,文学家们主张人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以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贺通过对长安纨绔子弟的醉生梦死的批判,从反面否定了玩世不恭的消极人生:“有时半醉百花前,背把金丸落飞鸟。自说生来未为客,一身美妾过三百……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嘲少年》)面对生命的流逝,年轻人只有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真正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文学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价值观是由人类对自身的精神、行为和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所构成的,并表现在行为上的认识系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对人生行为以及社会事态和事物作出正确的利害判断,从而把自己的行为效率集中在有价值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判断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文学作品中充满着明智的价值判断。首先是对人生中诸因素价值的明智判断。在文学哲人的心目中,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积极的人生追求的前提下,人生中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孔子曾站在河边发出深沉的感叹:“逝者如斯夫!”时间的不可逆性,引发诗人由衷的珍惜和反复的警告:“老去风光不属身,黄金莫惜买青春。”(唐雍陶),“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宋之问《宴城东庄》),今天,我们的学生处在花季的年龄,自以为时间的存折里还很富有,慷慨地抛掷光阴。而文学的熏陶将潜移默化地予以纠正。其次,文学哲人们对技术的价值作出严肃的思考。技术的价值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人们对技术的应用。秦汉之际的文学名著《吕氏春秋》描写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和能工巧匠公输般的一段故事:“公输般九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般之攻械尽,墨子守圉有馀。公输般诎。”(《墨子•公输》)技术,可以用于不义的战争,也可用于正义的防守。文章通过“公输般诎”表达了对科学技术合理正确的价值定位。
  三、文学在世界观教育中的作用
  世界观是由对人类、社会、自然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人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态度与理解构成的思想系统。世界观教育包括提高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思想水平,使他们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少犯主观臆断的错误;提高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中包含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正确认识。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荀子认为,自然界是有客观存在的规律的,人可以认识并掌握规律,办好自己的事,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天论》)的命题。庄子的寓言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义。《庄子•马蹄》:“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的理想是人和动植物的和平共处。在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院学生,应该从庄子的思想中得到启发,自觉担负起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庄子的寓言还涉及到掌握规律和技能形成的关系。庄子认为,技术形成过程中,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起着很大的作用。这对我们的学生是有启示作用的。而在认识掌握客观规律过程中,苏轼的诗告诉我们:从多角度观察以获得全面的认识很重要。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他在著名的《石钟山记》里,记叙了他夜访石钟山的经过,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实践第一的思想。文学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文学在人文教育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内至人的灵魂,外至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有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历史:“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哲学:“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揭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有美学:“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揭示了美的相对性。有数学和经济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揭示了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关系。
  蔡钟翔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演时说:“多读优秀的的文学作品,增加文学修养,便能够医俗,使我们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市井气。现在看到有些女青年,长得很秀气,打扮很入时,但不能说话,因为开口便俗。谈吐的高雅,关系到人的气质、风度,有文学素养的人,才能有高雅的谈吐。”[5]
  
  参考文献
  [1]《先秦诸子思想研究》,李洁玉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3]《职业技术教育原理》,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5]《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