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马士革必与之齐名。” 这是阿拉伯古书中的一句话。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自罗马帝国时代起,就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据说,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慕天堂之名,来到大马士革郊外,从山上眺望全城,深深震撼,但他马上离开。“人生只能进天堂一次,如果我现在进去了,以后怎能再进天上的天堂呢?”
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及其父亲哈菲兹?阿萨德,苦心经营40年,把这个弹丸小国打造成中东政治大国,“天堂之地”成了美国、法国、俄罗斯的必争之地。今年3月,国内骚乱爆发,大国纷纷插手,它又变成冲突、流血之地。
危险正在向巴沙尔逼近,人们担心战争一触即发……
叙利亚局势活像一部连续剧。今年3月爆发反政府游行时,是抗争片;4月,叙利亚军队开火,变成警匪片;5月,美国欧盟纷纷介入,变成国际大片;现在,俄罗斯跟美国针锋相对,政府和反政府力量剑拔弩张,随时有变成战争片的危险。
遭遇“经济绞杀”
11月26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赴大马士革160公里外的霍姆斯市采访,目睹反政府武装通过各种手段袭击军事人员。在霍姆斯军事医院,已收治伤者2300余人。
应该说,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的强力介入,导致了叙利亚局势绷紧。本月初,叙政府接受阿盟和平倡议,停止国内暴力,释放关押者,与反对派对话。但局势并未好转,阿盟指责叙利亚未有效履行协议,暂停叙利亚成员国资格。叙方表示这一决定“不合法”,要求召开特别峰会讨论,遭到拒绝。之后,阿盟要求向叙利亚派遣观察团,叙利亚要对该团性质、任务和人数进行修改,双方“谈崩”。26日,阿盟通过对叙利亚经济制裁决议,被叙利亚认为是“经济绞杀”――对阿拉伯国家出口占叙利亚总出口的一半,叙利亚近1/4货物需要从阿拉伯国家进口。28日,数以百万计的叙利亚民众走上街头,谴责阿盟“关上了所有与叙利亚交流的窗口”。
誓言“战斗至死”
11月25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接见大学生代表,说最初接受阿盟和平倡议,是因为“一些朋友希望帮助叙利亚,为此承受了很大压力”。制裁也没什么,“现在向我们施压的阿拉伯兄弟,以后都会争先恐后来大马士革道歉”。他以行动表现了对制裁的蔑视,11月30日,继续出动坦克镇压示威者。
此前,巴沙尔接受了英国媒体的采访,这是自叙利亚发生骚乱以来,他第一次接受西方记者采访。“西方任何针对叙利亚的干涉行动,都会导致中东巨震,她所发生的任何问题都会引燃整个地区。叙利亚是地区枢纽,针对叙利亚的分裂计划,将分裂整个中东地区,你们愿意看到另一个阿富汗或数十个阿富汗吗?”巴沙尔坦言,在骚乱之初,官方在应对上“犯了很多错误”,现在打击行动严格针对“恐怖分子”。但是,谈到今后的打算,他态度强硬:“面对外部干涉,我当然做好战斗至死的准备,毫无疑问,绝对会这样。”
巴沙尔勇于认错,又强硬面对,这使得他在叙利亚民众当中,仍然有很高的人气。许多年轻人把带有巴沙尔头像的项链挂在脖子上,或是用头像作手机背景。在他们看来,他年轻开明、受过西方教育,代表改革力量,不像穆巴拉克那样毫无生气,也不像卡扎菲那样专横跋扈。
骚乱源于“年轻人的失望”
叙利亚年轻人的政治立场是“分裂”的,挑起这场骚乱的也是年轻人。
2011年3月18日,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动荡波及叙利亚,一批“对生活和前途感到绝望的年轻人”爆发游行示威。他们认为,巴沙尔执政10年,虽雄心勃勃进行改革,但一触及当权者的利益,就知难而退,结果“雷声大、雨点小”,现在连雷声也没了。他们要求改善生活,实施变革,取消紧急状态法。这是叙利亚自1963年起实施的一项法律,当年叙利亚和以色列交战,敌对状态一直没有消除,叙利亚政府保留该法律,可以检查媒体,切断通信服务,不经司法部门批准拘捕疑犯。
起初,巴沙尔有所妥协,取消紧急状态法,提高工资和个税起征点。不过,反对势力真正要的是权力更迭。在此情况下,巴沙尔转向强硬。4月25日,他决定调兵“打击闹事的恐怖分子”,被西方视为“血腥转折点”。半岛电视台报道,当日凌晨3时,3000多名叙利亚军人在坦克的掩护下,开进南部城市德拉。军队还摧毁了水塔,切断了电源,掐断了电话。无辜民众伤亡令全国哗然,第二天,多个城市的居民走上街头,抗议军方行动,安全部队抓了500多人,局势急转直下。
当时,巴沙尔写了一篇文章《腐水中的细菌》,发表在英国《生活报》上,把阿拉伯政治动荡形容为“聚积起来的腐水,难免会滋生细菌”,“腐水”聚积太久,“细菌”繁殖就很严重,使一些国家出现“病态”。没想到,他用妥协和强硬的两手对付“细菌”都无效,最终国家陷入动荡、本人陷入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