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和申脉能治近视吗_金门撤军的三重含义

  金门驻军的裁编究竟是军事问题?抑是政治问题?或是台独问题?还是三者兼具?虽有待时间证明,但军人任令政客瞎掺和,值得台湾军系将领深思      台湾防务当局基于“精兵筒政”考量,预计于2007年11月紧缩金门驻军的员额,将4个作战旅、1个炮指部、1个支指部、1个战车群全面降编为4个守备旅、1个炮兵群、1个支指处、1个战车营,员额由满编作战单位25000人,缩减至9000多人。金防部“司令”编阶也从军团级(加陆军上将衔)降为军级单位(少将加中将衔)。由此显示位居台湾防务前线的金门战略位置经此裁编,已不复往昔蒋介石、蒋经国主政时代“反攻跳板”的前哨地位。
  
  两蒋时代:屯兵重地
  
  回顾国共对峙时代,蒋氏父子相当重视金门防务,认定金门与马祖是台湾沿海双哨,尤其是金门在蒋介石策定的“国光反攻计划”中,金门以攻,马祖宜守,始终是台海防务的核心。不论是反攻,或是防卫台湾,蒋介石均将金门视为屯戍重兵之处。
  古宁头战役后,蒋介石派遣精锐之师进驻金门,一度高达6、7个满员师全面经营金门防务,加上配属单位军队员额高达12万人。迨“8?23炮击金门”战役结束,在美国压力下,蒋介石撤回1个师返台,金门仍保持6个师兵力。同时为磨练台湾军队战斗意志及两栖航渡训练,戍守台湾岛部队每两年必须与金门部队轮调。当时台湾陆军部队仅21个师,扣除马祖岛3个师、澎湖岛2个师、台湾本岛的10个师与金门6个师换防,调防的频繁,暗示蒋介石仍保有反攻的企图心。
  为完成“反攻复国”的幻想,蒋介石所选任金防部“司令官”人选,均以有与人民解放军对垒经验的将领为主。从胡琏、刘玉章、刘安祺、王多年、马安澜、尹俊到侯程达,都是有战争经验的将领。
  待蒋经国接班,蒋仅撤回1个师返台,金门仍保持4重l轻的编制,即金东、金西、南雄、烈屿4个重装师,金中1个轻装师,员额约10多万人。金防部“司令”军衔仍保持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司令官”的选任还是以拥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为主,从夏超、李家驯、蒋仲苓、许历农、宋心濂、赵万富到黄幸强,依例均晋升上将(李家驯除外)。
  蒋经国执政中期,由于美台断交,复以叶剑英发表“叶9条”宣布放弃“双打单不打”炮击政策,蒋经国有感于两岸情势缓和,一方面将金门部队编现比缩为7:3,一方面裁撤金中轻装师,员额从10多万人降至8万多人。尔后蒋经国因身体不佳授权郝柏村推动“精实案”,经郝柏村审慎评估,未经报准抽调金门1个师回台戍守台湾本岛花东地区,讵料竟遭宋心濂向蒋经国“密陈”此事,结果引起蒋经国注意,郝迫于无奈只好将调返回台的部队重新装载回金驻防。
  其实郝柏村有意减少金门驻军,蒋经国并非不同意。但郝忽略了蒋经国对金门的感情。在国共对峙年代,蒋经国承父命,于“九三炮战”、“八二三炮战”,蒋经国每周往返于台金之间,眼见战争的摧残,蒋经国认为台湾居民欠金门一个人情,为还人情,蒋经国选任的侍卫人员几乎以金门籍战地人员为主。兼以金门战地每个角落蒋经国都走过,蒋只要到大、二胆岛,均会透过望远镜观看祖国山河沉思良久,说明蒋对金门感情超过乃父蒋介石。蒋经国亏欠金门战地人情,是他永远说不出口的痛,此等心境恐非郝柏村所能体会。
  蒋经国远离人世后,李登辉跃登高位,由于李登辉对金门毫无感情,也不了解战地防务,在郝柏村持续推动“精实案”影响下,郝将金门5个师裁编为4个师,即金东、金西、烈屿3个师,南雄师则转为金防部总预备队,金防部“司令”也由没有作战经验将领充任。在李登辉时代,金防部“司令”从程邦治、李桢林、叶竞荣、颜忠诚、陈镇湘到朱凯生,可说是一代不如一代,此时金门驻军编现比亦由7:3转为5:5,空有4个师番号,员额已降为25000多人。
  
