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之门一旦打开,是否会形成美式的小步多加息的加息周期?这才是市场关心的问题。 在南中国气温高烧不退的时候,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加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从2006年8月19日起,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开始上调。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2.25%上调至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5.85%上调至6.12%。
本次加息,央行公开的理由是,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资金的供给方面,央行主要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措施。
资金需求方面,当前社会总需求扩张势头强劲,央行有必要利用利率杠杆适当抑制投资和信贷需求的扩张。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也增长较多。长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协调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因此,本次调控的目标并不是直接针对证券市场,但仍然会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在调整准备金率实施之后,由于无法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才推动了本次加息。加息之门一旦打开,是否会形成美式的小步多加息的加息周期?这才是市场关心的问题。利率与汇率已经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两难选择。由于国际上已经形成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经常项目的顺差累积已经成为升值压力的重要因素,升值又使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中国并加剧了人民币流动性管理的难题。如何破解"出口增长-顺差加大-升值压力加大-投资增长加速-出口增长"这一正向循环呢?唯有从压缩投资增长这一环节下手。压缩投资,就得收缩信贷,收缩信贷就得控制流动性和提高信贷成本。
上调准备金率已经难以达成目标,央行便着手从利率上做文章。但是利率的文章能够做得多大?大幅升息的可能性有没有?我看近期不可能大幅升息,加息只是温和的,因为它还得考虑人民币的国际价格即汇率问题。加息过大,必然引起国际资本冲击,流动性泛滥无法控制,调控目标更无法实现。虽然大多数专家预期年内还有可能再次加息,启动加息周期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我们要看的一个客观现实是,央行不希望外资来套利。在美元利率上升周期已经到了峰顶后,央行为了稳定汇率的升值速度,加息的空间已经不大,即使再次加息,调控的效果未必能够达到。
但是,如果在上调存款准备金、加息无法大幅进行的条件下,央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可以对不同行业进行窗口指导,银监会可以对相关贷款进行审查。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央行的升息必然在汇率升值的可控范围内,升息是有限的,影响也将是有限的。
即使这次是持续性加息的开始,它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那么对基金行业也将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这次加息是一次性的,股市先跌后升的机会就很大。当然,利率调整,债券、股市、房地产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关联度高的行业影响肯定要大一些,比如金融业是正面大于负面,但持有美元资产多的银行却可能面临资产缩水的风险;房地产却多是负面影响,但房地产龙头公司,将会面临兼并的好机会。不同上市公司影响不一,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费用将大增,其影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资本依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如有色金属、钢铁,还是航空、电力等贷款利息支出比例比较高的企业,利息负担将会逐级升级。防守类和非周期性企业,例如医药与水资源和消费类企业与科技企业,加息影响不大。人民币短期升值概念的股票,即对外负债较多的和进口较多的企业的财务结构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