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浅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79-01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疑,探究式教学让昔日沉寂的历史课堂似乎感受到了春风的吹拂,也唤醒了一些曾经沉睡的心灵,使历史课露出了一丝蒙娜丽莎般的微笑。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在实践中,笔者还是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探究问题层次不一,价值不高;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则教学效果不佳……总之,有众多不尽人意之处,从而抹杀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甚至加大了教学任务的难度,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探究落到实处,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课堂探究准备要充分
  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历史课堂探究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探究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探究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脑神经,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活跃。如:人教版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一课中,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时,可设计探究问题:毛泽东去或不去,各有什么结果?学生一看到这个探究问题,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讨论探究积极、主动、充分,回答也不拘一格,甚至引经据典,他们也真正明白了毛泽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伟大胆略和远见卓识。通过探究,问题有了比较充分的分析,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探究问题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
  探究问题如果能与现实结合,甚至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容易在学生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指导其生活。如: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有“学习延伸”: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可以各抒己见。教师甚至可以进行一次辩论,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利大还是弊大”,进行一场辩论。通过辩论,可以澄清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或不正确的认识。
  3、探究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忌繁、难、空
  很多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不能切合学生的心理结构和知识层次,脱离教学实际,存在繁、难、空的弊端,从而弱化了学生讨论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一节课的探究问题应该保持在一到三道之间,不能太繁多,不然问题讨论得不但不透彻,还影响教学进度,最重要的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固有热情。其次,问题不能过难,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探究成为形式,不得结果。如: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一课中,有一道思考题“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参考答案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军事原因,即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其侵略中国的意图在于灭亡中国,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触意志,日本进攻南京时后勤物质极其不足等。这个问题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偏难。再者,问题不能大而空,或者学生在教材上直接能得出答案,没有讨论的价值。
  4、探究问题要能为教学服务
  探究问题的提出,不能天马行空,而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殊途同归。人教版必修本每一课后面都有“探究学习总结”,一般包括“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两个模块,也是较好的探究素材,教师可以合理引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一些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优化教学效果的探究问题。
  5、探究问题时要创造民主的课堂环境
  民主、轻松的课堂环境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良好土壤,也是实现成功教学的保证。因为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即使是芦苇,也要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让他们在未来学会学习,能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最终目的。
  二、课堂探究过程要适当控制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没有成功的过程,一切也功亏一篑。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有的放矢,控制好课堂。有些学生往往借着“探究”的名义在闲聊,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实则给爱说话的学生提供了契机,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时时监督、检查,使探究不能流于形式。
  三、课堂探究要有检测和归纳
  1、检测:每组组员要积极交流,加强合作,探究要有结果,在讨论探究后写出一段简短的发言稿,确定一个发言者,尽量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要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积极地参与进来,而不是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最后,评出表现较好的小组,以示鼓励。
  2、归纳:有些探究问题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有再延伸的余地,教师应该给出一定的答案,澄清有些模糊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可参照的依据。如上文提到的传统文化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给一个基本参考,即:对传统文化应该持得基本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探究如果能落到实处,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活跃的课堂成为更有效的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