  金马裁军论
  
  金门部队编缩从蒋介石时代12万人、蒋经国时代8万多人、郝柏村担任“参谋总长”时代55000多人,到李登辉1996年台海危机的25000人,下降比率相当惊人,严重冲击到金门经济发展。
  以往在两蒋时代,由于军队员额过多,兼以金门实施战地政务,金门经济发展全靠军队支撑,在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时,金门驻军仍高达55000多人,为弥补军队员额减缩后的消费支出,蒋经国有意制定金门发展计划,讵料由于蒋经国猝逝,该项计划被束之高阁,引起金门群众的不满。为缓解群众的压力,郝柏村不得不采取逐步减缩员额的策略及就地采购的方式,让金门度过调适期。
  讵料郝柏村下台,台湾军系鉴于金门“易攻难守”的特性,兼以台湾军队养员过多,为降低人事支出,从刘和谦担任“参谋总长”时代,历经罗本立、唐飞、汤曜明三任“总长”即进行有计划的裁军,直到陈水扁上台为免夜长梦多,才开始以“一刀割”的策略,将金门驻军由25000多人裁编为9000人,暗示军系传言多时的“金马裁军论”,有其政治目的。
  所谓“金马裁军论”表面上系由施明德提出,实质上陈水扁的“金马裁军”有更深刻的政治意涵。回顾2000年陈水扁初登“大位”,由陈智囊所写“国防”政策白皮书中有专章讨论金马驻军问题。
  其论点为:一、台湾外岛区域从东引、马祖、乌丘、金门、东沙到太平岛均是“易攻难守”之地,若台湾屯戍重兵于外,一旦战争爆发,外岛驻军有可能成为“肉票”,若不驰援,驻军在台家属必然会向当局施压。若驰援,以台湾有限的载具将犯逐次用兵之忌,为军系所不取。于此外岛驻军的问题恐非军事议题,而是敏感的政治问题。
  二、外岛驻军的存在有碍于台独发展,此因外岛与大陆往来方便,经济向大陆倾斜的结果,外岛将牵制台独的发展,如果台湾没有外岛区域,即可斩断与大陆脐带关系。当然台湾当局也考量到如果没有外岛,人民解放军可于海峡出入自如,必然压缩台湾防卫空间。在两难情势下,台湾当局的算计是:上策外岛成为军事中立区为台湾提供屏障。中策是默许外岛成立自由特区,将驻军内调回台,改由警察或海巡人员接手防务,将外岛转为自由贸易区,如此台湾对外岛不必负担过多的军费,内调回台部队反而可以强化台湾防务。台湾于太平岛撤军改由海巡人员接手,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下策是强化外岛火力配备,结合当地后备部队,配合台湾派遣基干部队全力防守外岛,将外岛视为台湾防务第一线。
  三、若抛开政治与军事问题不论,仅以“公民自决”角度分析,由外岛居民透过公投方式自行选择与大陆合并?或是独立自主?抑是选择台湾?民进党当局对此不加干涉。由于该项问题在台湾仍未取得共识,兼以外岛居民反应强烈,民进党当局纵然默许“公民自决”,但绝不敢形诸文字,以免引起更多的政治纷争。
  从2000年的计划到2007年11月实施的金门驻军裁编方案,说明台北当局对外岛战略地位愈来愈倾向政治思考。是以由陈水扁选任的金防部“司令”从薛石民、贾辅义、查台传、陈金生(兼)到杨天啸,位阶均一降再降,暗示金防部“司令”职位已成为军系鸡肋单位。以往军系高层每个月都会轮流赴金视察防务,如今却沦为军团级的下属单位,当“司令”面对蒋介石“固若金汤”、蒋经国“岛孤人不孤”的题字时,诚不知该作何感慨!
  金门驻军的裁编究竟是军事问题?抑是政治问题?或是台独问题?还是三者兼具?虽有待时间证明,但军人任令政客瞎掺和,这是蒋介石教导出来的将校吗?值得台湾军系将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