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关系,笔者不久前被派驻阿拉木图。短短时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是这座城市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座诞生独立的城市对每一位初到阿拉木图的人,好客的主人都会带你去参观独立广场,向你介绍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阿拉木图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曾经过这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称此地为七河邑。但城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1854年, 当时,哈萨克人在这里修建起作为军事要塞的第一座古堡,并起名为“维尔内”。1867年维尔内成为衰败的奥斯曼帝国鞭长莫及的一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世纪末沙皇俄国控制了这一地区。十月革命后,中亚地区建立起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1年维尔内改名阿拉木图,意为“苹果之城”,1924年,根据列宁的提议,废除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立以民族划界的五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即现在中亚五国的雏形。1927年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府。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宣布独立,阿拉木图成为历史上第一次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的首都。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城中建起了气势宏大的独立纪念碑和独立广场,并以哈萨克语重新为城市命名Алматы(中文仍沿用阿拉木图)。由于这里靠近几国边境,1997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下令,将首都迁至中部城市阿克漠拉(阿斯塔纳),从此,具有70年首都历史的阿拉木图变成了一个直辖市。
虽然国都北迁,但在哈百姓心目中阿拉木图作为首都的地位没有改变,它仍是国家乃至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仍具有国际大都市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迁都的过渡时期,这里继续保留着总统官邸和大部分国家的使领馆,继续举行各种重大的国际、国内活动,世界各地前来淘金的巨商富贾云集于此......阿拉木图为自己赢得了“南都”的美誉。站在独立广场上,主人会告诉你:在迁都仪式上,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动情地说:“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成为国家的金色摇篮,从这里,我们诞生了独立,从这里,哈萨克斯坦走向世界!”
一座散发乡情的城市
如果说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里奏响的是一支高亢、激越的交响曲,那么阿拉木图到处流动的则是一曲舒缓、悠扬的田园牧歌。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没有繁华宽阔的街道,没有滚滚不息的车海,也没有神色匆匆的行者,似乎与时代有一些“隔阂”,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那么从容。一条小径弯弯曲曲穿过树丛引你走近一幢小楼,也许这就是当地一家著名的交易所,顺着一截铁梯攀墙而上就会出现一家来自巴黎的名牌时装店,一只小狗卧在当街的一片草丛里闭目养神,毫无顾忌过往的车辆,笨重的有轨电车从城中“咣当、咣当”地穿过,让人恍若凝固在年代久远的苏联名信片里。一串串玲珑小花缠绕在一棵棵参天大树上,让人怦然心动,一树树红樱桃从铁皮制成的简易院墙后探出头来,你会遇到院主人亲切的眼神与和善的微笑。阿拉木图就是这样淳朴而安详,就连因年久失修而变得坑坑洼洼的公路与街道,也与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般配与和谐。登上城市的制高点放眼望去,房舍被一片片绿荫庇护着,疏密有致地散布在整个山谷。几座零星的现代化高楼显得有些突兀,那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外国人投资建起的宾馆。入夜,阿拉木图陷入沉寂之中,很少霓虹闪烁,星星格外明亮。
一座生长绿色的城市
阿拉木图被誉为世界上绿意最浓的城市之一。没有来过这里的人恐怕很难想象,这座戈壁滩上的城市竟会拥有如此的绿色。刚进入这座城市的那天,阿拉木图便用她绿色的绸带“蒙住”了我的双眼――街道两旁除了浓得化也化不开的绿荫,几乎看不到树后的景色。当同事终于把车停在路边,手臂越过一片草地,指向丛林掩映中的一幢四层楼房对我说“你就住在那里”时,我很惊诧,问道:“这里是郊区吗?”“不,是市中心。”同事见怪不怪地回答。从未想到在市区竟可以如此地亲近大自然。清晨,打开窗户,守候在窗外纯净而潮润的空气带着草木的清香肆意地涌入房间,全城的鸟儿都在树林里忘情地歌唱;中午,蔚蓝色的阳光把城市笼罩在悠远的暇思之中,远古的白云在天上徜徉;傍晚,凉爽的风从雪山上下来,伴着夕阳在城市的每条街道上流动,阿拉木图沉浸在金黄色的韵律中。
夏天,由于多雨,阿拉木图的草木从来不会蒙尘,她们永远青翠欲滴。房前屋后的草儿、树儿,不必考虑排列整齐,不必考虑长在什么地方,只要种子落土,便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自在地生长。这里杨树最多,大多有十几米高。一部苏联老片子里有一个颇具当地特色的爱情镜头:一个青年骑在离楼很近的一棵树杈上,等待着心上的姑娘在阳台上出现。想象不出,没有绿色的阿拉木图会显得何等无味和空洞。
一座东西方交融的城市
哈萨克斯坦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迁徙聚合的恢弘史诗,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铁骑曾在这里驻足,成吉思汗的子孙在此安营扎寨,穆斯林信徒长途跋涉送来了《古兰经》,沙皇俄国最终吞并了这块土地,二战期间,斯大林将150多万德意志人、波兰人、犹太人、高加索人疏散、驱赶至此,哈萨克斯坦的民族结构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在阿拉木图居住的116万人口中,哈萨克族约占40%,俄罗斯族占到36%。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和谐地相处着,不论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在这座亲切的城市里都不会被当成是外人。街上,俄罗斯族老太太挽着她的哈萨克族丈夫、欧洲小伙子拥着他心仪的亚洲姑娘、黑眼睛妈妈领着蓝眼睛儿子的景像随处可见,它们显示着阿拉木图的宽厚和包容。大大小小的集市上,既有德国啤酒,也有朝鲜发糕,既有埃及的草编画,也有伊朗的印花布,而最多的则是来自中国的门类齐全的商品。如果你用心听,也许能听到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听到过的如歌一般古老的叫卖声。目前,阿拉木图的许多大学正在加紧培养掌握各种语言的人才。可以想见,一个东方与西方交汇、传统与现代相融的阿拉木图必将变得更加迷人。
一座追赶现代化的城市
哈萨克斯坦被誉为21世纪“世界战略资源贮藏库”之一。独立14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在各个领域都发生着积极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在能源出口的拉动下,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已成为独联体国家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自2000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9%以上的增长速度。2004年人均GDP已达到2700美元, 2015年预计将达到9000美元。阿拉木图已成为哈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努力建设地区金融中心”的号召下,城市的面貌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如今,在外伊犁阿拉套雪山下、城市的高地上,已矗立起一片崭新的高档写字楼、居民住宅区以及商社等建筑,它们无声地向世人展示着城市的崭新风貌和未来蓝图。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措施的出台,在阿拉木图市内的各条主干道上,已经可以看到道路测绘人员忙碌的身影,一些简易的房舍和院墙已被拆除,旁边耸立着现代化大楼的巨幅彩绘设计图......不管你相信与否,也不管你情愿与否,阿拉木图在阿拉木图人的眼中,正开始变得在熟悉的亲切中又透着点滴的陌生,她正延续着、编织着阿拉木图人的回忆与梦想。中哈建交以来,哈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为最为优先的外交方向之一,两国关系在各领域各层次全面推进,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始自中国、通往欧洲的欧亚铁路新干线打通,列车从这座城市中呼啸驶过的时候,阿拉木图一定会成为新世纪新丝路上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