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祥成为对官场不满的一个出气口,官员群体因林嘉祥的言论、态度和行为而增添一层暗色,官场与官员共荣共损。 网络时代,有一夜蹿红,也有一夜“蹿丑”。
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就是一个一夜“蹿丑”的名字。现在,这是一个自己跳出来承接了隐然存在的愤怒情绪的符号,一个恰逢其时出现的出气口。
尽管林嘉祥是一个“与深圳市长同级”的“北京派来”的干部,但知道他的人在中国大概不会超过万分之一。而短短几天,他的知名度已经达到顶点。他在酒店吃饭,上厕所的时候,把一名11岁女孩的脖子掐住想拖进去。被女孩的父母质问时,他豪气干云,“我干了”,“要多少钱”,“我是北京派来的”,“级别和深圳市长一样高”。就此,林嘉祥名动国中。
客观地说,林嘉祥没有犯下重罪。需要承担法律后果的,只是他掐住女孩脖子拖进厕所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一个成人,这种行为会被人说成“禽兽”,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评价。作为一个官员,这样的行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指责,但仍然可能只是及于个人,只是这需要官场有正常的清洁机制存在。
因此,林嘉祥必然会有更多的功能。他在一个缺乏正常清洁机制的官场环境里,人们已经积蓄了对官员行为太多的负面评价,他的出现正好成为官员群体的一个具象,他不失时机的出现,以言以行画出了一副丑陋的嘴脸,从而把自己变成了一只供人击打的沙袋,变成了一个盛装口水的公共痰盂。
林嘉祥确实处身在一个缺乏正常清洁机制的官场。“北京派来”的来历,“深圳市长”的级别,会被林嘉祥大义入云地说出来,就是因为类似的身份,确乎可以获得不少做混事并得以完身而退的资格。当一个官员身上有污迹时,人在官场的身份使他得以安然无恙。清洁机制的缺乏,使得官员与官场变成了相互抹污的双铰链。
林嘉祥处身这片双铰链之中,享受“北京派来”“与深圳市长同级”的种种好处,也必然地承受人们对这条双铰链的怨愤。当人们的愤怒在喷发之时,双铰链又变成难以割开的愤怒增益设施,使得人们不会去区分林嘉祥和别的官员,林嘉祥变成官员的代表,别的官员的各种坏事变成林嘉祥的背景。
林嘉祥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理,应当由他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公众的愤怒来决定。他掐住小女孩的脖子拖进厕所,这是治安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应严格依照法律来判定。他说了许多令人怒火中烧的话,那是言论,并非法律追究的范围。而他作为一个官员,比法律要求一般人所要做到的应该更多。一个官员是否应当继续在任,可以完全依照民意,而未必一定要他犯了何种罪错,就此而言,林嘉祥因民意沸腾而被解除职务,没什么冤枉。
林嘉祥应该得到怎样的法律处理、行政处理或政治处理,都会有理性的结果。法律上,作为刑事案件还是治安案件,将负担怎样的民事责任,并不是太难的事情。行政上,他是否还能担当职务;政治上,他是否应继续作为中共党员,这也会有不离谱的结论。
我不会指责沸腾的民意不理性。林嘉祥事件所激起的愤怒,确实会带有一些不理性的东西,但我想,没有正常清洁机制的状况本身就是不理性的,官员与官场的双铰链是不理性的,那么也很难要求人们在出现恶劣事态以后变得突然理性起来。
林嘉祥被作为官员的符号,官员被人们以林嘉祥为代表。官场与林嘉祥这个官员,相互作为代表,相互作为符号,林嘉祥成为对官场不满的一个出气口,官员群体因林嘉祥的言论、态度和行为而增添一层暗色,官场与官员共荣共损。请设想,如果个人不会因为人在官场或不在官场而获得不同的对待,如果官员需要为个人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不会因为身份而得以免除,如果官场能够随时清除不良官员而不是被视为官员的庇护,人们是否还会把一个官员的问题视为官员群体的问题,是否会把对一个官员的愤怒扩展为对整个官员群体的愤怒,是否会把对官员群体的不满叠加到一个犯事官员身上呢?
改变这种纠缠的状态,需要把官员个人与官场的相互定义关系解开。官场不予官员以特权,这种相互定义关系就会终结,为此,一个民主的制度是必要的。那样正常的清洁机制变得可能,官员个人与公权系统将分别受到制约,公权力难以成为庇护官员不良行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