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主要经济体外汇储备特点及风险分析]中国外汇储备走势图

  近年来,东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主要聚集区之一。截至2008年6月,外汇储备最多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上述9个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总额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比例的60%以上。
  
  东亚外汇储备特点
  
  一、外汇储备高速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资料,1998年以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逐步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汇储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外汇储备增长率看,从1998年底至2005年11月,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了5.56倍,日本增长了4.11倍,中国台湾增长了2.82倍,韩国增长了4.05倍,分别列1―4位。
  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和“四小龙”的外汇储备增加最为迅速。1996-2004年末,中国由1070亿美元增加到6099亿美元,增加4.7倍,占世界的比重由6.4%提高到15.8%;“四小龙”由2469亿美元增加到6765亿美元,增加了1.74倍,占世界的比重由14.7%提高到17.6%。相比之下,同期东盟4国由930亿美元增加到1629亿美元,只增加0.75倍,占世界的比重也由5.5%下降到4.2%。2008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到18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二、外汇储备严重过剩
  如前所述,东亚是世界外汇储备增加最为迅速的地区,其中,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6个国家和地区,其2004年末的外汇储备合计为21202亿美元,占世界的55.2%。然而,根据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像日本那样拥有巨额经常收支、贸易收支黑字和巨额海外纯债权的国家,根本不需要迅速增加外汇储备;中国和“四小龙”也一样,20世纪90年代以前虽然都曾苦于外汇不足,但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连年的贸易收支黑字为基础,也不再需要迅速增加外汇储备。因此,以日本为首的东亚外汇储备已处于储备过剩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大都是根据其进口支付和偿还外债的实际需要,即为利用和发挥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来增加外汇储备的。其重要标志,就是各国的外汇储备经常为支付进口和偿还外债而被频繁地动用。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都曾动用过外汇储备,用于石油大幅度提价后的进口应急支付,动用额都占当时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左右。韩国也一样,1970―1990年间曾有4年动用了外汇储备;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也经常动用为数不多的外汇储备。
  然而,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外汇储备减少或增幅不大的欧美各国,虽然继续利用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即经常动用为数不多的外汇储备,但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东亚经济体却不再需要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分别有7年和9年,平均不到2年就动用1次外汇储备;英国也有4年动用了外汇储备。相比之下,日本自1980年以来从未动用过外汇储备。亚洲“四小龙”除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动用过外汇储备外,中国台湾一直未动用过外汇储备。中国也一样,1987年以来,除1992年外,也未动用过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越少越频繁地动用,越多却反而积攒不动用,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美国和欧盟各国虽然经常动用外汇储备并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减少,但却都未因此而陷入对外支付方面的危机,这说明其都不存在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因此,尽管日本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增大外汇储备,美国和欧盟各国却稳坐钓鱼船,不仅不急于增加外汇储备,甚至还减少了外汇储备。相比之下,在外汇储备越是迅速增加越是不需要外汇储备基本功能的情况下,日本、中国和“四小龙”都处于外汇储备严重过剩的状态。
  
  三、外汇储备配比结构失衡
  东亚经济体中以中国为例,外汇储备中的三分之二以上为美元资产,黄金储备只有600吨左右,占全部外汇储备的比例仅为1.4%。而美国黄金储备超过8000吨以上,占全部外汇储备的60%以上。德国黄金储备3433吨,法国2945吨,意大利2451吨,均为上述国家全部外汇储备的50%以上。
  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既不能放在抽屉和柜子里,也不能存款于国内的银行,投资国内的有价证券,而只能存款于外国银行(包括本国的境外银行和国内的外资银行)或购买外国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国债等有价证券流动性强、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大都投资于外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等有价证券。以东亚外汇储备的运用为例,截至2004年末,购买外国有价证券的比重是香港91.7%,新加坡89.3%,韩国84.1%,日本82.8%,印度尼西亚75.6%,泰国69.7%,马来西亚68.5%,菲律宾55.7%。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长期经济繁荣,因此在美国财政赤字扩大、国债发行增加的情况下,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其外汇储备的相当部分用于了对美国国债的投资。根据统计,2000―2004年,日本、中国、“四小龙”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额由5075亿美元增加到11141亿美元,增加1.20倍,占世界各国持有总额的比重由50%提高到57.5%。其中,日本持有额由3177亿美元增加到7118亿美元,增加1.24倍,所占比重由31.3%提高到36.8%;中国持有额由603亿美元增加到1938亿美元,增加2.21倍,所占比重由5.9%提高到10.0%;“四小龙”持有额由1295亿美元增加到2085亿美元,增加0.61倍,所占比重由12.7%下降到10.8%。
  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4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占GDP的比例平均翻了一倍以上。外汇储备增加在增强一国国际收支支付能力和抵御货币危机能力的同时,也给资金短缺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成本。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使得汇率变化无常。许多国家为了抵消汇率的剧烈波动不得不保持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偿债和进口支付之需。
  显而易见的现实是:拥有大量非借入储备的经济体集中在东亚,世界外汇储备额排名前10位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占7个。外汇储备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了大幅增长,这是因为,由于东亚的制造业始终不断地持续崛起,东亚地区,包括日本、“四小龙”、“四小虎”和中国大陆先后出现了持续的盈余。
  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外汇储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美元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日元的比重明显下降,欧元已成为第二大储备货币。
  从总体上来看,发达国家更青睐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欧元储备比重相对较大。2000年,在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3.3%,欧元占10.2%,日元和英镑的比重 分别为6.5%和2%;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4.3%,欧元占14.6%,日元和英镑分别占4.4%和5.2%。
  
