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怪才考试不行,却引领了中国美术几百年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在夸赞一幅画时说“画得真像”或者“画得跟真的一样”。画得像、画得栩栩如生,在我们中国美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能品”。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把画分成4个等级,分别是“能品”“妙品”“神品”“逸品”。通俗地说,就是有由低至高,从“画得像”“画得熟练”到“画得传神”再到“画得有趣”4个层次。这里面,“逸品”,也就是“画得有趣”,是公认的绘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艺术高度。历史上能画到“逸品”的画家凤毛麟角,陈洪绶是其中当之无愧的大家。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1599—1652)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据说有一位道人给了他父亲一枚莲子,称“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之后便有了聪明伶俐的陈洪绶,所以他的小名叫“小莲”,晚年改号为“老莲”。陈洪绶在幼年时即表现出超常的艺术天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4岁时随父亲去拜访浙江萧山的一个名门望族(也是他后来的岳丈家),他在大人们聊天的时候四处闲逛,看到一间屋子有画笔和颜料,就蹬椅子、上桌子,在刚粉刷的白墙上画了一个3米多高的关云长。主人看到这个威风凛凛、神采飞扬的画像,以为是关公显灵,跪倒便拜,这幅画像随后被主人家长期供奉起来。
  所谓天赋,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一定的家族传承。陈洪绶的父亲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在科举方面始终不开窍,最终在陈洪绶9岁那年抱恨离世。陈洪绶遗传了父亲的艺术天赋,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应试能力差的基因,屡试不中之后,只得花钱捐了一个小官,崇祯皇帝因为他在画坛的名气太大,又赏了他一个宫廷画师的职务。辛苦半辈子只混了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官职,陈洪绶心灰意冷,索性放浪江湖、安心画画去了。
  陈洪绶在绘画上的成就极为突出。他的花鸟画设色清新明丽,线条简洁、流畅而古雅。他没有受困于自然形态和传统技法,而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造型上夸张怪异又富于装饰性。他的人物画备受推崇,所画形象奇崛伟岸,线条细劲圆润。他独具特色的迂拙、生动的绘画风格,被赞为“力量格局,超拔磊落,在仇(仇英,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仕女)、唐(唐寅,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之上,盖明(代)300年无此笔墨”。他还特别擅长为文学作品画插图,并能十分传神地描绘出原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和精神面貌。这些插图以木版画的形式流传于世,不但是明代木刻版画的典范,还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近现代美术。他的版画作品非常多,现存的有《西厢记》《九歌图》《鸳鸯冢》《博古葉子》和《水浒叶子》等5种。
  《水浒叶子》是陈洪绶28岁时用4个月时间精心创作的一套版画作品。“叶子”是古人喝酒时行令用的一种纸牌,上面通常绘有人物或故事,“行令时抽牌按图解意而饮,往往得酒外之趣,以令劝罚”,在《红楼梦》中就有类似场景的描写。《水浒叶子》描绘了宋江等40位水浒人物,画家以短促或方笔直拐的线条表现人物的衣纹和动势,重起轻收、洒脱利落。这套作品一上市就引起轰动,不光普通市民喜欢,文人雅士也交口称赞。陈洪绶对水浒人物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准确把握使这套作品成为绘画经典,这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之后所有描绘水浒英雄的画作几乎都没有脱离这套《水浒叶子》的模板。
  《西厢记》是陈洪绶绘制插图最多的小说,在人物描绘上,他汲取了唐宋绘画的精髓,又借鉴了民间木刻的独特手法,同时又有个性鲜明的创新,十分巧妙地展现了原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画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可见一斑。陈洪绶去世前一年做的《博古叶子》,更显现出疏旷的自然本性。
  “画得有趣”是不拘常法、朴拙天真的至高境界,画家不仅要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更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陈洪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极为深远,仅明清两代,模仿他的画家就达数千人,他的作品在朝鲜和日本也广受追捧。所以说,他引领了中国美术近400年,也为世界美术史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被认为是“17世纪出现的许多有彻底的独特个人风格的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