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温度概括短文篇一:2015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语文试卷(答案)
2015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制芰荷以为衣兮,。(屈原《离骚》)
(2)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3)夜深忽梦少年事,。(白居易《琵琶行》)
(4)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既加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法华山①看梅记
(明)杨师孔
余性酷喜看梅。西子湖一片胭脂气味,初至武林,未敢唐突。闻古荡二十里梅花,心神已飞越矣。花盛时天雨如注,淋漓暗淡,阴云不开。私意谓妒花风雨,差可于桃李场中争胜,岂得碍此冰雪姿耶?于十一日定游期,拉计部谢二兑、李顺嵩,乡绅杨紫沂,决意走绿萼丛中,一畅此神情也。
先期听檐溜淙淙有声。黎明见一碧轻云,四山如黛,山容初浴,溪流送响,树色花光,俱如晓妆初罢。迢迢一舆,从雨缝中度去,绝不见一沾洒。出郭至昭庆,转松木场,望保俶塔下一带,渐有山林气色。行二三里许,小桥流水,修竹长松,茅屋一两家,掩映于深翠浓荫中。童子村妪,蔽竹窥人,一如武陵人初入桃花源惊喜相问时也。再三里至古荡,紫沂携家童候本家庄上。竹径逶迤,茶香正熟,指隔溪梅花,数枝如雪,此时已窥见一斑矣。茶毕,同登笋舆②至佛慧寺,一派绿云波荡中,点缀积雪数亩,已自不暇应接。进三四里许,山环径转,竹密松深,梅花千万树,回视舆人仆从,俱在众香国中。
梅全以韵胜,不但花萼之奇,芬芳烂漫,即虬枝铁干,潦倒离披,千奇万怪,莫能名状,恐梅花道人持淡墨横拖醉抹,亦当敛衽。土人爱惜本业,花下不容一凡草。松下映竹,竹下映梅,深静幽彻,到此令人名利心俱冷。
看梅如看画,太晴枯而不润,太雨滞而不活。是日大半阴晴,密云翠霭,聚而复散者几番,一天雨色,悬在眉睫,翩然不坠,如设数重水墨障,以爱惜此仙姿,令吾二三子轻描淡抹,得悉尽此佳趣也。
溪山尽处忽开广陌,为西溪、留下。竹林深处乃永兴古寺,绿萼梅可荫数亩,甃③以怪石,蔽云欺日,香雪万重。同紫沂上僧楼俯视,如坐银海。顷,二兑、顺嵩先后至,叱侍童治具花底。引满尽醉,咏歌而归。枕上袭袭作梅花香气,早起急敕墨卿④笔之,以告后来看梅者。 (选自《西溪志》)
【注】①法华山:杭州西溪之南,群山列若屏障,东自古荡,西至花坞,统称法华山。②笋舆:竹舆,竹轿子。③甃:zhòu砌。④墨卿:墨君,墨的风趣说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差可于桃李场中争胜 差:差别
B.蔽竹窥人 蔽:隐藏
C.亦当敛衽敛衽 :整理
D.早起急敕墨卿笔之敕:命令
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属于直接描写法华山梅花的一组是()(3分)
①树色花光,俱如晓妆初罢 ②指隔溪梅花,数枝如雪 ③一派绿云波荡中,点缀积雪数亩④虬枝铁干,潦倒离披
⑤密云翠霭⑥蔽云欺日,香雪万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⑥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酷爱梅花,认为梅花冰雪之姿不会受到风雨的影响,于是邀请友人一同前往法华山赏梅。
B.作者从杭州城中出发,至昭庆,转松木场,至古荡,访佛慧寺,最后到永兴寺,一路上移步换景,选奇择要,尽得梅花佳趣。
C.置身于松竹梅交相辉映的深静幽彻中,作者感叹“到此令人名利心俱冷”,决意退出官场。
D.游览了法华山,作者写下探梅的经过和感受,道出了“梅全以韵胜”和“看梅如看画”的赏梅心得,给人以启迪。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土人爱惜本业,花下不容一凡草。(3分)译:
(2)顷,二兑、顺嵩先后至,叱侍童治具花底。(3分)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晚桃花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来折一枝。
【注】①亚:通“压”,使低。②校:比较,较为。③白侍郎:白居易自称。
(1)请结合一、二两联,简要分析这株晚桃花的形象。(3分)答:
(2)请简析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3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6分)
A.曹操兴兵南下,荀彧托病留在寿春,曹操派人送去亲笔封记的饮食一盒,荀彧开盒发现空无一物,明白曹操用意,服毒自杀。(《三国演义》)
B.湘云作东开诗社,宝钗提议设“螃蟹宴”,湘云邀请贾母等吃蟹饮酒,并邀请众姐妹以菊花为题赋诗,湘云的诗被评为最佳。(《红楼梦》
C.濒临破产的冯云卿想到了让女儿去施“美人计”,但心有不舍,后听信姨太太的话,觉得女儿败坏了家风,就决定让女儿去亲近赵伯韬探听秘密。(《子夜》)
D.除夕夜,觉慧信步闲走,突然隔窗听到鸣凤和婉儿在谈论冯乐山要在高家娶妾之事,鸣凤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觉慧的爱慕之心。(《家》)E.欧也妮虽遭查理遗弃,但并没有过多抱怨,反而拿出一百五十万法郎替他还清了债务,使他能够如愿以偿地娶到贵族**。(《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②(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答:
声音的温度概括短文篇二: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
内容:阅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日期:姓名:
一.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的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之前,总要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才会捧阅读,以避免把书弄脏。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碰到稀有的好书,他还会亲自动手翻印,转订成册。
在鲁迅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丝、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及其平常的东西,保证他珍藏的1万多册图书始终历久常新的。他留下的书中,没有一册有污损、破散的状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被他发现书面上个有破边、卷角等损坏之处,他就会很不高兴。对于那种不爱护数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被“蹂躏”过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的人。每一次把书送出去,他总是要非常仔细的把书包扎妥帖。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1. 为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
珍藏( ) 损坏( ) 书籍( ) 寄赠( ) ....
