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我国理论工作需正视与解决的几个问题

  

  注:此文基本观点原为参加某理论工作座谈会的即席发言,不想在与会专家学者中引起共鸣,于是略加整理形成这样一篇文字。党的理论工作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发展,这是一个大课题、一篇大文章。在网络语境下探讨该问题曾多有顾虑,怕欠不妥。好在贵网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一向有严肃认真探讨问题的风气,遂不揣冒昧,将所思所想坦露于此,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作用,亦为党的理论发展尽绵薄之力。

  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理论工作,在当前,必须正视和解决好三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它们是:

  

  一、如何看待一个现实

  

  建国以来,理论工作在我们党的意识形态中多年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无可置疑、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十多年前,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四个人”的表述中,排行第一的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是,尽管从上到下各级党委都在强调理论工作的重要,但实际操作中,近十年来理论却一直成为装点门面的“幌子”,地位早呈逐年下滑的态势,各级党委政府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真正看重的,是新闻宣传和新闻报道。这一点,行业内早已心知肚明,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理论工作的地位之所以被新闻宣传替代,是因为新闻宣传见效快,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在反映地方政绩、展现地方形象上,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报纸上有文,它比地方干巴巴地向上级汇报工作既便捷,效果上也要好上许多。所以,在地方,有心计的党政要员都十分重视对上新闻宣传,可以说,新闻宣传就是地方党委的“形象工程”。为了做好这个形象工程,地方党委政府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打通关节在上级媒体用稿;
为了维护好这个形象工程,各地都十分注意与新闻单位、新闻记者保持友好关系,平时,上级新闻单位若派人下去采访,地方一般都不会马虎,都会极尽地主之谊热情服务、殷勤接待,尤其到岁末年初,下级宣传部长们更会亲自带领人马到上级新闻单位走访联谊,那种热情,俨如手足兄弟。相比而言,理论则冷寂许多。现在,理论的重要更多是停留在党委文件与领导讲话中,即使抓,也不过是象征性地学学文件、读读报纸而已,至于象新闻宣传那样的大手笔、大投入,那是几乎不敢想象的事情。不过有一点倒可以肯定,尽管理论工作的地位日渐下降,但没有一个领导会说理论工作可有可无,相反,领导们都很会作秀,虽说他们中的不少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不清子丑寅卯,但他们却能把这些象口号似的挂在嘴边,语言表白中随处可见。一个可以佐证的事例是,你随便找一个领导讲稿看看,哪一篇不处处闪耀着这些理论的光辉?

  就党的意识形态来讲,理论是什么?理论是思想,是灵魂,是方向,是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事情。理论工作的地位之所以日渐下降,地方各级领导之所以一方面下大于理论工作几倍的力气去抓新闻宣传工作,一方面却乐此不疲地一级模仿一级,一级一级地高喊着理论武装,这说明新闻比理论实惠,说明理论比新闻重要,说明党内一定程度的浮躁。理论学习是一件乏味且收效甚慢的事情,远非一日之功,没有孜孜不倦的精神很难凑效。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说一般干部动力不足还无可厚非,但是,担负各级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们如心沉不下去,人坐不下来,书读不进去,那就值得十分警惕了。可以说,当前对待理论的虚无主义态度,反映出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思想的浮躁,而思想的浮躁 ,结果一定会带来工作的浮躁。这不是危言耸听,实践中早已被反复证明。

  所以,严峻的现实告诉人们,当前,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官员。这句话,估计没有人不会赞同。

  

  二、怎样认识两种差异

  

  在理论表现上当前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现象:一方面,在主流媒体如一些报纸杂志上,理论表现几乎都是对政治观点的解读和对政策规定的阐释,既枯燥单一,又远离生活回避矛盾,而且从上到下一个声音,形成典型的“京腔京韵”。读这样的文章如同嚼蜡,毫无任何新鲜刺激;
另一方面,在非主流媒体如学术期刊和学术网络上,一些思想深邃、主题鲜明、时代感强、针对性好的理论成果却经常出现。读这些文章豁然开朗,总是给人以丰富的思想启迪。

  两种差异形成两种不同的理论景观。因为如此,所以圈内对主流媒体理论现象的评价通常是“三大一空”:大作者(都是领导干部和有派头的学者)、大文章(作品篇幅很长)、大制作(文章发表时位置显著、标题醒目)、内容空(观点立意四平八稳空洞无物,都是正确的废话)。而对非主流媒体的总体印象是:开口小(不提倡宏大叙事面面俱到)、立意高(主题有新意)、观点新(能给人思想启发)、剖析深(言之有物,分析透彻)。

  其实,主流媒体并不乏思想深邃之人,但人们感到纳闷的是,为什么这些人一到这里就变得四平八稳缺乏生气了呢?很显然,这里面有个人所不能掌控的因素在起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意识形态上一再强调求稳,对意识形态最为敏感的理论工作尤为如此。所以,与此相适应,我们的阵地意识非常强烈,在传播革命理论的过程中总不敢与时俱进,总不敢直面现实,总不敢创造发挥,总不敢突出个性。这样一来,阵地的革命性虽然愈加坚强稳固起来,但理论所应有的思想性、思辩性、创造性却淹没其中,“理论类同”已成为理论工作中最普遍、最无可奈何的现象,政治说教已成为理论工作的最大“亮点”。若不信,随便翻开几份报纸刊物比较一下,那些研究革命理论的鸿篇巨制,哪一篇不是重复阐发着同一个大道理?

