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美育途径


  摘 要: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美术学科特点,从美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客观实际出发,浅述“新课程”的大背景下,美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更加有效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进行美育。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兴趣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作为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载体,它反映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价值、抱负等人文内涵。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而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因此,上好美术课是实现美育的根本。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体系,又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课是一门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的创造性学科,美术课的教学强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共同参与艺术活动中学习美术文化,增长美术知识技能,养成科学合理的美术学习方法,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艺术真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价值取向。
  在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又将如何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抓住特点
  因材施教新课改以不同的艺术领域为基础设计、安排教学单元的组成,有的学生对要学的新知识以前有过接触,或是兴趣浓厚,而有的学生却一无所知。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分析学生的特点,更多地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情况(良性与非良性)和兴趣点所在,预先把教学进度、教学深度、教学广度做适当地调整,分出不同的教学层次,以求大多数学生都能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先进”学生又能适度拔高,从而在不同层次上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
  二、发展个性
  关注状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课堂上教师应始终坚持给予他们尊重,以微笑面对他们,对于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新鲜、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应给予及时而耐心的解释,不扼杀他们对于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在课堂的交流活动中,教师更应充分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成功的课堂互动就是从对学生的尊重开始,进入到了良性的循环之中。学生对于不同艺术领域理论的理解,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深度的把握,时刻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在授课中同样不能忽视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与时俱进,调动兴趣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都飞速发展的时代,美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把握教育的真谛,灵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美术课程的导入也可适当以电影、漫画、卡通、陶艺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及走出课堂等多种表现手段,同时应考虑学具的准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全面的培养学生,拓展他们的视野。
  四、走出校园,学以致用
  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绘画、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设施,进一步普及美术馆、博物馆。书本的知识毕竟没有实践来得真实有效,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在博物馆看到时要比书本看到的激动、兴奋。因此可以适当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这样不仅补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同时开展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相融合,在自主、互动、探究发展的美术课堂中提高美术素养,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意味着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推行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验、感受艺术是新时期的艺术教育的重点。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必定会促进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