2. 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历久常新:
蹂躏:
3.文章围绕着的主题,一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是
第二件是
第三件是
第四件是
4.对文中“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理,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二.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强烈)的阳光(照射、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用“——”划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3.人们把吐鲁番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 ),理由有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 的特点。这两个事例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声音的温度概括短文篇三:初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姜堰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八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记者第一时间tà fǎng她的寓所,看到老人满脸yáng yì
着激动与喜悦。
2A.母亲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说“打得好”。
B.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C.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D.《始终眷恋着祖国》节选自《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1989年8月28日《光明日报》)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营养。 ....
B.小明忘记了完成作业,面对老师的批评,他据理力争。 ....
C.深夜,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万籁俱寂,孤寂的心更增几分凄凉。 ....
D.一个人的理想可以远大,但假如不努力以赴,那也只是镜花水月,沦为幻想。 ....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芳林新叶催陈叶,。
③,身世浮沉雨打萍。 ④,铁马冰河入梦来。
⑤诗人常常移情于物,将河流名称巧妙嵌入诗句,以抒发自己强烈而隽永的情感。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的“ , ”和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 ”,就是这样的诗句。
5.名著阅读。(6分)
⑴马克·吐温和吴承恩分别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西游记》中塑造了汤姆和美猴王的形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共同点是: ;产生这种性格的内在原因分别是: , 。(3分)
⑵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共有五次历险,其中一次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
B.《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波莉姨妈,心地善良,担负着抚养汤姆的责任。
C.《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后一难是“归途师徒落水”。
D.铁扇公主与孙悟空有仇,是因她的儿子哪吒被悟空诱入天罡丛中,被戴上“金箍儿”,
不能妄动。
①帖中画线句子是一个病句,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2分)
②看完帖子后,你想利用网络平台举行一次“电脑让现代人脊椎很受伤”的专题讨论会,做为主持人,请将你的主持词写下来发到首页上。(3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已亥杂诗》(龚自珍),完成第7题。(7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7.⑴《己亥杂诗》说:“浩荡离愁白日斜”,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2分)
⑵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3分)
⑶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二)阅读文言文《韩诗外传·七》(节选),完成8~11题。(10分)
昔者孔子鼓瑟,曾子、子贡侧耳而听,曲终,曾子曰:“嗟乎!夫子瑟声殆有贪狼之心、邪僻之行,何其不仁趋利之甚?”子贡以为然,不对而入。夫子望见子贡有谏过之色,应难之状,释瑟而待之。子贡以曾子之言告。子曰:“嗟乎!夫参,天下贤人也,其习知音矣。
⒈⒉⒊向者丘鼓瑟,有鼠出游,狸见于屋,循梁微行,造焉而避,厌目曲脊,求而不得,丘以
瑟浮其音。参以丘为贪狼邪僻,不亦宜乎!”
【注】⒈丘:孔子,名丘。⒉造焉:遇到障碍。⒊厌:眯着。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昔者孔子鼓瑟 ( ) ②有谏过之色( ) ..
