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努力减缓地球变暖的同时,还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适应它的影响上。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昔日冰雪覆盖的世界之巅,忽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原因在于,北极地区在冰雪消融后,其地缘战略优势和丰富的矿藏便引起人们无限遐想。当俄罗斯人冷不丁把国旗插进北极深海时,相关利益方挪威、加拿大和美国一下受了刺激,纷纷加入这场争夺北极的新“冷战”。
还在2007年8月末,这场“战争”便在一束火焰中拉开了帷幕。那是一天的黎明,一束橘黄色火焰突然出现在巴伦支海上空,映亮了挪威北部海港哈默菲斯特上空的低层云团。随着一声巨响,这团火焰在被风吹扫的北冰洋上升腾燃烧起来。
这团诡异的天然气火焰,来自离岸145公里的“白雪”气田。经过25年的规划和建设,阿拉斯加以外的第一个北冰洋工业油气项目已正式开工运转。挪威国有汽油公司Statoil最终能开采到以前采不到的油气储备。据预计,未来25年内,这块气田每年可开采价值约14亿美元的液化石油气。
然而,这样一个新的开发时代,会给北极――这个地球上最后一块处女地带来什么?这个庞大的地域一直以来吸引着各种探险者。几个世纪以来,成百上千的人死于“西北通道”的探索之路上,所谓“西北通道”,随着北极冰层的融化,在北极圈开辟出一条连接北美、亚洲、欧洲的重要新航道,从而极大缩短航程和减少运输费用。
然而,去年夏天,由于北极冰层融化,这条梦想中的“西北通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2007年,北极冰盖的消融速度比往年的平均速度快了10倍。以前,北极从未与政治沾上边,即使在冷战时期美苏潜艇在北冰洋斗法时也从没有过。但是现在,全球变暖让北极更容易接近(同时也让它变得更脆弱),由此一场围绕对贸易航道和地下矿藏控制权的鏖战一触即发。还在150年前,当俄、英为中亚控制权拼力搏杀时,一场对冰冻北极的更诱人的争夺就在酝酿中了。
天然气和全球变暖
北冰洋外围5个国家――俄罗斯、美国、挪威、丹麦和加拿大对部分边界存在争议。而俄罗斯是这场新争夺游戏的绝对主角。在最近一次象征性的探险中,一个俄罗斯小组乘坐深海潜水器,将一面用钛合金制成的俄罗斯国旗插在了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俄罗斯战略轰炸机还在北极地区举行了持续5天的演习,并发射了巡航导弹。
但是这场游戏的玩家并不止俄罗斯一个。去年,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飞到距该国北部康沃利斯岛250公里处的小村落,宣布了一项有关在北极地区设立军事训练设施和在西北通道更新深水港的计划。随后,丹麦科学家也前往北极,对所属的格陵兰岛北部海床进行测绘。与此同时,美国海岸警卫队也派出“希利”号破冰船,在阿拉斯加北部执行类似任务。
一系列围绕北极控制权的“暗中较劲”,让美国政府加速了争夺前的立法准备。据报道,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即将推动该国批准已于1994年生效的国际《海洋法》公约。以前,这一国际法一直为保守主义者所诟病,认为该法是对美国主权的束缚。但现在,《海洋法》已得到布什政府的支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该法的相关条文对华盛顿加入北极权利争夺战有帮助。
现在的所谓“北极利益”,简而言之,就是多种因素如政治投机主义、民族荣耀、军事实力宣示及能源价格高企等混杂而成的。但所有“利益”的引发者,却是全球变暖。它引发了各种力量的角力,也正在改变着北极面貌。
原先大面积覆盖着北冰洋的冰盖,如今已比30年前缩小了25%。随着地球上最难以接近的地方由冰变成水(而这些水又在吸收热量),北极冰盖的收缩速度远比任何气候模型预测的都要快。2007年8月28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家冰雪数据中心分析的卫星图片显示,北极冰盖已经比它在2005年9月时的面积又缩小了10%,而且本年度还有将近一个月的融化期。照此速度,冰岛大学的环境规划专家瓦尔森(Trausti Valsson)说,北极变暖已变成一个“自我推进”过程,这将使北冰洋到2040年夏季时成为无冰之洋。瓦尔森说,即使在冬季,冰层覆盖面积也只有某单个季节时的量。这意味着,“只要借助特制船舶,北极航运就能在一年四季成为可能”。而且据美国地理学会的最新预测,不断减少的北极冰层意味着半个世纪之后,北极熊的数量将减少三分之二。
现在的一个现实是,即使严格遵守《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也无法阻止北极冰川的融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努力减缓地球变暖的同时,还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适应它的影响上。这一过程充满了讽刺。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冲到历史高点,随着能源减少和需求量增加,人们都谨慎地将希望放在了这块新大陆上。但是,他们追逐的化石燃料,恰恰又是引起北极冰融化的罪魁祸首。
对北极能源的追逐还将继续,即使人们仍未弄清楚北极地下真正的蕴藏量。一个被经常引用的美国地理学会的报告称,北极可能蕴藏了全球未探明石油储量的25%。美国地质调查局则预计仅东格陵兰裂谷盆地的天然气蕴藏量就将近314亿桶,这相当于美国4年的石油消耗量。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北极会是“油老大”们新的救世主。英国能源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和Fugro Robertson去年提交的一份报告得出结论:北极的油气储备将会是“令人失望的”。“我们的评估是,北极只占有全世界10%的储量。
北极属于谁?
然而,觊觎北极资源是一回事,确立一个公认的合法主张则又是另外一回事。按照联合国有关海洋法的规定,一个国家可以对其海岸线200海里(370公里)以内的海洋资源拥有专属经济权。此外,该条约还给出一个延伸条文,即在350海里限度内,如果一国能证明其大陆架是从现有界限内的海岸线延伸出的,也有专属经济权。这也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丹麦和加拿大等国都想利用有关“罗蒙诺索夫海岭”的模糊条文,达到扩张领土的目的。
这个以18世纪一位俄罗斯学者命名的海岭,是在1948年由前苏联科学家在北冰洋洋底发现的,它绵延1995公里,经过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和丹麦的格陵兰岛,一直延伸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群岛。从地质角度上讲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延伸。
2001年,俄罗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提出申请,要求把本国专属经济区扩展到罗蒙诺索夫海岭水域,但由于“证据不足”而遭驳回。此外,丹麦和加拿大也试图通过该海岭的轮廓及岩石构成,来证明它是大陆架的延伸。
俄罗斯最近的这次科考行动,就是冲着罗蒙诺索夫海岭去的。它要查明俄罗斯大陆架在新西伯利亚群岛和北极点之间的地带延伸的界线。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查证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是否将俄罗斯大陆架延伸到格陵兰岛。如果得到证实,俄罗斯将有权把北极地区近1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划入版图,并可以开采这一地区储量庞大的油气田。
那么,中国在北极的利益何在?我们可以在1925年生效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中找到相关答案。该条约明确规定北极地区不得用于战争目的,缔约国国民有权自由进入,并在遵守当地法律的条件下平等从事海洋、工业、矿业和商业等活动。作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缔约国,中国有权进出地处北极的群岛地区从事科研等活动,有权分享“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利,有权进入北极公海地区行使包括海洋科学研究在内的公海自由。这对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认识极地系统,进而认识整体地球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