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柱:草根艺术和创意产业

  

  在这本杂志上谈“草根”,好像有点不谐调,印得这么精美的杂志怎么能和“草根”沾上边?记得两年前上海市中心一个区政府请我到他们组织的文化发展会议上出谋划策,我报了个关于草根文化的提纲,就被建议改掉草根这个词,因为听起来好像是讲农民的事。

  其实,草根这两个字倒还真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英文grassroots的直译,在欧美说草根,一点也不会掉份。草根的反面是贵族和精英,贵族多已是过气的名号,而当今真有影响的精英绝不会蔑视草根。政治家想要每个选民都来投他的票,当然要做草根的工作;
艺术家无论是商业的还是非营利性的,都要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营销也必须从草根做起。我们这里则很奇怪,自从走出了一片红一片蓝的一统天下,媒体和先富起来的精英乃至一般的白领都越来越盯上了国外的高档阶层,无奈多数人条件还差得远,于是退而求其次,纷纷自诩为“小资”。殊不知在他们所向往的欧美,“小资”一词(petty bourgeois)是有品味的人最不齿的,绝对比不上草根。

  发达国家有发达的高雅艺术,如传统的艺术博物馆、芭蕾、歌剧、交响乐,以及鼓励原创的当代艺术馆、剧院、舞团等;
也有大众的商业艺术,如百老汇、好莱坞,以及出售流行作品的商业画廊等。我们的媒体总喜欢把成功的商业艺术如来自百老汇的音乐剧如《猫》和《剧院魅影》等称为高雅艺术,这是给它们晋级了。高雅的艺术能在同一个大剧场每周八场演上十几二十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高俗艺术”,专业水准确实很高,但是通俗的。当然没什么不好,这也是了不起的艺术成就,而他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全社会有着深厚的草根艺术的基础。所谓草根就是民间自发的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创作的艺术,在这一点上草根艺术和某些高雅艺术倒颇有相通之处。

  视觉艺术方面都市里最典型的草根艺术就是墙上、地铁上的涂鸦(graffiti),表演艺术方面则是广场和街头艺术家的表演。涂鸦多数是原始的抽象艺术,也有些稍稍具像的漫画,多出自青少年的自我宣泄,完全是业余的,绝不可能卖钱,还常要受到警察的制裁。但几十年下来,那些最有创意的涂鸦也被做成了画册,更有不少专业画家雕塑家得到启发,创作出了带有涂鸦风格的严肃作品。街头音乐家和演员当然只能自生自灭,靠围观路人的施舍拣几个车马费,但少数最有创意的也曾拔尖而出,就用他们的“业余味”和“土气”征服了艺术世界。在各国巡演了好多年的Stomp(中译名是不是叫《破铜烂铁》?)就是用垃圾桶盖、扫把、铁锹这些劳动者的工具创造出了极有特色的音乐。Blue Men(《蓝人》)更突出视觉艺术的成分,演员全部包上蓝色紧身衣,像外星人一样,这个已经风靡世界十多年的先锋表演也是从业余演员免费的街头演出发展而来的。它们都不属于任何传统的艺术门类,于是被赋予了一个专为四不像艺术而起的名字:“表现艺术”(performance art,国内曾译为“行为艺术”,但那词特指源于视觉艺术的那类,而performance art中还有大量的以音乐和语言为主的作品,只有“表现艺术”才能概括)。当今世界最原创的戏剧大师是巴西导演奥古斯托•伯奥,他就是在和街头和农村的贫民一起做社会工作时发明了“论坛戏剧”、“无形戏剧”等现在全世界流行的戏剧兼社会活动形式。