③释瑟而待之( ) ④有鼠出游 (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参以丘为贪狼邪僻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B.船载以入(《黔之驴》) ..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D.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
夫 子 望 见 子 贡 有 谏 过 之 色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贡以为然,不对而入。(2分)
译文:
(2)圣人非所与熙也。(《宴子使楚》)(2分)
译文:
11.文中孔子评价曾参“天下贤人也”,其理由何在?(2分)
(三)阅读《变色龙的“隐身术”》(秦自民 毛恪成),完成12~14题。(10分)
⒈变色龙与曾经称霸地球1.6亿年的恐龙都属于爬行动物,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变色龙属于有鳞目避役科,跟常见的晰蜴算得上是近亲。
⒉变色龙赖以在芸芸众生中立足的看家法宝是:身体能根据需要随心所欲地改变颜色。变色龙的颜色可随环境温度、光线、湿度的不同而随时改变,使体色跟周围背景融为一体,难以辨别,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不可思议。那么,变色龙的隐身术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⒊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变色龙的变色是由于其透明的表皮之下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
收缩,引起不同的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在各层之间交融交换而造成的。不过,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最近否定了这个说法。他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透明的纳米晶体位于虹细胞层,在变色龙的色素细胞之下,变色龙可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当变色龙状态平静时,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而当变色龙兴奋时,纳米晶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因此折射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其他颜色。更深一层的虹细胞中有体积更不规律的晶体,可折射强光。虹细胞呈两层分布是进化的新特点。这令变色龙可以迅速在有效保护色和鲜艳颜色间转换,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
⒋自然界最奇妙的特征之一就是“一物降一物”。尽管变色龙能随心所欲地变色,让自..
己的外表更具迷惑性,使自己成为危险的猎手,并躲避大多数敌害的攻击,但它不是非洲树蛇的对手。树蛇最喜爱的食物恰好是变色龙,它能轻易看穿变色龙的伪装,而且树蛇本身也是一个伪装得很完美的伏击者。当变色龙捕食时,也许是因为注意力都集中在猎物身上的缘故,它没有觉察到危险的降临,而其行动又异常迟缓。因此很多时候,树蛇能轻而易举地将坚硬的毒牙插入变色龙的身体,变色龙常常来不及挣扎就成了树蛇的美餐。
⒌科学家受到变色龙随环境自动改变体色的启迪,研制出了一种对光线敏感的变色纤
维,用它做成的变色军装,可随地貌的变化而交替呈现不同的颜色,即使用现代化的侦察仪器搜捕,也将无济于事。我们有理由期待,不久的将来,人类的隐身术将比变色龙更高一筹。
(选自《百科知识》2015〃09A)
12.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变色龙的?(3分)
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5分)
⑴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之一”的作用。(2分)
⑵请指出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4.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地球生物与自然环境应建立一种怎样的生存关系?(2分)
(四)阅读《人要有事做》(尼溪),完成15~17题。(10分)
⒈有承包商来承包田地,给500元钱一亩。有几个老人,家里的田地说什么也不让承包。有人替他们算账,顺算倒算,结果都是自己做很难赚到500元钱;田地包出去,不仅经济上划算,还自己不用做,也不用担风险。可老人们的理由是,把田地都包给了人,我们做什么?老人们不算经济账、风险账、力气账,他们要的是有事情做。
⒉乡下的老农民,从小侍弄田地,很少做别的事情。他们春天把土地翻过来,弄细弄碎,种上稻棉;秋天再把土地翻过去,又弄细弄碎,种上菜麦等。稻棉的行距株距,菜麦的有序的杂乱,是他们手下的画卷;植物吸水拔节的细碎的声音,是他们耳中的乐曲;风中的麦浪、黄的菜花、白的棉花,是他们眼中的美景;种子发芽、禾苗生长,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他们苦在其中,累在其中,乐也在其中。这里的苦和累,就是他们心中的愉悦和欢乐。他们行在
田地间,心在田地上;思的是播种和管理,盼的是收割和脱粒。有人说,他们歇下不做事就要生病。这话不假。他们生命的根,就深扎在泥土里。他们就是一株棉、一棵稻,离开了土地就要枯死。⒊人要有事做。人必需做事。不仅为生存,更重要的是精神寄托,身心的本能。
⒋人在劳作时盼休闲,可一旦无事可做,就又感到无聊、空虚、闲得慌。无所事事远比
