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 要: 针对高校对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现实问题,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基于“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的人才培养漏洞,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技能、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本文以某师范类软件外包人才专业“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案例,并以发达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领域成熟的“印度模式”作为范本,探讨了新型模式下,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软件外包 校企合作 3+1人才培养模式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80-02
  一、引言
  软件产业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对于从事软件外包的企业而言,人才既是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与关键,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我国现阶段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目前不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在人才结构上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软件外包乃至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
  “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产生,所谓“3+1”人才培养的学制,即学生入学后,首先在高校完成3年的理论课学习,第4年通过与校外企业。如下图所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相关业务技能大都得到了提升。
  二、基于软件外包产业人才培养的“印度模式”分析
  印度是软件产业外包模式的策源地,同时也是全球软件外包行业的主要接包国。据IDC的相关数据统计,2004年全球软件服务外包的产业规模总值达328亿美元,其中,印度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114.3亿美元,占到了全球软件离岸外包规模的34.8%。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立足国外市场、依靠成熟技术提供软件加工及软件服务的发展模式。秦燕等人的相关研究指出,在全球软件企业的印度、美国和日本三种发展模式中,印度模式最值得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借鉴。目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仍远不及印度,其中主要的问题就在专业人才匮乏。因此,印度在软件外包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我国人才培养的一种值得借鉴的标准。
  三、“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通过对“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相比较传统的学科体系培养模式而言,“3+1”校企合作新型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们实际动手能力弱的问题,而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也有了相当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于行业技术规范及相关领域内国际标准的认知也有明显提高。但是分析也发现,目前的培养模式现状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语言培养不足,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
  软件产业是国际化的产业,作为一项舶来品,国外先进的IT技术始终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加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迭代速度非常快,闭门造车已经不可能,因此国际性的交流合作对于青年人才培养而言就成了当务之急。因此,加强计算机领域人才的外语培养,尤其是对日语和英语的培养,其作用不容忽视。
  目前,培养体系中虽然开设了相关的日语课程,但学生们的语言水平依然处于劣势状态,特别是缺乏国际交流经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十分不足,尚不能完全满足目前激烈竞争的国际软件市场中的人才需求。
  2.合作深度不够,校企缺乏共通共融
  一般来说,企业参与到“3+1”模式中来,往往也要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对企业来讲,这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业务压力过大,人力资源有限,所以通常情况下很难抽调出人手深度参与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中来,也不会主动去提供帮助。有时还出现“现来现管,不来不问”的情况。而软件行业的瞬息万变,往往又决定了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这一事实,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够充分达到企业要求。
  3.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产学研相结合
  传统的意义上,企业只从事生产,高校则只负责教学与研究工作。但是这些年来的经验已经充分表明,企业在行业领域内的研发往往比较落后,缺乏相关的人才、设备和成果引进,资本运作虽然充分,但技术推动力往往不足。而反观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往往又与实际的生产相脱节。如何通过学生培养为纽带,将产学研三者密切结合,就成了“3+1”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致力解决的问题。但是就目前来看,因为校企双方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统筹协调和相应的计划,所以产、学、研脱节的情况依然存在。
  四、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办学理念,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首先要在办学理念上做出调整,改变以往封闭教学的传统。调整过去以书本为主,理论先行的“精英式教育”思想,逐渐树立起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贴近技术发展前沿的,以培育实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增进国际交流,提高对外业务能力
  掌握特定外包要求的外语能力,熟悉文化背景的专业人才目前仍然是各大软件外包企业青睐的稀缺性人才。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外语语言学习力度,加强国际性交流,为学生尽可能创造日语交流机会。
  加强外语技能学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以日语为例,高校和企业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日常使用外語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比如在培养过程中尽可能的提倡日语交流,适当向学生渗透日语专业的技术术语,鼓励学生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背景和相关的礼仪知识;另一方面,校企双方也要尽可能地教授学生熟练使用日语工具,比如日文版的软件开发环境,以及croquis、ftver150等常用日语输入法和各类常用日语办公软件等。
  3.加强校企联系,完善人才培养环节
  越是校企双方进行衔接的重要阶段,也越容易出现盲区。在“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三年和实习的一年恰恰是关键所在,它关系到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和实践操作是否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不应仅仅简单地理解为3年学校学习和1年企业实践那样简单,应当做到企业深度参与到学生的3年在校学习中去,在技能培养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样,学生最后的实习也应当反映出3年在校学习的成果,相关的成绩与不足也应当及时反馈,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中得到时时的补充和完善。
  五、结语
  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很多高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学科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建立了一批实训基地,并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可见高校越来越重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新思路,校企合作也逐渐走向成熟。诚然,“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不论对于高校还是企业而言,仍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参考文献
  [1]刘斌, 朱海林. 基于“3+1”校企合作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文信息, 2015(1).
  [2]Hollander M. A nonparametric test for the two-sample problem[J]. Psychometrika, 1963, 28(4):395-403.
  [3]李可学. 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7(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