  相比之下,有一定独立性的学术期刊、特别是近年兴起的理论网络则开明活跃许多。以网络为例,网络讲究平民视角,讲究言之有物,讲究针砭时弊,讲究百花齐放,讲究语境宽松,这就为大量上乘之作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条件。有经验的人们已经发现,现在,真正有价值的理论不在报刊而在网络。经常在网络浏览的人阅读报刊,会有一种隔世之感。

  当然,网络有糟粕,有文化异类甚至反文化的情况出现,但这不是网络本身的错误,就繁荣理论这一块来讲,网络的作用和影响实在不可忽视,因为在所有理论平台中,还没有一种平台能有网络那样快捷、方便与灵活,这还只是就形式而言,在内容上,网络条件下的话语表达,则更容易体现出思想解放与人人平等的民主追求来。所以,一味排斥甚至反对网络对社会包括对理论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对的,具体到理论表现来说,如何改变主流媒体语言呆板、内容空洞、思想沉闷、远离现实的问题,如何借鉴非主流媒体语言活泼、内容实在、直面现实的问题,这应该是我们理论工作中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不正视两种差异,不确实改变目前主流媒体思想禁锢的情况,理论要真正繁荣发展并且为干部群众乃至全社会所接受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如何做好三项工作

  

  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三项主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工作要有所作为,必须改变现有状况,改变一味政治说教的方法,真正从干部职工所认可喜爱的方式方法入手,切实把三项任务落到实处。

  首先,理论学习是基础,这个工作要真抓,松懈不得。反观各级干部特别是落马官员的自我剖析,在问题与不足上哪一位不是说重视学习不够?当然,这里面有敷衍应对的成分,也有避实就虚或避重就轻的考虑,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这是任何人不容置疑的事情。所以,抓学习第一是要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领导干部坐不下来、学不下去,要求别人学习显然缺乏说服力。最近,媒体对党校学员的校风问题提出质疑,就直接反映出社会对领导干部学风不正的不满。党校是党的唯一学府,党校学员都是担负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党校学风理应是党的表率。然而,如今党校却成为“学习学习、放松放松、咪西咪西(指吃喝)、走动走动(指拉关系)”的场所,这不能不令社会失望。二是要丰富内容。当前,党政干部的学习还是主要以政治政策和文件讲话为主,内容上明显过于单一。其实,法律、科技、文化、业务都应包括在学习之中。学习不仅是一次政治教育过程,还同时是一个文化灌输过程,只有明确并且认真强调这一点,学习内容才能真正拓展开来。三是要开展活动。这几年,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检查已更多的流于形式,同时,对机关干部职工和其他社会人群的学习缺乏抓手,曾经开展过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的活动已悄然放松,其它有助于学习氛围形成的活动开展更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经常化。这方面应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与时代合拍的活动加以引导,同时通过典型推广,促进学习的深入。

  其次,理论宣传应讲究技巧,以便为群众所接受。理论宣传有纪律,这不用多讲。然而,以为有纪律规定就可以放松对宣传技巧的要求,这显然有失偏颇。当前,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大不足就是图省事,说教与灌输的痕迹太浓,润物无声的方式运用太少,好象不直来直去别人就会不懂。这方面我有深刻的实践感受。去年,在宣传党的新农村建设理论时,我们曾先后组织过两次送理论下基层活动。第一次,我们请专家进课堂,直接向干部群众灌输,工作虽说完成,但反映平平,效果平平。第二次,我们请专家先去农户调查,在掌握宣讲对象基本现状的基础上,让宣讲的专家、机关涉农部门干部与村民在农户门前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村民们提出什么问题,专家或涉弄部门干部解答什么问题,如果对解答的问题不满意,村民可以自己作答。这种互动式宣讲整整进行了四个小时,到后来村民们越聚越多,情绪高涨得不愿离去。当时,参加宣讲的那位国家级专家尽管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但却毫无疲倦之意,宣讲结束后连连感叹“过瘾,真过瘾!”可见,讲不讲究宣传技巧,宣传效果完全不同。

  再次,理论研究要提倡推陈出新,改变单纯的政治解读现状。研究应有一定的思想性与学理性,有研究者个人独到的观点和认识,然而,现今对理论尤其是政治理论的研究,却主要局限于对某个精神的阐释与解读,基本观点人云亦云,都是相互抄来抄去,连遣词造句甚至谋篇部局,许多文章也是高度类同,而且,这种现状存在多年,居然没有一个部门出来予以批评制止,这直接导致八股式、假大空式理论成果的泛滥盛行,导致直面社会热点难点和群众关心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之所以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就在于该文切合了人们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心;
在于该文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民主的基本道理做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回答;
在于该文一反官文的假大空做派,用一种平实、平和的语言娓娓到来。所以,这种研究成果别看不大,但社会欢迎、老百姓爱读,遗憾的是有这种理论勇气、有这种创新精神的学者还不是太多,与这种勇气与精神相适应的研究氛围也尚未形成,就政治理论这一块来说,迎合说教需要,迎合领导意图的所谓研究还是太多,而如何迎合社会和群众需要,象《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样既通俗易懂又释疑解惑的研究,在当今还是理论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