繁忙劳累难受。我对大妈们跳广场舞,老伯们打牌、下棋、垂钓等的,是支持加鼓励的;甚至对有些退休干部仍想找人谈工作、找事管的心情,是持同情态度的;当然,对老人们的练书法、学绘画等的,更是尊敬加尊重的。一生都做事,劳动惯了,陡的歇下来,是会无所适从、身心不适的。那个难受,怕不身在其时,是难有切身体会的。
⒌村上有几个打工挣了些钱的后生,甚至给自己的老人下了“禁做令”:再要种田就不
给一分钱,就不履行赡养义务!可几家老人都还在暗里偷着把自家的几亩田地种了,在电话里都谎说一分田都没种。有人在夸儿子孝心的同时,骂那几个老人是“贱骆驼”,有福不晓得享。可我是一遇见那几个孝心的后生就劝,他们要做就让他们做点,最大的孝,就是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要让他们有牵挂、有寄托、有盼头、有希望,就是要让他们的身心有个恰当的存放处。
15.作者开篇承包商承包土地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2分)
16.说说文章第③~⑤段文字是如何来论证的。(4分)
17.阅读【新华时评】,并回答问题。(4分)
【新华时评】标题:应对老龄化更需重视“老有所为”
应对人口老龄化,既需要大力发展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充分保障老年人享有各项合法
权益,也需要重视发挥老年人群体的作用,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是29日在福州举行的全国老龄宣传和“银龄行动”工作座谈会传达的信号。
我国从今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新华时评】和本文的观点是否冲突,请
说明理由。
(五)阅读《母亲》(纪连海),完成18~21题。(20分)
⒈生我的时候,母亲已经到了四十岁。
⒉我是母亲生下来的第七个孩子,也是活下来的四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孩子。
⒊那个年代的农村,一家六口人当中,有四个娃娃都要吃要喝,而家里面只有一个半劳
力——我的母亲身体一直有残疾,只能算是半个劳力的我家,在那每个劳动日的日值只有五毛钱的日子里,生活起来,不容易啊。
⒋不过,从打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的母亲非常的溺爱我。
⒌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吃奶一直吃到八九岁上。不过,母亲毕竟是四十岁上才生养了我,故而妈妈的奶头里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奶水。但是,居然让我一直吃到八九岁上,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极为少见的了。母亲对我的溺爱,由此可见一般。
⒍我渐渐长大了,已经上了学的我,实在是到了非断奶不可的年龄了。此时,母亲知道正在长身体的我,需要大量的营养,故而,此时家中所有好吃的,总是我第一个吃——当然也是我吃得最多。
⒎不过,那个时侯也真的没有什么好吃的。在我看来,每天都只能跟玉米、红薯打交道的我,能够每个星期吃上两三顿馒头米饭的,已经非常知足啦。当然啦,对于我而言,哪里的好吃的也不如母亲给我做的鸡蛋饼好吃——因此,每天一个鸡蛋饼,对于我来说,那是必须的。
⒏后来,我上了高中;再后来,我上了大学;再后来,我参加了工作。高中,大学,工作,都只能每个星期回家一次。
⒐可是,这个时期的我,每次回到家,都能在第一时间,吃上母亲做的鸡蛋饼——虽然,此时已经经历过外面世界精彩的我已经知道,母亲给我做的鸡蛋饼,真的并不是这天底下最好吃的食品,可是我还是要高兴地大吃特吃一顿。此时,再看到已经非常苍老的母亲的笑脸,才算是心满意足。
⒑任何一个人,只要你在外面飘,最担心你的安全的,当然是母亲——我的母亲也不例外。
⑾上大学的时候,每当我要乘坐长途公交车离开家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站,直到眼看着我上的车走远了,她才步履蹒跚地回了家。而每当我长途公交车回到家乡的车站的时候,远远地,就会看到母亲,在那里等待——此时的我,只是不知道,母亲在这里,已经等了多久。
⑿而我每次劝她,不要这样,她都会说:走走路,不碍事的。然后,每次都是依然故我的,迎啊,送啊的——直到,她再也迎送不了了,才算作罢。
⒀后来,已经参加了工作的我,有了恋人——就是我现在的妻子。我把恋人带回家,母亲热情的张罗着饭菜。此时,我的恋人发现,我的母亲做的西红柿炒鸡蛋特别好吃——当时的我在想:我吃了这么多年,没觉着母亲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好吃啊。
⒁再后来,每当我带着恋人,结婚以后带着妻子回家的时候,在我们家那并不丰盛的餐桌上,都会有母亲亲手做的西红柿炒鸡蛋。而关于这些,与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的妻子,至今还历历在目。
⒂因为工作单位离我和妻子双方的家都比较远,故而,但是生活非常不宽裕的我们新婚小两口儿,只能在我的单位附近租了房子住。此时,母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我的父亲,已经与我们阴阳两隔了。
⒃母亲病倒了,而我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正当属于我自己的房子已经下来、我正准备装修之际,母亲病危了。 ⒄此时的我,告诉母亲说:您一定要坚持,您很快就会住在属于您儿子名下的房子啦。 ⒅母亲却冷静地告诉我说:我可不住在属于你名下的房子那里!新装修的房子,我住进去了,我死了,这房子多不吉利啊,你不担心,你不害怕,别忘了,你还有媳妇儿啊!咱家可不能这样做!儿子,你放心,我活不了几天啦,这个月,我就会到那个世界找你父亲去啦!
⒆可此时的我,要亲口告诉她的却是:您儿子,有了自己的房子啦!
⒇半个月之后,母亲阖然而逝。 (选自《经典美文》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