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中国”就是“通世界”

  再过十年八年,无论热度还是力度,新加坡的“学习中国”,必将超越中国“学习新加坡”。      最近,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开始设立选派留华学生的奖学金,这显示新加坡政府对“中国经验”的重视,已上升到另一高度。
  在我常驻中国的10年期间,曾接触过不少新加坡留学生,他们中有的是部门保送、有的是自费留学,也有一些利用派驻中国的机会,自发进修课程。
  我就认识几位到北大、清华和复旦深造的新加坡官员,他们治学之严谨、态度之认真,让人刮目相看,其中的两位学成不久还升了职。很长时间以来,新加坡学生的“主留”对象是欧美大学,选择留学中国的,向来属于少数派。
  早期留华的新加坡人,相当一部分修读文学和传播类学科,目的是回国投身与中文相关的行业,另一些是教育部公派留学的未来老师。也有专治工商管理或法律课程的,期望日后在“进军中国”的商道上,能站稳在制高点。
  从开始时期的零星选派、自发留学,到后来有组织、大批的选送(比如2001年新加坡贸工部,送出人员到中国读硕士课程),再到政府部门中高层被送去清华大学读书,还有不同政府部门颁发奖学金给合适人选到中国,由此看出新加坡政府正逐步把培养“中国通”,当成一项重要国策去执行。
  然而所谓的“中国通”,“段数”有高有低,如果仅熟悉一些皮毛文化,或者懂得官场潜规则,就以为“中国通”,说实在话不过掌握了基本功,新加坡更需要的“通中国”人才,显然不仅仅具备那样的水平。
  既然是国策需要,为了国际战略的布局,新加坡动真格培养的“中国通”人才,必须能进入知识界、思想界,上通中国历史、政治与经济,下达民生与民情,并且对“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有敏锐的洞察力,既能从广角度理性思考,也能走入基层实地考察,既是研究型人才,也具备参与的热诚。
  新加坡治国理念的主轴是“务实”,因此鼓励学生留华,是基于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作为外向型经济、并已晋升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加坡,生存之本是维持大国实力的均衡,当主要大国的利益都与其息息相关,国家的利益就会获得更大保障。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越德国,排名世界第三,其政治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新加坡与中国的交往,已不单纯是双边关系,而是新加坡国际战略当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的首要关注点是,不断改善国内经济政治结构,推动社会变革,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能更好地处理与整个国际体系、包括和西方国家及当前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在多极化努力中扩大与外界的经济、安全合作,不再死守某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显然符合新加坡的期望。
  新加坡自然也注意到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2005年的对华政策讲话,这项具备新思维的讲话对中国的判断很精确,他提出中国应当在国际社会作为“利益攸关方”(responsible stake holder)的角色,呼吁中国不要仅仅把自己当成国际社会的成员,而应承担更多、更大的国际责任。这等于说美国政府间接承认了中国世界性大国地位,认识到中美的伙伴关系。最近中国战舰到亚丁湾,为深受索马里海盗威胁的商船护航,就是“中国致力于扮演负责任大国角色”的现实例子,新加坡也乐见这一发展趋势。
  新加坡培养“中国通”,当然是为了更有效地“通中国”,但这不是终极目标,因为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国际社会,都已从上述发展变化中清楚地意识到,“通中国”就是“通世界”的“必经要道”。
  近日在新加坡举行的“邓小平访新三十周年纪念讲座”上,与会的几位中国学者就指出,中国把新加坡列为学习与借鉴对象,早期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经验,目前则重点关注执政模式。可以预见的是,再过十年八年,无论热度还是力度,新加坡的“学习中国”,必将超越中国“学习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