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被看做是中国山水画面向世界的最大广告。 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被看做是中国山水画面向世界的最大广告。蔡小松的作品很适时地在周围艺术空间展出,给我们一个了解中国青年艺术家当代山水创作近况的好机会。本月他在上海有两次亮相,一个是在虹庙艺术空间的“都市@慢步”群展,另一个在周围艺术空间的个展。
尽管现在很多艺术主题都比山水看上去更时髦、更当代,好比政治图标、文化符号、当下的流行元素等等,小松却选择了山水作为创作对象。其实,选择什么对象进行创作,本身并不应该有任何限制。是艺术家对于对象的思考是否当代,而非对象本身是否当代,决定了艺术品的当代性。举例来说,一个艺术家画山出于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要比一个艺术家画山只是出于赞美大自然来得更为当代。小松画山水则基于这样一个命题,即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本土的艺术形式。
他本可以通过其他艺术形式回答上述问题,或许都比选择画山水来得简单。但是,山水作为中国艺术的象征,正被后殖民主义侵蚀其繁衍的土壤,如何赋予它一种全新的面貌,使它获得新生并成为一种全新的象征,对于当代的中国艺术家至关重要。这种对于山水画的观念可能是地域性的,但绝对是当代的,不可否认,对于小松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史有一种关于风格的共同观念,艺术风格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所有的风格和样式都不应该重复。尤其是西方当代艺术史,这种观念更被推向极致。所有艺术家都必须反潮流、反经典,必须针对一种风格做作品,他们所做的必须颠覆以前的作品。但是,山水画,中国的艺术家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一个艺术家必须学习以往所有大师的作品并临摹他们的名作,厉害的学生可以因为画得跟大师一样好而成为大师。
“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这句著名的论断被艺术家和艺术史家引用了无数次。石涛所说的“笔墨”究竟指的是材料还是风格尚无定论,但回顾中国艺术史,山水画却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淘汰。在我看来,因为中国山水画的对象及其背后的哲学是不朽的,超越时空的,适用于任何时代,它观照的是永恒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所有艺术家,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总有这样的需要,按照自身的理解对此重新诠释。
小松的山水画也不例外,它们貌似中国传统山水画,却是不折不扣的当代山水画。
当小松开始画山水画的时候,临摹了清朝四王的作品。而今天,他在努力寻找自己的风格,而他所感兴趣的是在其巨幅的山水画中,表现云气和雾气,山的形状被改变了,笼罩在云雾气中,他几乎不画具体的人物,树啊之类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他为所有几乎无法停歇的现代人创造了一个如此静谧的世界,相比我们周遭不计其数的当代艺术作品(其中大部分只是在打扰我们的日常生活),我更喜欢小松的山水画;这些作品连接了过去和未来,它们展示了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艺术家在一条困难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它们告诉我们,我们的精神环境也急待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