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要发展国学

  

  各位老师:

  

  非常欢迎你们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和我校国学院的老师一起讨论“国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这个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将产生深远影响的题目。人民大学为什么要发展国学?是因为面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根据十六大的精神,反复思考,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没有传统文化的复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复兴。所以,文化这个问题,与经济问题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前不久我在国外访问时就谈到,经贸是利益问题,文化是心灵沟通的问题。把国家之间的关系仅仅放在眼前的经济利益上,不符合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心灵沟通是利益和谐的一个重要保障。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传统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自从上个世纪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探索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成功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声有色地展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思想理论,也存在本土化的问题。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新的时期,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肯定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我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没有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就很难真正的本土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些年轻人,甚至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津津乐道,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却知之甚少。这决不仅仅是个人的文化修养问题,更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所以作为人民大学,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镇,我们觉得有必要,也有责任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以什么名义提呢?我们经过研究,认为还是“国学”这个名字最贴切,以“国学”的名义把传统文化的大旗更高的举起来。我们知道,这可能存在某种风险,还可能引起个别人的一些猜疑。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是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根据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发展国学的想法和思路的。十六大提出六个“更加”,其中也讲到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所以,我们经过慎重思考,最后决定,还是把国学这个大旗举起来。这样做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也有一小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其中一些观点,确实值得商讨,比如,有的学者听到我们说“我们讲国学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他们就抓住这句话做文章,提出要“去”意识形态化。事实上,当时我们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国学从广义上讲,既包括意识层面上的内容,又包括考据、辞章、义理等学术领域的内容,还包括技艺方面的内容,比如中医、气功、烹饪、太极拳等等,这些都属于国学范畴。只是我们人民大学国学院目前主要不是研究技艺方面的国学,而是研究国学经典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内容。对于那些反对的声音,有道理的,我们认真思考、斟酌,并引以为鉴;
误解和歪曲甚至攻击我们的,我们会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发展国学行胜于言,实践和时间会评判是非功过的。

  国学研究特别是国学教育,已经沉寂了近一百年,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到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正好是八十年,以前好像没有成立过国学院,只有国学研究院。所以人民大学提出发展国学,必然会有很多新的观点,新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听取不同的意见。人民大学自从去年的今天宣布成立国学院,到10月份举行开学典礼,再到现在,已近一年时间。这期间我们收到的来信,毫不夸张的说有一段时间像雪片一样多。给我们写信的人既有著名的学者,也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我们把这些来信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保存了下来,这些来信给予我们巨大的鼓舞,有很多著名学者都亲自写信对我们表示支持。前不久,我在上海见到南怀瑾先生。他认为,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是一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并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很多有识之士也都对我们表示支持。据我了解,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对发展国学也是支持的,比如《光明日报》开辟了国学版,那就是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指示。国学版开办以来已产生很大影响。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一个民族,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文化从来不会有错。若想灭其国,必先乱其史。陈水扁现在不是这样干吗?他篡改台湾的历史,他就是想脱离中国,搞独立。要把中国“西化”掉,要让中国人把自己的历史忘掉,把自己的文化传统丢掉。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本身,对我们民族的复兴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对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到耶鲁大学发表讲话,讲话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多种文化,多样文明,这是他讲话的基本基调。实际上就是倡导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存。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把自己的文化,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重新审视,重新认识,重新解读,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意义重大。

  经过多方论证,我们制定了教学方案,因为没有一、两届完整的培养过程,很难说有把握,所以我们准备逐年级地公布教学方案,逐步推行。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像武汉大学的国学班、北大的文史哲的实验班,还有我们人民大学的文史哲实验班,也都有一些积累,这些都是前驱性的探索。我们确实也吸取了这样一些探索的经验,包括1925年清华国学院当时的试卷,我们也都看过一些,研究过一些。过去的这些探索都是我们前进的基础,都是我们探索研究的材料。在这些基础上,再经过几年的实践,也许我们能够拿出些有把握的东西,而现在,我们就如同邓小平同志所讲的那样,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如果不去探索,就永远不会有成果,永远只是在那里争来争去。所以我们一边可以有一些争论,但是更重要的我们注重实践,动起来、干起来再说,一边干一边研究。所以我们跟国学院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要召开若干次学术讨论会,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任继愈老先生专门跟我说,要我们一定要重视古文的学习,古文搞不好,什么都谈不上。任先生这个意见,当然是非常的正确。也有一些老先生讲,一定要背四书五经,背不下来,算什么国学班啊?很多这样的具体意见,我们都需要认真研究。这次会议,各位专家学者来帮助、指导人民大学,我们确实是非常非常的感谢。

  国学今后怎么发展,这个问题意义重大,要靠我们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中国人民大学愿意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愿意多召开一些这样的会议,欢迎我们老一辈、年轻一代的学者共同关注这件事情。有人说人民大学是不是要培养国学大师,我们从来没这么说过,国学大师不是仅靠一个学校几年学制就能培养出来的,但是人民大学愿意为培养国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提供基本的训练,为此而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只能说,我们的学生能不能成为国学大师,更多的是靠他个人今后长期的努力。就我们人民大学来说,目前主要还是着眼于培养传承国学的专门人才。不过南怀瑾先生认为,我们这个培养目标没有到位,他认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出将入相,培养真正的治国人才。中国历代著名的大臣宰相都是“国学”培养出来的,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他们那个时代绝对是精英。我们可以在国学专业教育中加入与时代相适应的内容,一样可以培养出将相之才。南怀瑾先生说,我们人民大学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不仅仅是搞学术,更应该培养治国之才。这当然是对的。其实,不仅是国学,中国大学中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可能培养出治国人才。我想老先生这样讲,是在勉励我们,让我们要有这样一个目标,亦即国学教育应当有培养经世济民之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就是说,国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定位如何定位?教学方案,教学环节,教材建设,实践基地,怎么根据定位去落实?需要有更开阔的思维去思考。国学学位怎么办?现在的学位制度正在酝酿新的改革。我们人民大学对学位问题形成了两个思路,其中一个就是学什么就授什么学位,取消现在的按学科门类授学位,而是学什么就叫什么,按一级学科授学位。这是一种方案。当然还有一种意见,还是赞成现行的按十二个学科门类授十二种学位,那国学放在哪呢?文学不像,史学不像,哲学也不像。怎么办呢?另辟一门?增加一门?清朝末年的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划分为文、理、法、农、工、商、医七个大学科,现在看都是对的。事实上一开始是八科,有经学,后来把经学去掉了。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在教育部正在启动修订学位专业目录,这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如果采取我们讲的第一个方案,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
如果还是维持十二种学位,国学怎么办?需要很好的思考。我们的一个方案就是建议增加一门,不然就作为一级学科放在某一门类下面。哪是放在文学、史学,还是哲学下面?各位专家见仁见智。其实,在我看来,国学并不能只是从文史哲的角度去认识,也就是不能只是把国学看成是人文学科,而应同时看成是社会科学。因此,希望大家开展讨论,能够共同提出一个意见,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参考。也请大家支持我们,帮助我们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人民大学就是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来建立、发展国学,在校内,文史哲还有档案学院、法学院等都有一些国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把他们凝聚在一起;
校外,我们要借助社会上一切力量,来帮助我们办好国学事业。总而言之,我们应当齐心协力,与时俱进,把国学弘扬起来,振兴起来,接续文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如果这项事业能够取得一定成功的话,我相信不仅对我们国家的今天,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未来,都会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刘永强记录,经演讲人审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