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的《不尽之思》写了好些知名人士,往往几笔就画出一幅生动的侧面。像廖承志,这么一个大人物,在她笔下,有时简直是个可爱的顽童,“他与‘道貌岸然’绝对无缘,大多数时候都是嘻嘻哈哈……下级向他汇报工作,他也常常没正经话,有时拿腔拿调地学着他(她)的口吻说话,而且常给人起绰号,不叫名字。例如有一位姓梁的男同事,他就学着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腔调叫他‘梁兄’,从不叫名字。开会时他似乎在笔记本上记录,实际是在画人物漫画,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几笔勾勒,惟妙惟肖。”
又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冀朝鼎,作者是1956年冀率领贸促会代表团到维也纳参加国际博览会的时候,临时被借调到贸促会代表团工作才认识的。开会期间,听他亲口说一些他打入国民党内部做地下工作的有趣故事。在这一次共事里她第一次奉命以自己的名字发表文章,就是冀授意她写的,过去写此类文章,都是为领导代笔,以领导名义发表。可见冀的开明。
散文家杨朔是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简称“和大”)的副秘书长,又是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一度被派往开罗常驻,任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书记处中国书记。因工作之故,作者与杨朔有了近距离接触。
“文革”中杨朔服安眠药自杀。书中说:“为什么在军代表刚刚进驻之后要匆匆走上这条绝路呢?……在运动初期,造反派对他的批判,他还可以认为是‘小将’胡来,运动后期总是会有正确结论,会‘落实政策’的。但是军代表被认为是毛主席派来的,贯彻毛泽东思想,执行毛主席指示,有至高的权威。杨朔大约真诚相信他们的话就代表最高领袖,那么,在他们进驻后,他的帽子反而升级,变成敌我矛盾性质。……他于是要求谈话,急于表白自己,而又被拒绝。这样,他就绝望了。”他成了“文革”中的又一冤魂。
书中还写了袁同礼、雷海宗这些老一辈学人,胡志明、鲍大可这些外国人,都写出了一些别人不知道、没有注意到的事情。重要的是,书中通过这许多人和许多事反映出了这几十年的历史。
资中筠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0
像帕西诺一样孤独
阿部不定
无论如何,阿尔•帕西诺都是偶像,尽管他也兼具无人能敌的实力。但是,他的气味和魅力都太强烈了。
劳伦斯问他,你会为拍一部电影获得高额片酬而感到内疚吗?帕西诺答:我会为很多事情感到内疚,但从来不是这件事,当我开始赚钱时,我没有觉得更快乐,有东西吃很开心,不用挨饿也很开心,但好长时间我都无法在这个国家拥有一间房子,我如果回去看童年生活的房子,看看我那时的生活,我会悲从中来。
帕西诺的童年不怎么无忧无虑,他生活在纽约布朗克斯南区,这里聚居着大批移民,环境相当混杂,他口中的童年,简直就像美国黑帮片的场景。他浪荡在街头、被人羞辱、打架、复仇,像流浪儿一样生活,他形容那时的自己是“纽约的哈克贝利•费恩”。他故事讲得很好。
但是帕西诺最终没有成长为“教父”,或者加入黑帮。他有种天生的尺度感,从不让自己过界。他最好的两个朋友分别于19岁和30岁死于吸毒,但他自己从来不碰毒品。1983年吉米•海登(出演过《美国往事》,也是帕西诺的好友)也死于毒品,他感到既悲伤又愤怒。他曾经酗酒,花了一年来戒掉。
对于性,他的态度也很明确。他喜欢工作,可以暂时把性爱放到一边,否则性就会占据头脑。当然,他也曾经同时跟四五个女人在一起,而“那些女人也同时跟四五个男人”,但他“从不让性爱过度”。
帕西诺知道演员是什么:演员永远是局外人,是“漂流不定的流浪者、游吟诗人、无家可归的人”。他说这也是很多演员想要融入主流社会的原因,但是,一旦被主流社会接受,就“会失去作为局外人的敏锐”。
演完《教父》之后,他还住在曼哈顿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而每当感到当电影“明星”压力太大,他就回归剧院。
有一次他出演舞台剧《帕瓦罗•胡梅尔的基本训练》。在台上,他与观众席中的一双眼睛对上了,他想,难以置信,这双眼睛穿透了我。整个表演过程他都密切关注那双眼睛,他所有的表演都是为了它,甚至等不及闭幕就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人。但那根本不是人类的眼睛。闭幕铃声响起,他才发现那是导盲犬的眼睛,主人是一个盲女孩。“我一时还缓不过来――那双眼睛里的爱怜、关注和理解……却来自一条狗。”
这是对他的孤独的最动人的注解。
【美】劳伦斯•格罗贝尔 著
花城出版社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