  东亚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
  
  一、东亚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第一,国际收支的明显改善。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出口的迅速增加为基础,中国和“四小龙”的经常收支都是连年黑字的局面。
  第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增加。1999―2002年,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共为9001亿美元,其中,以政府开发援助为主的公共资金流人为2830亿美元,以直接投资为主的民间资金流人为6040亿美元。就中国而言,2000―2005年共引进外资380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
  第三,金融体系不健全。本地区软弱的银行业难以充分保障巨额储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收益主要是可以更好地抵御投机性的冲击。
  二、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资产为主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东亚多数经济体实质上采用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东亚的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为主为不足为奇了。根据历史的世界外汇储备结构以及东亚具有雄厚官方外汇储备的现实,东亚的外汇储备流向与储备结构的变化基本一致。初步估算,东亚的官方储备约70%流向美国,约20%流向欧洲。
  第二,东亚经济体的贸易对象与贸易结算货币。由于东亚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美国,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也多为美元,更为重要的是,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活动要以国内经济为主。虽然美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很大,但是与美国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远远低于日本、德国、瑞士的相应指标,后三国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外向型的,其货币价值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干扰而大幅波动,不利于保值。
  第三,美元的历史地位。美元是历史形成的国际支付手段、交易中介、价值储藏手段。国际贸易中三分之二以美元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批发交易绝大多数以美元交易,各国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采用美元;日本、德国、瑞士的央行拒绝其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东亚外汇储备存在风险
  
  一、美元贬值风险
  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虽然体现了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已由此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绝大部分是以美元为主的外币,而不是黄金、SDR和IMF储备头寸,其本身就蕴藏着不稳定的因素。就国际金融秩序而言,以美元为最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金融体系,更使美国从美元的发行和流通中得到了莫大的好处。然而,在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脱离美元”的情况下,以中国、“四小龙”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却和日本一样大量增加外汇储备、囤积美元并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从而情非本愿地配合了日本遏制日元升值的行动,维护了美元以及以美元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金融秩序。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常收支、贸易收支赤字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尽管如此,以减少外汇储备为标志,美国最担心的并不是日渐增大的经常收支、贸易收支赤字和对外债务,而是美元衰落的趋势。只要美元继续保持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那么不管美国对外支付多少美元,流出去的美元归根结底还要流回到美国。正因为如此,尽管美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时压迫日元升值,但自里根政府开始,美国政府一有时机,就推行强势美元的政策。然而今非昔比,伴随欧元的崛起、日元国际化的发展和亚元圈的前景,美元国际地位衰落乃是难以逆转的必然趋势。如果说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在垂直贸易中蒙受损失,那么今后还很可能在美元衰落中蒙受损失。
  由于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过多,同时避险保值手段单调,在2000年之后的美元大跌过程中,东亚经济体外汇储备在账面上贬值严重。由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元不负责任的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账面也损失不菲。
  
  二、流动性风险
  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特别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这决定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际市场上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东亚外汇不是拿着一些外国的现钞放在那里,而是买了外国的一些高收益、低风险、非常安全的债券。然而约占60%比例、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使得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不足,受到国际关系、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威胁。
  
  三、储备规模风险
  有观点认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外汇储备以GDP的10%左右为好,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明显偏高。亚太区国家的外汇储备额占GDP的比例平均都要比西方国家高出很多,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而且高外汇储备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是有帮助的。有些观点认为,考虑到中国的银行坏账情况比较严重,适当增加外汇储备还是必要的。
  
  东亚外汇储备管理现状
  
  关于东亚各经济体外汇储备管理的现状可以简要地总结如下:
  第一,东亚主要经济体在进行储备管理时,都普遍采取双层模式,财政部及其下属的外汇基金或者平准基金构成了外汇储备的主体,关于运用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的决策,以及储备管理的指引意见均由财政部确定。中央银行依据财政部拟定的原则和指引,负责对外汇储备进行日常管理。因此外汇储备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多部门协调的决策执行过程。
  第二,由财政部门和央行共同对储备进行管理的体制需要二者高度协调和配合。欧美和日本等经济大国的内外部经济政策往往相互影响,因此不能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宏观的调控作用。它们的货币政策由货币当局负责,而汇率政策由财政部负责。因此,在运用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有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时,大国都会采取相应的冲销措施来消除或减轻这种影响。而新加坡、香港等均属于小型的高度开放经济体,其对外经济部门在整个GDP的比重相当大,汇率的异常变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所以它们都把政策的重点放在汇率的稳定上,基本上放弃了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调节,外汇储备作为维持汇率稳定的重要手段地位就显得尤其突出。
  第三,从国际比较看,外汇储备追求的是中度还是高度流动性,似乎和经济规模并无紧密关联。例如美国、日本、欧盟、英国、中国香港都以流动性为基本要求,在其基础上才追求盈利性的目标,主要投资的资产都流动性很高。而韩国、新加坡均将其外汇储备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为注重流动性,投资与短期流动性强的资产,另一部分则为注重盈利性,投资于长期的收益性较高的资产。
  第四,在储备风险管理方面,东亚经济体普遍采用了基于内部模型法的全面风险管理,对投资经理的选择、投资基准回报的确定以及相应的纠偏计划越来越市场化,并定期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状况进行压力测试,保障储备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问题。
  
  (责任编辑: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