  那么,中国有这样的草根艺术吗?如果以将来要像Blue Men和Stomp那样火爆为标准,当然没有。但是,上海郊区的金山农民画和北方的户县农民画不也曾广受欢迎,得过不少国际奖项吗?全国各地有许多类似的植根于民间土壤的传统手工艺,但是在那些垂涎贵族、猛追时尚的都市小资眼里,它们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喜欢这种草根艺术的倒是以外国人为多。我六年前回到上海以后,不知多少次听到来访的外国朋友说,总有人自豪地向他们推荐那个法国人设计的大剧院,可他们总是宁愿去街头看看大娘们跳舞。这些年真真假假的古董家具流行,还有许多乡下的门窗或家具上的木雕被拆下来卖到城里,挂到墙上做了装饰艺术。我家里就挂了两块,上面是栩栩如生的立体戏剧人物。这些木雕的作者一定想不到这也会被视为艺术,他们只是想把活做得更漂亮些,也许可以多卖几个钱。文革期间我在江西山里烧过几年窑,在那个几乎封杀了一切艺术的时代,我却看到农民想方设法把瓷器做得别致画得好看,看到了人追求艺术的天性。这样的草根艺术家中国有千千万万,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创造了我们的故宫和天坛。可惜现在还没有很多中国人欣赏他们的艺术——我们政府的艺术消费者一心只想请外国建筑师来盖标志性大楼,我们的大款们更关心的是收藏既可逃税又能增值的名画,而我们的小资们则宁可买些时髦的照片或印刷品挂在墙上。

  但我相信这只是一时的潮流。封闭了多少年以后乍一开放,首先看到的自然总是那些表面的浮华。事实上发达国家的文化艺术中最好的还不是那些最热闹的商业精品,更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的非营利性艺术,他们的草根文化。我们有些媒体中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希望智者的导向能够逐渐影响到大众的趣味。在客厅墙上镶一块古董木雕——即便是仿古的,也当然比挂一幅美女印刷品格调要高。再说,草根并非一定意味着古董,乡村的木雕艺人未必只会雕古人。金山农民画画的就大多是当代人。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到过,他们的风格也可以用到房屋的装修中去。当然,这就需要一定的专业人士的参与,这正是创意产业的策划者可以着手去做的。

  有人会说,现在已经没有几个真有手艺的民间艺人了,老的老了,年青的到城里打工去了,草根艺术的土壤已经流失。这好像确是事实,但另一方面,这些年来城市里多出了多少学各类艺术的年轻人?可惜的是他们的眼睛都只盯着专业的职位,尽管不会有那么多专业职位在等着扩招进来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他们毕业以后怎么办?其实很简单,这就是草根艺术的新的土壤。西方的草根艺术家大多并不是传统的乡村艺人,我们今后的草根艺术家也会越来越以城里的年轻人为主。虽然现在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大多还没有这个意识,社会现实会让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草根艺术家的——如果他们不想彻底改行的话。欧美的当代艺术之所以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教育发达,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有普及性的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各类艺术的课程,不仅是欣赏课,还要学生动手创作——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虽然学生毕业后多半找不到专业艺术团体的正式职位,他们在学习中培养起来的对艺术的兴趣常常会使他们下决心自己创业——草根艺术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本,或者在从事其它谋生的行业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草根艺术。即便他们永远也得不到Blue Men和Stomp那样的成功,他们非营利性的草根创作也为国家的GDP做出了贡献——非营利性的艺术也有市场,尽管是低价的市场,但草根面广量大,其总体价值也不可低估。而更重要的是,草根艺术既满足了业余艺术家的创造欲,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素质,又以较低的成本提高了消费大众的生活素质,这是一个民主开放康乐的社会所需要的。

  我们文化产业的领导者应该重新认识一个久被忽视的常识:精品只是锦上添花,而锦上之花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好,土壤既是草根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鲜花盛开的基础。草根文化是一个国家整体文艺质量提高的基础,也是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早在1970年就在《未来冲击》中提出,继制造业之后大为繁荣的是服务业,但之后又将有一种代表社会发展更高水平的经济兴盛起来,叫做“体验业”(Experiential Industry):“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和多变,这个趋势无情地改变了人想要占有物品的老习惯。消费者以前买物品时所用的那份认真和热情现在被用来购买体验。……当我们进入未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体验将会为了它们自身的价值而单独出售。……我们正在从一种“肠胃经济”(Gut Economy)转向一种“心理经济”(Psyche Economy),因为肠胃需求的满足毕竟是有限度的。”他这里说的是大众而不是少数精英的需要,这就是草根艺术的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草根艺术能满足老百姓在温饱之后进一步提高生活素质的需要,又是可以无限发展的无烟产业——也就是现在说的创意产业。这种低科技的创意产业,决不应该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