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徐向洋 读不进书 走万里路】

  徐向洋,1960年出生。当过兵,做过教师。 后来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儿子,索性让儿子退学,自己辞去公职在家教育。经过六年的特殊训练,他的儿子被南京一所艺术学院录取。 受此启发,徐向洋于1996年办起专收“问题学生”的训练班,2002年开办“淮安市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2003年开始行走行动,自此他的训练班得名“行走学校”。
  
  
  他们大部分在正规学校里被视作不可管教的孩子,更有一些已经辍学许久,家长在走投无路之下把他们送来。究竟是怎样的人能“治”得了这帮孩子?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行走为必修课的学校。他用行走,改变了数百位孩子的生活方式。有人称他为“魔鬼教父”,他的学生们索性称他为“我的野蛮校长”。
  
  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徐向洋可谓知名人物。当年他因为成功地把自己的儿子,从老师眼中不可救药的差生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大学生而小有名气,后来他又成功地调教出邻居和亲戚家的“问题”孩子。
  他的名字和“行走学校”几乎是可以划上等号的。说是“学校”,其实它对外的正式全称是“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以“择差教育”出名,专门选择那些不想学习、不会学习、行为习惯不规范、成绩排在班级后列的令老师头疼、家长烦心的“差生”进行训练。纠正学生不良习惯和行为,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差生”转变为合格学生。实现了这个转变,学校就完成了它的任务,学生就可以再回到原来的中小学继续学习。
  
  从训练儿子开始
  
  1996年,徐向洋的儿子徐根上小学六年级,学校是全市最好的,他成绩却是全班最差的,数学考分总在10分上下,同学给他取绰号“徐十分”。每次家长会,徐向洋听到的除了批评还是批评。这样的学生当然算是学校的“差生”。徐向洋决定:辞去公职,让徐根停学,在家跟自己读书。
  徐向洋和儿子有过这样一番对话。“你不想学的东西我都不逼你学,但我希望你能找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去好好地干。”“我想学溜冰。”于是徐向洋陪儿子徐根溜了足足一个月。后来,徐根对溜冰的热情消减了。徐向洋又适时地和儿子谈了一次话。“你知道你为什么对溜冰没兴趣了吗?这只是玩玩的东西。你不可能一辈子都溜冰,你现在想学点什么?”徐根考虑了一下说:“我想学弹吉它。”此后每个星期六,风雨无阻,他和儿子早晨六点钟就起来,乘四个小时的公交共汽车从淮安到南京学习一个小时的吉它,然后再乘车回家。“咱们按照他本性的发展方向,让他在不同阶段把事情做对,做成,做好。让他体会到,只要专心致志干一件事情,能把它干好,就能把第二件事情做好。”
  为训练儿子的注意力,徐向洋每天让儿子拉琴5小时。为了惩罚儿子,徐向洋对儿子动过戒尺、罚过饿、站过桩。没有想到,这种特殊的教育方法竟然使徐根慢慢发生了变化:各样乐器演奏得像模像样,原来不爱学习的毛病也没有了。现在的徐根已经是南京晓庄学院音乐系即将毕业的学生。“没有吃苦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徐向洋说。
  儿子的变化坚定了徐向洋的看法:很多被戴上“差生”帽子的学生,只要帮助他们改掉身上的毛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同样可以成为人才。后来,徐向洋受人之托,索性在家办起了专收“差生”和“问题孩子”的训练班。2002年,正式挂牌成立“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
  
  一千公里定人生
  
  什么是行走学校?教人走路的学校?一边走一边上课的学校?都不是!它是一所不留作业不考试,没有老师没有课本的学校,它惟一的课程就是走路,但是它不是教你走路,按这学校创办人的说法,它是磨练人的意志。那什么样的孩子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呢?差生!让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管不了的“坏小孩”!
  “这么多优秀的问题孩子聚集在一起,就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炸药包一样,而我扮演的角色就是控制这个炸药包的人。”徐向洋这样评说自己的工作。“学校静着学生就乱着,我从反面去思考,让学校动起来,天天就这么走,耗你的精气神,就让你只有一个目的,直指目的地行军,一走好了。”他认为,行走是锻炼孩子们毅力,改掉毛病的最好方法。
  在这里孩子们的毕业时间是根据他们在这行走的公里数来确定的,学校的口号是“一千公里定人生”。这些孩子大都来自城市,家庭环境在当地都不错。由于走得路途长了,风吹又日晒,手裂了脸黑了,当初的公主或王子们全都在路上改变了模样,甚至还被警方误会过是被拐卖来的。
  在行走学校,孩子们都称呼徐向洋为老徐。他则自封为儿童团长、总管带。这里虽然称为学校,但没开设文化课程,他们学习的是体能训练课程,进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学校没有老师,管理学生的工作人员都被称为“管带”;学校没有具体的班级,而只是按照受训的时间长短和体能状态分为中队,常常出现身高1米8的和身高不足1米的学生同队的情景;学校也没有固定的学生,你可以跟随学校进行一个月的行走,也可以跟随学校走完全程。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几乎都产生过逃跑的念头。徐向洋认为这很正常。“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孩子们总会想到三十六计,而走必然为考虑后的上策。”曾经有一名学生行走到了南昌跑了,接下来学校按照工作程序找他,通知家长,随后两个半月当中,这个孩子不时地向家里报告他已经到了哪里,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打工回去了,现在他已经回到常规学校。“这个过程中,其实跑也是教育。”据了解,福建省的一名家长,曾带着孩子从厦门乘飞机到南京,再坐出租车长驱淮安,请求徐向洋收下她的孩子。更有学生家长,在“徐家军”远征途中,携带子女追赶上队伍,硬是要他们答应让自己孩子加入。
  
  真假“魔鬼”
  
  惩戒教育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其实就是打。有一个初中毕业后就在父亲的公司工作的孩子,不仅不好好干,还一次偷拿家里4万元钱和女朋友短短几天挥霍一空,竟然还骂父母“一对狗男女”。一次在行军途中他逃跑了,被抓回来后,徐向洋亲自出马,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扇了很多耳光,打得他嘴角流血,但奇怪的是从此服了老徐。
  徐向洋说,自己动手打学生也只是偶尔的事情,他知道,被送到这儿的“差生”,就像一匹脱缰之马,已经不能被正常驾驭。一般的人、一般的方法对他们来说只是“家常便饭”。因此,只有类似于佛教中禅宗的“棒喝”,类似于中医的“猛药”,才能让他们悬崖勒马、恍然大悟。他将这称为“惩戒教育”。“祖宗戒尺就是这样传下来的。”不过,这里惩戒有原则:学生不错坚决不动手,学生错了也未必动手。屡教不改,三番五次才动手。不尊重爸爸妈妈的孩子必打。
  徐向洋自己显然能够掌握“惩戒”的精髓和火候,但是管带就未必有这样的能耐。徐向洋一直认为惩戒教育只可意会不可言表,“如果言传,那管带就可以随便打人了,这是不允许的。”
  在他的心目中,“差生”仅仅比一个正常人身上多了一些“灰尘”。他不只是这样说说,在他的名片背面就印着:“向洋眼中无差生”。在他的教育训练工作室,一进大门,就能看到一行用红漆写就的醒目大字:“向洋眼中你们是最棒的!”徐向洋藉此在向他工作室的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家长甚至向世人传递一种信念――每个孩子都是人,每个孩子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